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汉水东流 > 第11章 督师蒙冤与朝堂暗流

汉水东流 第11章 督师蒙冤与朝堂暗流

作者:陈留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4 20:08:09 来源:小说旗

我与三桂一路追随袁崇焕,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抵达京城述职。

本满心期许能与袁督师一同面圣,将辽东战事的谋划之精妙、艰辛之种种,详尽且诚挚地向圣上阐述,盼着能为边疆局势的转机赢得契机。

然而,到了京城,崇祯却只宣召了袁崇焕一人。

无奈之下,我只能在驻地焦灼地等待消息,满心的忧虑如汹涌的浪涛,肆意翻涌却无处宣泄。

每一分每一秒的等待,都似有蝼蚁在心头啃噬,坐立难安,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袁督师在辽东战场的飒爽英姿,又担忧着他此刻独自面对圣意的境况。

进京之后,京城的大街小巷都在疯传一些耸人听闻的流言。

说袁督师擅自斩杀毛文龙,那可是手握重兵的东江镇主帅,此等行为无疑是军中大忌。

更离谱的是,传言还说袁督师和后金暗中勾结,背着朝廷搞秘密和谈。

这些流言仿若浓重的阴霾,沉甸甸地压在每个心系国事之人的心头,令人几近窒息。

我心中烦闷到了极点,跟随袁督师多年,我对他的为人再清楚不过。

他一心只为大明江山稳固,那坚毅如炬的眼神,为边疆日夜操劳而日渐消瘦的身影,无不彰显着他对大明的耿耿忠心。

这些流言,定是有人蓄意恶意中伤,我决然不信袁督师会叛国投敌,心中对造谣者的行径充满了愤慨与鄙夷。

正心烦意乱之际,洪承畴府上的家丁匆匆跑来,递上名帖,言辞极为恳切地邀我和三桂过去一叙。

我对洪承畴在朝堂上的事迹略有耳闻,知晓他在朝中威望颇高,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手腕,在诸多事务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可他突然邀我们,实在令我起疑。

但又念及眼下局势错综复杂,说不定他真有要事相商,犹豫再三,终是决定赴约。

三桂听闻邀约,眼睛瞬间瞪得溜圆,里面闪烁着兴奋与贪婪的光芒,嘴角不受控制地微微上扬,勾勒出一抹难以掩饰的笑意。

他急切地搓了搓双手,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兄弟,这可是天大的机会啊!洪大人主动相邀,肯定是看中了咱们的本事,往后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说着,便迫不及待地翻身上马,催着家丁快走,那副急切的模样,仿佛已经看到自己平步青云,功成名就的未来。

一路上,三桂不停地催促着马匹,速度快得几乎要将我甩在身后。

他还时不时回头,眼神中满是催促与不耐,大声喊道:“兄弟,快点儿!莫要让洪大人久等,误了这大好前程!”

我望着他那急切的背影,心中隐隐有些不安,却也只能无奈跟上。

等我们到了洪府,一进客厅,里面空无一人。

我正暗自纳闷,洪承畴从内室稳步踱步而出,脸上挂着一抹让人捉摸不透的笑容,那笑容里仿佛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心思。

他热情地抬手示意我们坐下,举手投足间尽显官场的老道,那眼神中似乎还带着一丝审视,仿佛在考量我们是否值得深谈。

三桂一见到洪承畴,立刻像换了个人似的,原本挺直的腰背瞬间弯成了恭敬的弧度,脸上堆满了谄媚的笑容,那笑容夸张得几乎要咧到耳根。

他抢在我前面,快走几步,双手抱拳,深深地鞠了一躬,声音洪亮却又带着几分讨好的意味:“洪大人,久仰您的大名,如雷贯耳!今日有幸得见大人尊容,实乃三桂几世修来的福分。三桂一介武夫,能承蒙大人邀约,感激涕零。往后若能在大人麾下效力,定当肝脑涂地,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说着,他还偷偷抬眼观察洪承畴的表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反应,仿佛试图从洪承畴的神色中捕捉到一丝对自己有利的信号。

寒暄过后,洪承畴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关切:“二位将军一路追随袁督师,在辽东战场历经艰险,想必对那边的局势最为了解。如今朝堂之上,对辽东战事议论纷纷,圣上也极为关切,我虽身处朝堂,却总觉得对前线实情把握不够精准,故而想请二位前来,好好聊聊。”

原来,他是想从我们这里获取一手的辽东战事情报,以便在朝堂上更好地应对,为圣上出谋划策,这也解释了他邀请我们的动机。

我按捺不住心中对局势的看法,起身在厅中急促地来回踱步,向洪承畴慷慨陈词。

从关外后金势力如恶狼般迅猛崛起,对大明边疆构成严重威胁,那八旗铁骑的凶悍,一次次侵扰边境,烧杀抢掠,致使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说到中原腹地匪患丛生带来的内忧,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不断壮大,攻城掠地,使得本就风雨飘摇的局势雪上加霜。

我讲述着这些年打仗,如何如精明的猎手般,仔细勘察山川地势,巧妙利用地形优势,挑选精锐士卒组成小队,如暗夜幽灵悄然潜入敌后,打敌人个措手不及,凭借这些战术,我们也曾多次立下战功。

在讲述过程中,往昔战场上的烽火硝烟、生死搏杀的画面在我脑海中不断闪现,心中既有对往昔战斗的豪情,又有对当下局势的忧虑,言辞间不自觉地带出了几分急切与无奈。

洪承畴坐在太师椅上,手抚胡须,时不时点头,口中还发出几声赞许。

这位洪大人,我早有听闻。早年靠科举入仕,在中原围剿农民起义军时,军事才能便崭露头角。战场上,他谋略过人,排兵布阵仿若下棋,落子间尽显智慧,每一步皆经深思熟虑,名声也因此远扬。

“将军作战勇猛,又有谋略,实乃国之栋梁。只是这和金国的战事……” 他话锋一转,脸色变得凝重起来,“实在不容乐观啊。”

言罢,他的目光紧紧盯着我们,那眼神锐利得似要洞察我们的内心,仿佛在等待我们对局势的进一步见解,又似在考量我们的立场是否与他契合。

三桂一听,立刻像被点燃的爆竹,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接话。

他向前跨了一大步,双手挥舞着,眉飞色舞地说道:“洪大人所言极是!如今这局势,乱得像一锅粥,非得像大人您这样有雄才大略的人来掌舵不可。依三桂看,和谈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先稳住金国,腾出手来收拾国内的匪患,等咱们缓过劲儿来,再一举荡平金国,恢复我大明的威严!若大人能统领大局,三桂愿做先锋,为大人披荆斩棘,扫平一切障碍,立下不世之功!”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在空中比划着,仿佛已经置身于战场,指挥着千军万马,凯旋而归,接受众人的欢呼与赞誉。

没一会儿,洪承畴叫来管家,吩咐道:“带这两位将军去我这府邸四处转转,我随后就来。”

管家领命,带着我们在府中走动。

路过一处偏房时,我听到里面传来轻微的响动,似有人在低声交谈。

我刚欲凑近细听,管家神色紧张,额头上瞬间沁出细密汗珠,双手不自觉地搓动衣角,声音微微颤抖地急切催促道:“将军,请这边走。若是误了大事,我们都担待不起。”

那语气中透着不容置疑的急切,这反倒令我对偏房里的秘密愈发好奇。

我心中暗自思忖,这偏房之中究竟藏着何种机密,竟让管家如此紧张,说不定与当下朝堂的风云变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三桂呢,只是匆匆瞥了一眼偏房,眼神中满是不屑,仿佛在说这种地方能有什么值得他关注的。

他转过身,催促着管家:“快点儿,快点儿!别耽误了洪大人的事儿,也别浪费我们的时间。说不定洪大人马上就有重要的任务要交给我们呢!”

在他心中,与洪承畴建立更紧密的关系,获取更多的功名利禄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这偏房里的秘密,对他来说毫无吸引力。

转了一圈后,回到客厅,洪承畴一脸严肃地说:“此次袁督师进京面圣,怕是要有大变啊。”

我心中一惊,忙问:“大人何出此言?”

其实,在之前的章节中,已有伏笔暗示高起潜的异常。

高起潜去辽东劳军期间,与军中一些心怀叵测之人暗中来往频繁,行为鬼祟。

他回朝后,常在皇上面前对袁崇焕的军事行动诸多挑剔,言语间似有深意。

如今,洪承畴缓缓踱步,声音低沉地说:“皇上身边的高起潜公公,之前去辽东劳军,回来路上和金军碰上了,不幸被俘。后来虽被救回,可他在金兵大营听闻,袁崇焕居然和金国私下和谈。再加上袁督师假传圣旨杀了毛文龙,这可是犯了大忌讳!更要命的是,有人揭发,袁崇焕以前是阉党余孽,天启年间,还给魏忠贤修过生祠。”

我心中一震,赶忙说道:“袁督师说不定是无奈之举。当时魏忠贤权势熏天,朝堂上不依附他的都被打压,袁督师为了辽东军事计划能顺利推进,才出此下策。这些年,我跟着袁督师,亲眼看着他为了大明边疆,费尽心血,出生入死,怎会叛国?”

我一边说着,一边回忆起与袁督师在辽东的日日夜夜,那些艰苦卓绝的战斗,他身先士卒的身影,心中愈发坚信他的忠诚,同时也为他如今遭受的污蔑感到痛心疾首。

三桂听后,脸色微微一变,眼神中闪过一丝慌乱,但很快又恢复了那副急切的模样。

他微微皱了皱眉头,装出一副深思熟虑的样子,说道:“袁督师他…… 他或许真有难处。但如今圣意难测,咱们也得为自己的前程着想。洪大人,您若能接替袁督师,那是大明之福啊!三桂愿毫不犹豫地追随大人,为大人效犬马之劳。大人指东,三桂绝不往西,定要在大人麾下闯出一片天地!”

他的语气中,对袁督师多年的追随情谊瞬间被对新靠山的热切攀附所取代,仿佛之前在袁督师身边的岁月只是他通往更高地位的垫脚石。

洪承畴冷笑一声:“朝堂之上,谁会听这些解释?如今圣意难测,袁督师怕是凶多吉少。”

我着急地追问:“那袁督师最后会怎样?”

洪承畴长叹一口气,缓缓说道:“圣上有意派我去辽东,接替袁崇焕督师。”

他目光紧紧盯着我们,“将军们年轻有为,若能到我麾下,必能共创大业。”

我心中一沉,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

当下,我挺直腰杆,毫不退缩地回应:“大人,国难当头,金兵和匪患皆为大患。您主张和谈剿匪,我却认为攘外和安内需一同抓,国土一寸都不可丢,怎能轻言和谈?”

我这火爆性子,碰上这种对国家大事草率的决策,实在难以抑制,话一出口,便直直地盯着洪承畴,丝毫不惧他的威严。

然而,在这强硬的态度背后,我心中也在暗自思索,自己的观点是否过于理想化,是否真的忽略了朝廷面临的实际困境,可一想到边疆百姓的苦难和国土的安危,我又觉得自己的坚持并无过错。

三桂却满脸堆笑,立刻凑到洪承畴身边,点头哈腰地说道:“大人高瞻远瞩,和谈确实是当下最明智的选择。以大人的谋略和威望,和谈之后,必定能迅速整合各方力量,剿灭匪患,再图北伐,收复失地。三桂对大人的决策佩服得五体投地,愿死心塌地跟随大人,为大人的大业赴汤蹈火。只要能在大人麾下建功立业,三桂别无所求!”

他全然不顾我的反对,一心只想讨好洪承畴,为自己谋取前程,甚至不惜贬低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将对功名利禄的渴望**裸地展现出来。

洪承畴皱了皱眉,语气加重了些:“年轻人,莫要意气用事。如今大明国力衰弱,国库空虚,若同时打两场仗,军队粮草供应都成问题,必定疲于奔命,根本难以为继。和谈,是为了争取时间,让百姓得以喘息,军队也能重新整顿。”

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无奈,也有着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可我却难以认同他以和谈求一时安稳的做法。

我们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气氛瞬间变得剑拔弩张。

就在这时,洪承畴的管家神色慌张地跑进来,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

洪承畴脸色大变,猛地站起身来,对我们说道:“将军们,事态紧急,老夫先失陪了。”

说罢,匆匆离去。

我心中满是疑惑,决定悄悄跟上去一探究竟。

此时的我,心中既有对秘密即将揭晓的期待,又有一丝不安,仿佛即将踏入一个未知的危险境地,预感这背后隐藏的阴谋或许远超想象。

三桂却在一旁抱怨道:“这洪大人,怎么说走就走,也不知到底出了什么事。咱们可别误了大事,要不先回去,等洪大人有空了再拜访?要是因为这事儿惹恼了洪大人,咱们的前程可就毁了。”

在他心中,似乎更担心因为此事得罪洪承畴,影响自己的前途,全然没有对真相的好奇和对局势的担忧。在他的世界里,功名利禄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一切都可以为其让路。

就在我准备跟上洪承畴时,远处突然传来一声瓷器破碎的声音。

管家下意识地转头张望,就在这瞬间,洪承畴已快步走向偏房。

等管家反应过来,我已跟了上去,他虽面露焦急却又无法立刻抛下手中处理的突发状况来阻拦我。

三桂见状,犹豫了一下,也不情不愿地跟在后面,嘴里还念叨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可别惹上什么麻烦。要是耽误了洪大人的事,咱们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他的脚步拖沓,眼神中满是不情愿,仿佛每走一步都在担心会陷入什么对自己不利的境地。

我小心翼翼地跟在洪承畴身后,只见他快步走向之前路过的那间偏房。

还未靠近,便听到里面传来激烈的争吵声。

“你说的这些可是关乎叛国的大事,你确定属实?” 洪承畴的声音带着愤怒与震惊。

“大人,千真万确,我安插在高起潜身边的人传来消息,他所谓在金兵大营听到袁崇焕和谈,全是假的,是他收了别人的好处,故意污蔑袁督师。还有那揭发袁崇焕是阉党余孽的,也是有人暗中指使。” 另一个声音急切地说道。

我心中震惊不已,没想到这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复杂的阴谋。

洪承畴沉默片刻,说道:“快,备马,我要立刻进宫面圣,向皇上禀明此事。”

听到这话,我心中一暖,原来洪承畴并非如我之前所想,是个只知妥协求和之人,他心中亦装着大明的正义与真相。

我大步走进偏房,向洪承畴抱拳说道:“大人,我愿与您一同进宫,为袁督师作证!”

洪承畴看着我,眼中闪过一丝欣慰,重重地点了点头。

三桂却在一旁面露难色,嗫嚅着:“这…… 这进宫面圣,万一触怒了皇上可怎么办?要不…… 要不我们先看看情况再说?要是因为这事儿得罪了皇上,咱们的脑袋可就保不住了,还谈什么功名利禄啊。”

他的眼中满是恐惧和犹豫,在忠诚与功利之间,他几乎没有丝毫犹豫地选择了功利。他害怕因为参与此事而失去自己可能获得的功名利禄,所以宁愿选择退缩,放弃为袁督师洗刷冤屈的机会。

但我心意已决,与洪承畴迅速出府,向着皇宫疾驰而去,期望能赶在一切无可挽回之前,为袁崇焕洗清冤屈 。

一路上,马蹄声急促,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每一次马蹄的落下,都似敲在我的心上,担心着袁督师的命运,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他可能遭受的冤屈,只盼能快些见到皇上,还他清白。

而三桂则在后面不紧不慢地跟着,脸上写满了不情愿,时不时还回头张望,仿佛在寻找着退路。他的心中或许还在盘算着,如果此事对自己不利,该如何撇清关系,继续寻找下一个能让他飞黄腾达的机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