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 第39章 资金的“渴”与“天使”的门

亚热带的香江已经褪去了冬季最后一丝寒意,空气中开始弥漫起潮湿而温润的气息。与季节一同升温的,还有芯启科技内部那股近乎沸腾的研发热情,以及与之相伴相生的、日益严峻的资金焦虑。

公司位于观塘的办公室里,呈现出一派矛盾而又真实的繁忙景象。

一方面,是技术研发的高歌猛进。

秘密进行的“盘古”EdA项目组,在林轩的亲自坐镇和高强度指导下,已经度过了最初的迷茫期,开始真正啃食那些算法实现和软件架构的硬骨头。

会议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关于布局算法(模拟退火参数调优、分区策略)、布线引擎(数据结构选择、拥塞预测模型)的讨论和推演。顾维钧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将,正带领着陈家俊和几位新招募来的、具有扎实计算机科学背景的年轻工程师(林轩通过大学关系和猎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挖来的几个宝贝),一行行地编写着底层的c 代码。他们时而激烈争论,为一个数据结构的选择或者一个优化算法的复杂度而面红耳赤;时而又陷入长时间的沉默,对着复杂的逻辑和难以捉摸的bug苦苦思索。

林轩几乎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与他们一起,不仅提供方向性的指引,甚至会亲自下场,编写核心模块的伪代码,或者调试那些最棘手的性能瓶颈。进展虽然谈不上神速——EdA开发本就是水磨工夫,但方向明确,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却又无比坚定。

另一边,mp3解码芯片项目组,在顾维钧(他现在是身兼两职,压力巨大)和另一位从“启明零号”提拔起来的资深数字电路工程师的带领下,也取得了显着进展。初步的芯片架构设计已经完成,并通过了林轩苛刻的评审。

团队正在全力进行关键模块的RtL(寄存器传输级)代码编写,用Verilog hdL语言将逻辑功能转化为代码实现。高性能低功耗dSp核心的设计是重中之重,工程师们绞尽脑汁地优化指令流水线、设计精巧的门控时钟逻辑;集成音频dAc的模拟电路部分,也由一位擅长模拟设计的工程师负责攻关;与闪存接口、电源管理单元(pmU)相关的模块也在同步进行。办公室角落里新增的几台高性能服务器和工作站(花掉了公司账上一大笔钱)几乎全天候高速运转,进行着逻辑仿真和验证,确保设计的功能正确性和时序满足要求。每一次仿真通过,都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欢呼。

然而,技术的快速推进,如同一个高速旋转的引擎,驱动它的燃料——资金,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急剧消耗。

EdA项目是纯粹的研发投入,短期内看不到任何产出,却需要支付高薪工程师的工资、购买昂贵的开发工具(即使有林轩的“指导”,一些基础的商业软件和服务器硬件还是必需的)、承担服务器集群的巨大电费和维护费用。

项目虽然是产品导向,但前期的研发投入同样巨大。工程师团队的规模比“启明一号”时更大,设计复杂度更高,需要的仿真验证资源更多。未来如果要采用台积电更先进的0.35微米工艺,其光罩费用(mask cost)和NRE(非经常性工程费用)将远超之前的0.5\/0.6微米工艺。此外,为了实现mp3解码,可能还需要购买一些基础算法或者接口标准的第三方Ip授权,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每一项,都是白花花的银子流出去。

黄耀龙作为公司的“大管家”,这段时间简直是度日如年,愁得头发都快白了。他几乎每天都要更新财务报表,看着公司银行账户上的数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持续减少,就像沙漏里的沙子,无情地流逝。每一次发工资、付供应商款项,都让他心惊肉跳。

在一个只有他和林轩两个人的碰头会上,黄耀龙终于忍不住爆发了,他将一份最新的现金流预测报告拍在林轩面前,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虑和急躁:

“林生!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你看这份预测,按照我们现在这个烧钱的速度——EdA团队每个月的人力成本和运营开销,团队的研发投入,再加上基本的公司运营费用——我们账上这点钱,最多!最多只能再支撑三个月!三个月后,别说给台积电付‘启明一号’的流片费了,下个月的工资能不能按时发出来都是个大问题!”

“这段时间,我跑断了腿,见了不下十几波投资人,结果呢?”黄耀龙的语气充满了挫败感,“要么是根本听不懂我们在做什么,那些大财团看不上,小的投资人又不敢投!”

林轩默默地听着黄耀龙的抱怨和发泄,递给他一支烟。他对此早有预料,甚至比黄耀龙感受到的压力更大。黄耀龙看到的只是财务数字,而林轩心中清楚,一旦资金链断裂,不仅两个寄予厚望的项目将戛然而止,整个团队也可能瞬间分崩离析,他重生以来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他这段时间利用前世的一些人脉和关系,确实也在接触一些潜在的投资渠道,概念远未成熟,尤其对于半导体这种需要长期巨额投入、技术门槛极高、市场不确定性大的产业,愿意下注的资本寥寥无几。所有人都更愿意投资那些模式清晰、短期内能看到回报的项目。

眼看着账上的资金一天天减少,林轩甚至开始暗中盘算,是否要动用自己最后那点“储备”——利用前世记忆,去金融市场上进行一些高风险的短期投机,例如在外汇或者期货市场上博一把,来为公司“饮鸩止渴”,争取一点时间。但这终究是下下策,风险极大,一旦失手,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林轩几乎要被逼到绝境,焦虑得夜不能寐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如同黑夜中的一丝微光,悄然出现了。

他曾经就读的香江大学电子工程系里,有一位看着他长大的老教授——陈启明教授,在学术界颇有声望,为人正直热心。陈教授一直很欣赏林轩的技术天赋和学习能力,对于他毕业后没有选择出国深造或进入大公司,而是选择自主创业,更是赞赏有加。在听说了林轩带领团队克服困难,成功交付了香港本土设计的第一款Vcd Soc芯片(虽然过程曲折,利润微薄)之后,陈教授特意打来电话表示祝贺和鼓励。

在电话中,林轩也隐晦地向这位亦师亦友的长辈透露了公司目前面临的资金困境和寻找投资的艰难。

陈教授沉吟片刻,说道:“阿轩啊,你搞的这个芯片设计,确实是代表未来的方向,很有意义,但也确实烧钱。香港这边的资本环境,对你们这种初创科技公司确实不太友好。不过……”

他话锋一转:“我最近认识了一位很特别的年轻律师,叫张晚晴。她可不简单,虽然是律师出身,但在投资界,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投融资和知识产权方面,眼光非常独到,名气很大。听说很多从硅谷回来的精英创业,都点名要找她做法律顾问和融资顾问。她不仅精通法律和商业规则,对前沿技术也有着超乎寻常的理解力。我感觉,她可能会对你做的事情感兴趣。”

“这样吧,”陈教授热心地说,“我帮你搭个线,约个时间,你准备一下,好好和她聊聊。就算她不能直接投资,以她的人脉和专业眼光,说不定能给你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者帮你对接一些真正懂行的风险投资机构(Vc)。试试总没坏处。”

“张晚晴?” 林轩握着电话的手猛地一紧,心脏也随之加速跳动。

这个名字!

他在前世的记忆碎片中,似乎捕捉到过这个名字!好像在多年以后,这位张晚晴成为了亚洲科技投资界一位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以其精准的判断、犀利的风格和在多起重大科技公司投融资、并购案中的关键作用而闻名遐迩。难道……真的是她?

如果真是那位未来的“投资女王”,那这次见面的意义就非同小可了!这可能不仅仅是一次融资的机会,更是一次与未来行业巨擘建立早期联系的契机!

“好!太好了!谢谢您,陈教授!真的太感谢您了!” 林轩压抑住内心的激动,连忙答应下来,语气中充满了感激,“我一定会好好准备,不会让您失望的!”

放下电话,林轩立刻感到一股巨大的压力和动力袭来。无论对方是不是他记忆中的那个人,这都是目前他能抓住的最好,甚至可能是唯一的机会。他必须全力以赴,将芯启科技的价值和潜力,以最专业、最令人信服的方式展现出来。

接下来的几天,林轩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准备工作中。他让黄耀龙整理出最详细、最真实的财务数据;让顾维钧和陈家俊分别准备了“启明一号”和“盘古”项目的技术亮点和进展报告;他自己则反复梳理公司的战略规划、市场分析、竞争优势和风险应对,一遍又一遍地演练着如何在短时间内清晰、准确、有力地阐述自己的愿景和需求。他甚至还去请教了郑家诚,了解了一些与顶级律师和投资人打交道的注意事项和礼仪。

几天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林轩独自一人,再次来到了中环那片象征着财富与权力的摩天楼群。他走进了一家位于顶级写字楼高层的、装潢低调奢华的国际律师事务所(正是他之前咨询过的高伟绅,张晚晴显然已经在这里成为了重要成员)。

在预约好的、可以俯瞰整个维多利亚港景色的高级会议室里,林轩见到了张晚晴。

眼前的女子比他想象中更年轻,大约二十七八岁的年纪,比林轩稍大几岁。她穿着一身剪裁极其合体的烟灰色高级职业套装,内搭简洁的丝质白衬衫,衬托出玲珑有致的身材和优雅干练的气质。齐肩的短发打理得一丝不苟,露出光洁的额头和精致的五官。她的眼神明亮而锐利,带着一种洞察人心的审视意味,让人不敢有丝毫懈怠。她身上散发出的,是一种融合了法律人的严谨、商界精英的敏锐和女性特有的知性魅力的复杂气场。

没有过多的寒暄和客套,在助手送上咖啡,双方简单交换名片并相互介绍后,张晚晴便示意助手离开,然后目光直视林轩,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林先生,早上好。陈启明教授已经向我详细推荐了你和你的芯启科技。”她的声音清晰、冷静,语速适中,普通话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港式口音,却异常标准流利,每一个字都准确地落在点上。“陈教授对你评价很高,他说你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用很短的时间就成功设计并量产了一款复杂的Vcd系统级芯片,这在几乎没有半导体产业基础的香港本土公司里,确实非常罕见,令人印象深刻。”

她身体微微前倾,目光专注地看着林轩:“那么,能请你详细谈谈你的公司、你的技术、你的团队,以及你对未来的计划吗?特别是,你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以及,你期望从投资者或者我这里,获得什么样的帮助?”

她的提问直接、精准,逻辑清晰,没有丝毫拖泥带水,瞬间就将谈话引入了核心。

林轩深吸一口气,稳了稳心神。面对着这位气场强大、很可能就是未来投资界大鳄的女子,他知道任何浮夸和隐瞒都是徒劳的,唯有真诚、专业和实力才能打动对方。

他开始了他的讲述,语速平稳,条理清晰。

他没有像对普通投资人那样过多渲染所谓“成功”,而是非常坦诚地回顾了整个过程——从最初的技术选型失误,到研发过程中的艰难,再到测试环节暴露出的良率问题,以及最后与远大电子在价格和交付上的艰难博弈,最终只获得了微薄利润甚至亏损的结局。他没有回避失败和挫折,反而将其作为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展现了反思和学习能力。

接着,他话锋一转,开始重点介绍芯启科技的核心优势:“虽然‘麻雀(启明零号)’的过程很坎坷,但它证明了我们的核心能力。第一,我们拥有一支技术实力过硬、执行力极强、并且高度凝聚的团队。顾工在后端物理设计和与代工厂合作方面经验丰富,陈工在算法实现和测试验证上能力突出,我自己则负责整体架构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对未来芯片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有着超越当前时代的判断力。”

随后,他详细阐述了“启明一号”mp3解码芯片的技术构想和市场前景,强调了便携式数字音乐播放器取代传统随身听的历史必然性,以及芯启科技抢先布局的巨大先发优势。

更让张晚晴眼神中闪过一丝异彩的是,林轩并没有止步于产品层面,而是进一步阐述了那个更加宏大和冒险的计划——“盘古”自主EdA项目。他解释了为什么掌握核心EdA工具对于一家芯片设计公司实现长远发展和建立技术壁垒至关重要,以及他们计划如何从最关键的p&R环节入手,逐步构建自己的工具链。他没有透露过多的技术细节,但清晰地表达了这一战略的深层逻辑和决心。

“……所以,基于以上规划,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在清晰地展示了公司的技术实力、市场洞察和长远布局后,林轩终于谈到了最核心的诉求。“我们需要融资,目标金额大约是三百万美元。”

他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资料,展示了资金的初步用途规划:“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三个方面:第一,支持‘启明一号’mp3芯片的后续研发、在台积电的流片(包括可能的多次mpw试产和最终全光罩量产)以及初步的市场推广;第二,支撑‘盘古’EdA项目的持续研发,包括引进更多顶尖的算法和软件工程师,购置必要的服务器和开发工具;第三,作为公司未来至少12-18个月的运营储备资金,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作为回报,”林轩看着张晚晴,报出了自己的底线,“我们愿意出让公司融资后10%的股份。”

在林轩长达近一个小时的讲述过程中,张晚晴始终保持着令人敬佩的专注。她没有看手表,没有接电话,只是静静地倾听着,偶尔在她面前的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什么。但她的“静听”绝非被动接受,她会在林轩讲述的间隙,或者在他阐述的逻辑节点上,突然打断他,提出一些极其精准和尖锐的问题,如同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准确地切中要害:

“林先生,你对mp3市场的爆发如此笃定,依据是什么?仅仅是互联网的普及和闪存成本下降的趋势预测?有没有更量化的市场规模分析和用户接受度调研?” “你提到mp3的核心专利掌握在Fraunhofer等机构手中,你的‘启明’计划如何规避这些专利风险?仅仅依靠算法优化?具体的规避策略是什么?有没有进行过初步的专利检索和自由实施(Fto)评估?”

“自主研发EdA,听起来很美好,但投入巨大,周期漫长,失败率极高。cadence等巨头每年投入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研发。你们凭什么认为能成功?你们的核心技术优势在哪里?仅仅是你个人的‘指导’吗?这如何规模化和持续化?” “你的团队目前有多少人?核心成员的背景和稳定性如何?未来一年计划扩张到多少人?

如何吸引和留住顶尖的芯片设计和EdA人才?特别是在香港这个人才相对匮乏的环境下?” “你提到的三百万美元融资额,是基于什么样的财务模型计算出来的?能否提供详细的未来三年财务预测,包括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你对估值的依据是什么?”

“假设mp3市场如你所愿爆发,除了技术领先,你们如何与可能进入的国际半导体巨头(如tI、飞利浦、cirrus Logic)竞争?你们的生产、供应链、市场渠道如何建立?” “公司的股权结构目前是怎样的?除了你之外,核心团队成员是否有持股?你对投资者的要求有哪些?比如董事会席位、否决权、信息披露等?”

每一个问题都如同精准制导的导弹,直击芯启科技目前存在的潜在风险和逻辑漏洞。这些问题,远比黄耀龙之前遇到的那些普通投资人要深刻和专业得多。

林轩额头上甚至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他庆幸自己这几天做了充分的准备,更庆幸自己拥有两世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他沉着应对,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回答。对于能够清晰解释的,他据理力争,引经据典(当然,很多“经”和“典”来自于未来);对于目前确实存在的风险和不足(比如详细的财务预测模型还不够完善,专利规避策略还需要更深入的论证),他也并不回避,坦诚说明目前的进展和下一步的计划,并强调自己有信心带领团队解决这些问题。

他重点突出的,始终是自己的核心价值——对技术方向的精准把握,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超强能力,以及带领团队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决心和执行力。他甚至将“启明一号”在最后关头依靠他的方法大幅提升良率的例子,作为自己“解决关键技术难题能力”的佐证。

当林轩回答完最后一个问题时,他感到自己口干舌燥,后背也已经被汗水浸湿。他看着对面依旧平静、眼神深邃的张晚晴,心中有些忐忑,不知道自己的表现是否能打动这位眼光挑剔的专业人士。

张晚晴合上了面前的笔记本,沉默了片刻。会议室里只剩下空调运行的微弱噪音和窗外遥远的海浪声。这短暂的沉默,对林轩来说却如同一个世纪般漫长。

终于,张晚晴抬起头,目光再次聚焦在林轩脸上,语气依旧冷静,但似乎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

“林先生,感谢你坦诚的分享。”她缓缓开口,“你的项目,和你这个人一样,非常有趣,也充满了野心。用‘雄心勃勃’来形容,毫不为过。”

她顿了顿,食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仿佛在权衡着什么。

“坦白说,从纯粹的投资角度来看,风险极高。”她毫不客气地指出现实,“你所描绘的mp3市场能否如你预期那样快速爆发,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即使爆发了,你们能否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胜出,也是未知数。而那个自主EdA项目,更是如同一个美丽的梦想,实现难度极大,短期内不可能产生任何回报,却会像一个无底洞一样吞噬你们本就稀缺的资金。”

“再加上,你们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确实非常脆弱,几乎没有任何抵抗风险的能力。你所要求的三百万美元融资额,坦率地说,对于同时支撑mp3芯片的量产和EdA项目的持续研发这两个‘吞金巨兽’来说,也并不算特别充裕,甚至可能只是杯水车薪。”

张晚晴的每一句话,都像是在给林轩刚刚燃起的希望泼冷水。林轩的心,也随之微微一沉。难道……这次机会也要错过了吗?

就在林轩的心情跌落谷底之际,张晚晴的话锋却突然一转。

“不过,”她的嘴角似乎微微上扬了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弧度,眼神中也多了一丝探究和欣赏,“我对你本人,以及你所展现出的技术洞察力、战略构想和那份近乎偏执的自信,非常感兴趣。”

“你很年轻,却有着远超年龄的沉稳和视野。你敢于挑战巨头,敢于布局未来,这种勇气和魄力,在香港这个商业环境里,很少见。而且,你并非只有空想,你在带领团队上证明了你们的执行力。这一点,难能可贵。”

她停顿了一下,给出了她的决定:“这样吧,林先生。我需要时间消化今天的信息,也需要做一些更深入的思考和评估。我会尽快安排时间,亲自去你的公司实地看一看,和你的核心团队成员再深入地聊一聊,做一些初步的尽职调查。”

“在此之后,”她看着林轩的眼睛,语气变得郑重,“如果你能提供一份足够专业、详尽、数据支撑扎实的商业计划书——我指的是真正符合国际顶级Vc标准的bp,里面需要包含你对所有风险的清晰认知和应对预案,以及明确的股权结构设计和未来可能的退出机制。并且,你也愿意接受一些符合早期高风险投资惯例的、相对严格的投资条款(比如设置业绩对赌、创始团队股权锁定、投资方在董事会的席位和一票否决权等)……”

“那么,”张晚晴微微一笑,“我想,我或许可以利用我的一些渠道,帮你对接几家在美国硅谷或者新加坡,对早期硬核科技项目有投资偏好的风险投资基金。甚至……”

她稍微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做一个重要的决定,然后用一种更轻松但依然认真的语气说道:“如果你的商业计划书足够打动我,并且我们能在条款上达成一致,我个人……也可以考虑作为天使投资人,参与你们这一轮融资的一小部分。”

“天使投资?!”林轩的眼睛瞬间瞪大了,巨大的惊喜如同电流般传遍全身!

他原以为张晚晴最多只是答应帮忙引荐Vc,这已经是非常大的帮助了。却没想到,她竟然表示自己也可能亲自下场投资!这意义完全不同!这代表着她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专业的律师或顾问在看待芯启科技,而是真正看到了其中的潜力,愿意用自己的真金白银来下注!

获得一位在未来可能成为“投资女王”的专业人士的天使投资,其价值绝不仅仅是金钱本身,更是一种强大的背书,对后续吸引更多顶级Vc将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可能性。”张晚晴立刻补充道,将林轩从狂喜中拉回现实,“最终的决定,完全取决于你接下来提供的商业计划书的质量,以及我们后续就估值、条款等细节进行谈判的结果。在高科技投资领域,从初步接触到最终完成交割,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交易都可能失败。”

“我明白!完全明白!”林轩用力地点头,强压住内心的激动,连忙保证道,“张小姐,请您放心!也请给我一点时间,最多一周!我一定会给您和您对接的投资机构,提供一份最专业、最详尽、最有诚意的商业计划书!”

这一刻,林轩感到笼罩在头顶数月的阴霾,终于被撕开了一道缝隙,一缕金色的希望之光,顽强地照进了困境重重的现实。

与张晚晴的这次会面,无疑是芯启科技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虽然融资之路才刚刚开启,前方还有尽职调查、商业计划书的打磨、艰难的估值谈判等一系列挑战,但林轩知道,他已经为芯启科技赢得了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个机会——一个被顶级的专业人士看到、审视、并初步认可的机会。

接下来,他需要将这份被看到的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逻辑和价值呈现,去敲开资本那扇沉重而又充满诱惑的大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