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历史时空多元宇宙 > 第2章 阿尔焦姆:我是你们的厂长

1929年10月14日,天刚亮,苏梅城还沉浸在薄雾与煤烟的混合气味中,第七重型机械厂的职工广场上已经站满了三十名焊工。他们都穿着粗布工装,背着小包裹,有人打着哈欠,有人叼着烟,有人抱着胳膊不发一言。

农娜站在最前排,手里拿着点名册,表情一如既往地冷静。

“你们是自愿报名,也都在文件上签字确认。接下来两个月,你们将前往基辅,参与第十二机械厂的重组工作。这是五年计划的重要试点项目,你们将为国家的工业基础打第一根桩。”

话不长,但声音清楚,态度坚定。

她念完名字,收起册子,向旁边站着的保尔点了点头。

“工人搞定了吗?”保尔问。

“搞定了。名册、批文、物资分配表都带上了。”农娜回答。

“走吧。”保尔把口袋里的小本子拍了拍,朝前走去。

就在两人即将走向停在门口的卡车时,厂区远处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接着是一个高喊:

“等等!”

保尔回头,只见一个身材不高但气势汹汹的女孩快步跑来,银白头发在清晨阳光下亮得扎眼。她穿着一套不合时宜的深蓝军装,臂章褪色,但表情里有种谁都不敢拦的狠劲。

“喀秋莎?”农娜一愣,“你怎么来了?”

“你怎么能一声不吭就要走?”喀秋莎不理保尔,直接盯着农娜,“你走了我怎么办?”

农娜叹了口气:“我不是离开,是临时支援。两个月而已。”

“可这不是重点!”喀秋莎上前一步,“我又不是厂子的人,我是政治部文工组临时挂职,去哪不都一样?你去哪我就去哪。”

“你不能随便插手重组项目。”农娜皱眉,“而且我去那是政治任务,不是旅游。”

喀秋莎叉腰:“我也不是来旅游的。我曾经是前线军需副官,我知道调动节奏、物资配给、军民协调。我可以帮你盯物资、安抚工人,我还能唱歌打鼓提士气——你总不能一个人搞定一车人和一堆钢板吧?”

农娜一时无言。

这时,保尔终于插话:“喀秋莎,我认识你。你在第八团给我们送过弹药。我记得你有胆,也有点疯。”

喀秋莎扬起下巴:“疯也比冷漠好。我不想看着朋友像个工具一样,被安排去干没人理解的活,然后没人陪。”

农娜低声说:“我不是工具。”

“可你活得像工具。”喀秋莎盯着她,“你每天都像一块上紧的发条,不吃亏,不出错,不动摇。可你忘了,谁在你最狼狈的时候扛过你?”

农娜沉默了一会儿,没回头。

保尔看着两人之间的张力,像在回忆某段过往。他最终转向农娜:

“你决定吧。如果她去了,是帮手还是麻烦,你最清楚。”

农娜看了喀秋莎几秒,像是衡量,又像是放弃对抗某种旧有的东西。

“你能做到不插嘴我工作,不打乱部署,不挑衅工人?”

“能。”喀秋莎立刻回答,“只要你不把自己活成死人。”

农娜轻轻叹了口气,点点头。

“好,跟上车。”

三辆苏制卡车发动了,引擎噪音震得地皮发颤。三十名工人、农娜、喀秋莎,还有保尔,一起启程前往基辅。

在车上,气氛沉重,钢铁之城的工人习惯了沉默劳动,不爱讲话。喀秋莎坐在车斗角落,抱着一把吉他,看着车窗外的麦田一晃而过。

保尔坐在前排,拿出笔记本写下一行字:

“队伍集结,出发时间:1929年10月14日清晨六时十五分,三十人,附带政委一人、文工组一人。预计两天内到达基辅。”

他写完,又多加了一句:

“工人很安静。政委很冷静。文工组不安静。”

下午,车队在波尔塔瓦短暂停留加油。几名工人下车抽烟,有人开始低声议论:“你们说那两个女人谁说了算?”

“当然是那个戴红章的,她是政委。”

“可那个唱歌的……她也不好惹。”

保尔在一旁听着,没插话。他看了眼不远处站着的农娜和喀秋莎,两人正在低声交谈,神情仍旧不轻松。

“她为什么非要跟来?”他问农娜。

农娜想了想:“她说我像死人。”

“你不是死人。”

“可我有时候觉得她也像鬼。”

保尔一笑:“那你们算一对儿。”

农娜抬头看他一眼,没说话。

天色渐晚,车队重新上路。路旁是一排排落叶,远处炊烟袅袅。五年计划像一块巨大的黑布,铺在他们头顶,每个人都在压着这块布呼吸,有的人悄悄弯了腰,有的人硬撑着脊梁。

而此刻,三十人、三颗心,还有一个国家的命运,正向基辅驶去。

1929年10月15日早上,天刚亮,三辆卡车驶入基辅东区第十二机械厂的大门。

这座工厂外表庞大,结构老旧,厂房斑驳的红砖墙上挂着斑驳的标语:“以钢铁意志建设社会主义!”大门口的警卫站里早已接到通知,看到保尔带着人回来,立刻放行。

车队刚刚停稳,还未下人,一名穿着黑色呢制服、身材魁梧的男子快步穿过厂区,朝车队这边走来。他鼻梁高挺,眼神锐利,带着久经权力洗练的威严。远远地就喊:

“保尔,三十名焊工调来了吗?”

保尔回头,看清来人,忍不住一笑:“阿尔焦姆,你动作比警卫还快。”

“废话,我昨天就知道你要回来了,一晚上没睡好。”阿尔焦姆走近一步,两人握了个硬邦邦的工人式握手,“总算等到人了。”

阿尔焦姆·柯察金,保尔的哥哥,现在是第十二机械厂的总厂长。与保尔相比,阿尔焦姆更像一个组织者,一个在无数会议与调度表中长出一身刺的管理者。

“你这是从苏梅拐了一车人回来?”他扫了一眼卡车后斗的三十名焊工,又瞥见下车的农娜和喀秋莎,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还有随行的政委和……文艺工作者?”

“政委是农娜,苏梅厂的。喀秋莎是她带来的支援人员。她们都来帮忙。”

阿尔焦姆挑了挑眉,但没多说什么。他转向工人,大声道:

“所有人听着!我是你们接下来两个月的厂长,姓柯察金。你们的任务是加速重建第二车间,焊接线轨和大型机架。如果你能干出效率,我亲自给你们申请转编。”

他说完,转头对保尔道:“你来一趟办公室,咱们得好好谈谈。”

厂长办公室在主楼顶层,窗户望出去能看见整个厂区。炉烟、吊臂、铁轨交错成一个巨大的工业丛林。

阿尔焦姆坐在办公桌后,桌上堆着文件、布图、还有一台正在冒烟的老式电热水壶。

“保尔,我知道你干活是不要命那种,但我要提前给你打预防针——现在的基辅厂,可不是你想象中那种一呼百应的地方。”

保尔皱眉:“怎么了?”

“人心浮动。厂里老工人对五年计划不买账,说计划太急、物资太少、设备太旧。第二车间的那几台自动焊机上个月还冒火。还有人说,莫斯科拍脑袋搞命令,不管基层死活。”

保尔冷静回答:“我们的任务不是抱怨,而是执行。”

“我赞成,但你得想想怎么让人跟你一起执行。”阿尔焦姆把一份报告推到他面前,“这是上周的效率统计,你看看——焊接工序效率比去年同期下降12%,故障率反升18%。别说完成计划,能保住现有产能就算不错了。”

保尔没翻那份报告,而是站起身看向窗外,目光落在那片即将投入重建的第二车间。

“我带来的人,是我一一选的。他们能干。他们有纪律。”

“我不怀疑,但你得让本地工人服你,不然你的人也扛不住。”阿尔焦姆放缓语气,“你要做的,不只是把机器焊上,而是把这整个工厂的心拧紧。”

当天下午,保尔召集了一个小型会议,出席的包括调来的三十名焊工、本地第二车间骨干十余人,还有农娜和喀秋莎。会议在食堂边的小会客厅里召开。

“我们不是来抢饭碗的。”保尔开门见山,“我们来是让这座厂能生产出符合五年计划要求的设备。没有你们,我们干不成。没有我们,你们也快干不下去了。”

本地焊工代表,一个叫彼得的中年人坐在桌子另一头,阴着脸开口:“可是你们一来,就要换我们的流程、拆我们的设备、把我们的组长调到旁边去当‘配合人员’。你说不是来抢的,那是什么?”

保尔目光坚定:“你们的流程太慢,设备早该换,但你们怕被问责就一直拖着。我不是来怪你们的,我是来跟你们一起扛责任的。”

彼得正要回嘴,喀秋莎突然开口:“我们三十个人,从苏梅走了两百公里路,一路吃黑面包睡卡车。没人是为了抢你们的岗位。可如果你们非要把我们当敌人,那这场仗就白打了。”

会议室一时间沉默。

这时,农娜站起身,拿出一份调度表:“从今天开始,每个本地工人和调来焊工一对一结组,由我直接监督工作内容。效率上不去,我负责汇报。谁搞内斗、谁破坏生产,我照章处理。”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彼得和本地工人,“别忘了,这是乌克兰。如果我们不干,就会有人饿死。真正的敌人,不在这屋里。”

这番话压住了场。

会议散后,保尔单独找到农娜。

“你刚才说得好,但我没想到你比我还能压人。”

农娜看了他一眼,淡淡道:“我不是压人。我只是比你更知道,什么叫‘活下去’。”

“你以前……不是这样的。”保尔低声。

“那是你没看见我后来是什么样的。”她转身离开,背影挺直,像一把钉进钢轨的楔子。

夜里,厂房灯光通明。第二车间的改造工程已悄然启动。三十名苏梅焊工分批进场,本地工人开始与他们搭班。

在车间尽头,保尔拿着图纸在指导一组焊接定位。身后喀秋莎坐在木箱上,轻声哼着一段老红军歌曲。

她突然问:“你是不是觉得我太冲动?”

保尔没回头,只是说:“你不是冲动,你是情绪太真。”

“那你呢?你现在还真吗?”

保尔这才转身,看着她的眼睛,语气平静:“我是真的。只不过我已经把情绪焊进钢里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