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修仙之天罡三十六变 > 第234章 独孤书院(一)

修仙之天罡三十六变 第234章 独孤书院(一)

作者:红衣过客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30 17:21:51 来源:小说旗

启道十年·春

独孤城的三月,总被粉白的云絮裹着。孟丘立于明心院朱漆廊下,指尖掠过竹简上未干的墨痕,那抹青黑似要渗进皮肉里,与骨血中的浩然正气融为一体。

昨夜挑灯疾书的《正气论》尚未完全干透,笔锋处犹带三分剑气,正如他腰间悬的那柄“正心剑”,虽鞘身蒙尘,却难掩锋芒。

春风掠过院角的老桃树,枝桠轻颤,万千花瓣如碎玉簌簌坠落。

孟丘望着飘落在竹简上的粉瓣,忽然想起南山剿匪那夜——刀光剑影里,他以浩然正气凝成屏障,挡下贼首的毒箭时,也是这样的花瓣沾在鬓角,恍若战场开出的花。

彼时他尚不知,这股源自本心的正气,竟能在归城后引动天地异象。

前日城郊讲学的场景如在眼前。

当他站在土坡上,朗声诵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时,天边忽然漫来一缕紫气,初时如游丝,继而化作云霓,最终笼罩整座独孤城。

城下百姓仰首惊呼,有老者伏地叩首,道是“圣人降世”。

孟丘虽不以为然,却也不得不承认,体内那股正气似与天地间某种玄妙的力量产生了共鸣。

“孟兄!”

威瀚的声音打破思绪。只见威瀚推门而入,玄色衣摆沾着几片桃花,怀中抱着的文书被风掀起一角,露出泛黄纸页上的字迹。他眼角微垂,显是彻夜未眠,但双目灼灼如星,兴奋之意几乎要破体而出。

“瞧瞧这个。”威瀚将文书往石桌上一放,展开的图纸上,青墨勾勒的建筑群跃然眼前。

孟丘目光一凝,只见这是一幅建筑图,好像是院府一类,背倚青山,面朝碧湖,亭台楼阁依地势蜿蜒而上,如游龙盘卧。

中央九层高塔尤为醒目,塔顶悬钟处用朱砂点染,钟身道纹细密如蛛网,隐隐有金光流转,塔上匾额书写“明心塔”。

“独孤书院?”孟丘指尖划过图纸上“明心塔”三字,忽然想起凡道院门前的石匾——那是三十年前威瀚祖父,自己的师尊独孤信亲手所题,“凡道”二字苍劲有力,寓意大道始于凡人之身。

如今这图纸上的书院,却似要在凡道之上,另辟一条直通云霄的天梯。

威瀚点头,指尖敲了敲塔顶的青铜钟:“祖父说,凡道院如蒙学馆,教的是识字明理、忠孝节义;这独孤书院,要做的是开坛讲道,让学子们能触摸到‘道统’的门槛。”

他忽然压低声音,眼中闪过一丝激动,“你可记得五年前,我们在藏书阁偷读《道藏真诠》时,你说过的话?”

孟丘心中一动。那年他们不过二十岁左右,在凡道院后的藏书阁翻出了那本泛黄的古籍。

当读到“道者,万物之奥”时,他曾指着窗外的桃树说:“所谓道统,不该只藏在故纸堆里,而应如这桃花,开在百姓眼前,落在学子心头。”

“如今机会来了。”威瀚握住他的手腕,掌心带着力道,“父皇已经传下法旨,将城东的望岳山划为书院基址。明日便有皇朝匠人前来勘测,而你我……”

他松开手,从袖中取出一卷明黄诏书,“奉密旨筹建书院,直接向陛下奏报。”

孟丘望着那卷诏书,指尖忽然有些发颤。

他想起南山剿匪归来那日,师尊曾拍着他的肩膀说:“徒儿,你身上的正气,该用来护百姓,也该用来传大道。”那时他只当是长辈勉励,却不想今日竟真的要担起这般重任。

“可这道统……”孟丘皱眉,“我们要建的书院,该以何为宗?”

威瀚忽然笑了,从文书中抽出另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祖父早有安排。你看,这是他拟的‘九经科’——仁、正、中庸、格物、致知、礼、乐、兵、医。不拘一格,兼收并蓄。”

他指着“格物”二字,“昨日我去铁匠铺,见张师傅用风箱鼓炉,竟能将铁水温度测得分毫不差。这难道不是‘格物’?百姓春耕秋收,知道何时播种何时收割,这难道不是‘致知’?道统不该是高高在上的云雾,而应是脚下的路,眼里的光。

孟丘听得入神,忽觉一阵春风拂面,带来满廊桃花香。

他望着图纸上的明心塔,忽然想起前日紫气东来之时,有片桃花竟逆着风,停在他眉心处,迟迟不肯落下。或许这便是天意,让他以正气为笔,以书院为纸,在这尘世之中,写下属于他们的道统。

“明日去望岳山时,带上《正气论》吧。”孟丘将竹简收入袖中,“或许在那里,能找到更合适的注脚。”

威瀚点头,忽然指着院外飘落的桃花:“你说,等书院建成,每到春日,这桃花会不会顺着山路,一直开到明心塔下?”

孟丘望向远方,只见独孤城的青石长街已被落花铺满,如一条粉白的锦缎,延伸至未知的远方。

他伸手接住一片花瓣,轻声道:“会的。那时的学子们,便会知道,所谓大道,从来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如这桃花般,开遍人间。”

暮色渐起时,威瀚抱着文书告辞。

孟丘独坐在廊下,看天边最后一缕霞光染透桃花,忽然想起南山剿匪时,曾在一座破庙中见过一幅壁画——画中仙人手捧书卷,脚下是芸芸众生。

如今他终于明白,真正的道统,不在仙山楼阁,而在人间烟火,在学子的笔尖,在百姓的眉目之间。

孟丘站起身,将正心剑轻轻拔出寸许,剑身上倒映出漫天桃花。

或许,这柄剑以后除了斩妖除魔,还能用来劈开蒙昧,让更多人看见心中的光。

他翻开案头未干的《正气论》,恍惚又看见昨夜挑灯时的情形——当笔尖落下\"夫正气者,源于本心,成于磨砺\"一句时,竟隐约有微光流转,如同被注入了活的魂灵。

他抬眼望向城主府前的青石长街,粉白的桃花正被春风卷成旋涡,掠过卖糖画的老汉、追着纸鸢跑的孩童、挎着竹篮的村妇。这些面孔如此熟悉,又如此鲜活。

想起昨日在城郊讲学,那个攥着窝头听课的少年眼中闪烁的光,想起南山剿匪时,山民们捧着野果往他怀里塞的热乎劲儿,一种滚烫的情愫突然在胸腔里翻涌。

\"这浩然正气,应该传播出去。\"他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连自己都惊讶的坚定。

\"道不可独善,当化雨润物。\"若说七年来的苦修让他悟到了什么,那便是真正的\"正气\"从不是束之高阁的空谈,而是该如这漫天桃花,飘进寻常百姓家,让识字的不识字的,拿剑的拿锄头的,都能在心底种下一颗名为\"正气\"的种子。

他忽然想起师尊说过的另一句话:\"凡人之躯,亦可成山。\"

若能让卖糖画的老汉在遇到恶霸时,能挺直脊梁说出\"不\"字;

让田间劳作的农夫在暴雨冲垮堤坝时,能凝聚众心共筑长堤;

让深闺中的女子在面对不公时,能敢于开口喊出\"理\"字——这,不正是\"正气道\"该有的模样?

孟丘转身走进书房,铺开一张丈二长的宣纸。心中一动,笔尖一转,在纸上勾勒出市井百态:

有书生执卷而立,有樵夫担柴而行,有妇人怀抱着婴孩,有孩童举着糖葫芦——他们的眉目间,都隐约浮动着一缕青气,如同被正气笼罩的微光。

真正的\"正气\",是一种能照亮他人的力量。就像南山那夜,当他用正气救下被土匪劫掠的村落时,那个躲在柴堆里的少年后来扯着他的衣角说:\"大哥哥,我以后也要学你这样的本事。\"

那时他才明白,所谓\"道\",从来不是强者的独享,而是弱者的铠甲,是众人携手时燃起的火炬。

墨汁在宣纸上晕染开来,孟丘提笔写下:\"夫正气者,非独个人之器,乃天下人之刃。\"

夜风渐凉,孟丘将外衣披上,却见竹简上不知何时又落了几片桃花。

那一夜,独孤城的桃花格外绚烂,仿佛预示着某个伟大的开始。而在明心院的廊下,一个关于道统、关于书院、关于千万士子的梦想,正随着春风,悄悄埋下种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