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表演大师 > 第一百五十四章 剧本

表演大师 第一百五十四章 剧本

作者:陈奔驰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04 05:10:24 来源:小说旗

第一百五十四章 剧本

剧本,一剧之本。

一流的剧本,交给三流的导演也能拍出不错的电影,比如《亲爱的》;但是一个烂剧本,就是再好的导演也拍不出好片子,比如《无极》。

李睿写剧本,说实话有些不太讲究,大概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赶出来的缘故吧,他基本上都是还原了他脑海中的那些故事情节,有点象长篇小说。即便是他的第一部电影《我的兄弟姐妹》的剧本也是如此。

其实真正的电影剧本,是极为讲究的。首先创作的要求,第一要具备视觉创作性,也就是说写出来的东西必须是看得见的,是足够能被表现在银幕上。用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文字要有画面感。

第二是声画结合性,比如剧本中的对话,要学出对话的动作性。

最后就是要有蒙太奇思维,把不同时间、地点、场景、人物、事件、冲突要组织在一起。

《风声》是李睿脑海中看过的最好的、最合理的、最精彩的国产谍战电影,而且没有之一。

哪怕是号称“谍战之王”的刘云龙,电视剧的谍战片他可能会玩得很溜,比如《暗算》,比如《风筝》,但是想尝试电影,《东风雨》就是个惨烈的教训。

虽然《风声》的拍摄是在九年后,但是故事的时间线是在1942年的汪伪时期,首先一个就是没有时间和现实的冲突。

二是高票房。

《风声》在九年后,那个盗版已经在网络上肆无忌惮的泛滥的年代里,却依旧能获得2.25亿的票房,在当年的国产电影票房排行榜上,仅次于自带外挂的《建国大业》,投资高达的数亿的《十月围城》和《赤壁》,以及张一谋的转型之作《三枪拍案惊奇》之后,名列第五。

第三个原因还是成本问题。

《风声》虽然号称六千万的制作成本,两千万的宣传费用,总投资高达八千万。但是李睿估摸着制作费用顶多有个三千多万了不起了。而且那还是九年后的行情,不论是演员的片酬还是通货膨胀因素,跟当下相比,一千万的预算应该差不多。

《风声》,主要讲述了在汪伪时期,发生了一系列高官暗杀事件后,日军引起高度重视。为了找出代号为“老鬼”的地下党,日军和伪军对行政收发专员顾晓梦、译电组组长李宁玉、伪军剿匪大队长吴志国、剿匪司令的侍从官白小年以及电讯处处长金生火五人进行了审问。

整部影片中的心理激战、严刑拷打、彼此猜忌、阴差阳错、虚与委蛇、迷雾重重、峰回路转、真相大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室内环境中把一个个情节推向**。

这么说吧,这部电影,当第一次随着梦境出现在李睿的脑海中的时候,他发现这部电影里面演员的表演非常精彩,尤其是王志闻饰演的王田香,周讯演的顾晓梦,以及五阿哥的白小年。

特别是白小年在影片中的一句“不信你硬的起来!”绝对够娘够劲,看的李睿当时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没想到在《还珠》中只会皱眉头的五阿哥,在九年后的表演会有如此张力。

但是再细看,发现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演员的精湛表演,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剧本的改编非常出色。

李睿没看过原着小说,因为这部小说是作者麦加在他的另一部代表作《暗算》被成功搬上荧屏之后,才由此激发了创作热情创作出来的,小说要到七八年后才有可能面世。

但就原版画面而言,这个类似密室杀人推理游戏的故事,显然其逻辑性是很严密的。

可问题来了,在他梦境中出现的那些海量的影视剧,除了影像画面、相关的资料以及各种评论之外,是没有原始剧本。他之前创作的所谓的剧本,都是根据影像画面进行还原,顶多也就是修改一些明显的硬伤而已。

如果真要按照真正的电影剧本创作出来,他真的还得动一番脑筋。

当然,一部真正的电影剧本除了满足视觉创作性、声画结合性和蒙太奇思维这三个要求之外,还得有三段式的戏剧结构。

所谓三段式戏剧结构,也就是把剧本分成三个大的段落,既第一幕开端,第二幕对抗以及第三幕结局。

同时剧本也不可能根据影像中的故事情节,从头写到尾。如果把创作剧本比作修建一座桥梁的话,这座桥并不是从河的一边垒到另一边,而是先要垒起两个承重的桥墩,然后再搭两边的桥板,而这两个承重的桥墩就是整个故事的动机和目标。

动机,是故事的进入点。《风声》的故事进入点就是,为找出汪伪政府司令部内部潜伏的地下党,日本特务机关长武田设了一个局要找出内鬼,将范围锁定在经受电文的五个人中,故事由此展开。

目标,则是整个故事的**。也就是经过斗智斗勇,最终将情报有误,切勿行动的信息传达了出去,武田的计划失败。

只有搭好了桥墩,才能用视觉化的设计来讲述你的故事。

故事的第一幕和第二幕结束时,各有一个情节的点。第一幕的情节点就是一个事变。

《风声》中的五个人刚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为只是一场闹剧,李宁玉破译出电文后,被锁定的五个人才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鬼不显身,谁也别想走出这栋楼。

这个情节点是故事的真正开端,然后把故事转向另一个方向。

惊人的意外降临,这五个人原来的生活一去不复返,原来的生活秩序被打破,把他们带入第二幕,寻找目标之旅,更多的情节随之展开。

第二幕对抗是故事的主题部分,剧本真正的核心。对抗环节为了达到目标设置重重矛盾,越曲折就越引人入胜。

《风声》中对抗环节一共设置了五个障碍。

第一个障碍,初次审问起纷争。通过单独审问的方式,五个人相互猜忌,引起内部矛盾。白小年和金生火之间的矛盾,顾晓梦和吴志国之间的矛盾。

第二个障碍,对笔迹。通过笔迹对比,发现白小年的笔迹最相似,白小年受酷刑而死,司令竟然没能救得了自己副官的命,可见事态的严重性。

第三个障碍,假设庆功宴,胆小怕事的金生火自杀死亡,李宁玉被排除,最终将目标锁定为顾晓梦和吴志国。

第四个障碍,顾晓梦举报吴志国,吴志国遭受严刑拷问。

第五个障碍,武田以为抓住的吴志国就是老鬼,意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李宁玉举报了顾晓梦,吴志国幸免于难,顾晓梦被打死。

第二幕结尾处,冲突的力量和级别不断上升,武田以为抓住的吴志国就是老鬼,但李宁玉突然举报顾晓梦又一次改变了故事的发展方向,彻底摧毁了武田的必胜计划。

这就是第二幕的情节点。武田被毫无准备地踢入第三幕,而他手上已经没有什么可打的牌,他的周密计划彻底宣告失败。

第二幕还不是最**,最**出现在第三幕结局。结局在故事的核心冲突解决之后,在平和的氛围中解决所有的剩余情节和人物关系。

比如武田之死和吴志国去看望李宁玉,揭开旗袍的谜底等等。

当然一个好的剧本远远不止这两个情节点,而是有十几个大的情节点构成,而大的情节点又可以细分为更多的小情节点。

比如第二幕结束的情节点有一个情节点,通常俗称为“灵魂黑夜”。

所谓“灵魂黑夜”,就是主角处在困境中,找不到出路。而在灵魂黑夜之前的情节点叫“一无所有”,在这个情节点主角会遭到重大打击,甚至可能会有重要的人物死亡,当然打击是暂时的,主角最终会逆袭。

李睿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把《风声》的情节点一一列出来,如此一来剧本的骨架就搭好了。剩下的就是为骨架增添血肉,增添的细节,丰富内容,让整个剧本活起来。

这个可以慢慢来,如同雕塑一样,先确定轮廓,然后就是精雕细琢,慢慢打磨,直至最后使之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 ?这一章可能有点水,但这是出于情节的需要,请多包涵!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