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渭水之盟后我决定自立为王 > 第266章 太极宫内

大唐:渭水之盟后我决定自立为王 第266章 太极宫内

作者:杰外生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13:48:32 来源:小说旗

夜色浓重,如泼墨般浸染着大地。

军营中,火光跳跃,映照着士兵们肃穆的脸庞。

张辽身披战甲,目光如炬,注视着南方。

他身后,是训练有素的虎豹骑,他们胯下的战马不安地踏着蹄子,喷吐着白色的鼻息,仿佛嗅到了空气中弥漫的战火气息。

“出发!”张辽一声令下,虎豹骑如离弦之箭般冲出军营,卷起漫天尘土,消失在夜色之中。

他们的目标,是南方饱受灾难的青州。

张辽的任务,便是作为先锋,为后续大军开路,平定乱象。

与此同时,青州城内,陈庆之正指挥着士兵们分发粮食和衣物。

灾民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当他们看到陈庆之和士兵们带来的物资时,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孩子们欢呼雀跃,大人们感激涕零,纷纷跪地叩谢。

陈庆之连忙将他们扶起,温言安慰。

他深知,除了物资援助,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让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长安城,裴府灯火通明。

裴寂和萧瑀端坐于主位,面带微笑,看着下方吵得不可开交的各氏族代表。

他们为了即将从朝廷借来的粮食,以及随之而来的官位分配,争得面红耳赤。

有人拍案而起,有人指着鼻子怒骂,有人甚至开始推搡起来。

裴寂和萧瑀不动声色地对视一眼,他们深知,这场争吵正是他们想要看到的。

他们计划利用这次灾情,从朝廷手中借来大量粮食,然后以赈灾的名义将这些粮食分发给各个氏族。

以此为条件,他们将获得更多的官位,逐步蚕食朝廷的权力。

最终,他们将彻底取消科举制度,将朝廷的各个职位都塞满他们的人。

“诸位,稍安勿躁。”裴寂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瞬间压制了众人的争吵。

“我们都是为了氏族的利益,何必伤了和气?粮食和官位,人人都有份,我们慢慢商量,总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分配方案。”

众人渐渐安静下来,但眼神中依然充满了猜忌和不满。

他们都知道,裴寂和萧瑀才是这场游戏的真正掌控者。

他们看似和事佬,实则是在坐收渔翁之利。

太极宫中,李世民来回踱步,眉头紧锁。

他焦急地等待着青州的消息,心中充满了不安。

他已经意识到,青州的灾情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

最近一段时间,他收到的来自青州的奏折越来越少,这让他感到非常蹊跷。

他派出了心腹李君羡前往青州探查,但至今未收到任何回复。

“陛下,夜已深,您还是早些休息吧。”一名内侍小心翼翼地劝道。

李世民挥了挥手,示意他退下。

他走到窗边,望着漆黑的夜空,心中思绪万千。

他知道,青州的安危关系到大唐的稳定,他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平息这场灾难。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夜的宁静。

一名浑身是伤的信使跌跌撞撞地跑进太极宫,手中紧紧攥着一封染血的信件。

“陛下…...青州…...”信使气喘吁吁,话未说完便昏倒在地。

李世民连忙上前扶起信使,接过信件,颤抖着双手打开。

信上的内容让他震惊不已,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来人!”李世民怒吼一声,“传房玄龄、杜如晦!”

内侍尖锐的嗓音划破了太极宫的寂静,惊醒了沉思中的李世民。

他猛地回头,只见一个浑身是血的信使瘫倒在地,手中死死攥着一封血迹斑斑的信笺。

李世民的心脏猛地一沉,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他快步上前,颤抖着接过信笺,信纸上的字迹模糊不清,像是用尽了最后的力气写就。

“宣房玄龄、杜如晦!”李世民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颤抖。

不到片刻,房玄龄和杜如晦便匆匆赶来,两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凝重。

他们看到昏迷的信使和李世民手中染血的信笺,心中顿时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

“陛下,发生了何事?”房玄龄小心翼翼地问道。

李世民将信笺递给房玄龄,沉声道:“青州恐有异变!”

房玄龄和杜如晦仔细地查看信笺,脸色也逐渐变得凝重起来。

信上所写的内容断断续续,但大致可以看出,青州发生了严重的灾情,甚至可能已经出现了民乱。

“陛下,臣近日也发现长安城中的流民甚多,却唯独不见青州百姓。”杜如晦沉吟片刻,缓缓说道。

他眉头紧锁,似乎在努力回忆着什么,“臣还记得,前些日子,青州刺史曾上奏折,称青州境内有流民涌入,请求朝廷拨款赈灾……”

李世民听到这里,猛地想起一事,他连忙吩咐内侍将最近的奏折都拿来。

他迅速翻阅着奏折,脸色越来越难看。

最近的奏折几乎都是关内道的,关于青州的奏折却少之又少,最近的一份,还是五天前的。

“五天前……”李世民喃喃自语,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

五天,足够发生很多事情了。

太极宫内,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

李世民、房玄龄和杜如晦三人相对而立,每个人都紧锁眉头,一言不发。

跳动的烛火将他们的身影投射在墙壁上,如同鬼魅般摇曳不定。

“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派人前往青州查明情况。”房玄龄打破了沉默,沉声说道,“臣建议,派遣金吾卫前往,一来可以查明真相,二来也可以震慑宵小,以防事态进一步恶化。”

杜如晦也点头表示赞同:“房相所言极是。青州地处要冲,一旦发生动乱,后果不堪设想。金吾卫乃天子亲军,由他们出面,更能彰显朝廷的重视。”

李世民来回踱步,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的目光闪烁不定,似乎在权衡着利弊。

青州的情况不明,派谁去合适呢?

这个人必须足够忠诚,足够机敏,还要有足够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

突然,李世民停下了脚步,他猛地抬起头,看向房玄龄和杜如晦,沉声道:“传李君羡!”

夜色如墨,笼罩着太极宫,烛火摇曳,映照出李世民紧锁的眉头。

他的心中如同这夜色般沉重,青州的异状让他忧心忡忡。

房玄龄和杜如晦站在一旁,神情凝重,等待着皇帝的决断。

“传李君羡!”李世民的声音在寂静的宫殿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不久,李君羡快步走入殿中,身姿挺拔,目光坚定。

他是李世民心腹中的心腹,忠诚而勇敢,是处理此等危机的不二人选。

“君羡,青州有异,朕命你即刻前往查明真相。”李世民直视着李君羡,语气中透着一丝急切,“务必尽快带回确切消息。”

李君羡单膝跪地,拱手领命:“臣定不负陛下所托,必将青州之事查个水落石出。”

李世民点了点头,目送李君羡离去。

他心中隐隐不安,青州的情况究竟如何?

是否真如信中所言,已然民乱四起?

房玄龄见状,轻声劝慰道:“陛下,青州虽有异状,但未必如信中所言严重。或许只是小股流民作乱,君羡将军定能妥善处理。”

杜如晦也附和道:“陛下不必过于忧虑,青州刺史虽未及时上报,但未必是恶意隐瞒,或许只是情况未明。”

李世民微微颔首,心中稍安。

他知道,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朝中栋梁,所言自有道理。

然而,青州的安危关系重大,他仍需保持警惕。

时间在焦虑中缓缓流逝,李世民在太极宫中踱步,心中思绪万千。

他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等待着李君羡的消息。

两时辰后,夜色更深,太极宫中依旧灯火通明。

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李君羡带着一名伤痕累累的信使匆匆赶回。

信使浑身是血,面色苍白,显然经历了一场恶战。

李世民、房玄龄和杜如晦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信使,心中隐隐感到不安。

“陛下,信使已带回。”李君羡沉声说道,语气中透着一丝凝重。

李世民点了点头,目光如炬,紧紧盯着信使。

他知道,这名信使带回的消息,将决定他接下来的行动。

信使微微颤抖着,努力支撑着自己的身体,似乎随时可能倒下。

李世民心中一紧,隐隐感到一丝不祥的预感。

“来人,快扶信使下去疗伤。”李世民挥手示意,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

信使被扶下去后,李世民转身看向房玄龄和杜如晦,沉声道:“青州之事,恐怕不容乐观。”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心中也感到一丝沉重。

青州的情况,或许比他们想象的更加复杂。

“陛下,待信使稍作休整,或许能从他口中得知更多详情。”杜如晦建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谨慎。

李世民点了点头,心中却依旧不安。

他知道,青州的安危关系到大唐的稳定,他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平息这场灾难。

太极宫中,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

李世民、房玄龄和杜如晦三人相对而立,每个人都紧锁眉头,一言不发。

跳动的烛火将他们的身影投射在墙壁上,如同鬼魅般摇曳不定。

李君羡再次领命而去,太极宫中恢复了短暂的宁静。

李世民站在窗前,望着漆黑的夜空,心中思绪万千。

他知道,青州的安危关系到大唐的稳定,他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平息这场灾难。

就在这时,信使被扶回太极宫,趴在地上,准备向李世民禀报。

李世民的目光凝重,等待着信使口中即将揭示的真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