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 第20章 灵活应变,危中寻机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第20章 灵活应变,危中寻机

作者:代码潮汐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28 23:44:13 来源:小说旗

军心既定,芯启科技这台一度有些迟滞的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林轩将之前制定的“现金为王,聚焦核心,苦练内功,逆势布局”十六字方针,迅速分解为一系列具体、可执行的行动计划,并在各个层面同步推进。芯启科技不再是被动地承受风暴的冲击,而是开始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水手,在惊涛骇浪中灵活地调整航向,甚至尝试迎着风浪,撒网捕鱼。

既然香港本地及东南亚市场短期内指望不上,林轩果断决定,将市场开拓的重心全面转向受金融危机冲击相对较小、且对新技术接受度更高的欧美市场。这在当时看来,对于一家毫无海外根基的香港初创公司而言,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决策。

黄耀龙肩上的担子骤然加重。他带领着刚刚组建起来的、只有两三个人的迷你销售团队(其中一人还是刚从本地电子厂挖来的、略懂英语的销售员),开始了“扬帆出海”的艰难征程。他们通过香港贸易发展局的数据库、行业展会的名录、甚至互联网上零星的信息,大海捞针般地寻找着欧美潜在的mp3播放器品牌商、方案商或大型分销商。

过程充满了挫败。大部分发出去的邮件和传真都石沉大海,偶尔接通的电话,对方往往在听到“xinqi technology”这个陌生的名字后就礼貌地挂断。语言障碍、时差颠倒、文化隔阂、缺乏信任……重重困难摆在面前。

林轩给予了黄耀龙充分的授权和支持。他亲自参与制定了针对欧美市场的推广资料,强调“麻雀”芯片在性能、功耗上的技术优势,以及芯启科技作为亚洲新兴设计公司的灵活性和成本优势。他还建议黄耀龙可以采取更灵活的合作模式,比如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样品价格、更长的技术支持周期,甚至可以考虑与当地有实力的方案设计公司合作,共同开拓市场。

“我们的目标不是立刻拿到大订单,”林轩对焦虑的黄耀龙说,“而是先找到一两个愿意尝试我们方案的‘种子客户’,哪怕只是一个小品牌,一个小订单。只要能打开一个缺口,建立起一个样板工程,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与此同时,对于像远大电子这样陷入困境的老关系,林轩也没有完全放弃。他让黄耀龙保持联系,主动了解对方的难处。当得知远大电子正苦于内销订单锐减,急需拓展出口业务时,林轩甚至让陈家俊带领技术团队,花费了不少精力,协助远大电子的设计师,针对欧美市场的审美和功能偏好,改进了他们原有的mp3播放器外观和软件设计,并提供了基于“麻雀”芯片的、更具性价比的整套解决方案。

这种在困境中“雪中送炭”的做法,虽然短期内没有带来直接的经济回报,却赢得了远大电子高层的极大好感和信任,为未来的长期合作,埋下了重要的伏笔。精耕细作,维系关系,同样是“危中寻机”的重要一环。

金融危机如同大浪淘沙,香港和珠三角地区那些管理不善、过度扩张、或者仅仅是运气不佳的电子配套厂商,纷纷陷入了经营困境,甚至倒闭破产。这对于正在努力构建自身供应链体系的芯启科技来说,既是风险,也是机遇。

黄耀龙根据林轩的指示,开始有针对性地梳理和接触那些与芯启科技业务相关,但目前正面临困难的供应商。这其中,既有提供pcb制版、Smt贴片、元器件分销的小厂,也有一些掌握着特定封装技术或测试能力的公司。

谈判桌上的博弈,变得微妙而激烈。

一方面,芯启科技利用对方急于获得订单和现金流的心理,在价格、账期、交货条件等方面,争取到了比以往更有利的条款。比如,与一家濒临倒闭的台湾封装厂谈判时,黄耀龙成功地以低于市场价近三成的价格,锁定了未来一年“麻雀”芯片所需的封装产能,并争取到了分批付款的优惠条件。

但另一方面,林轩也深知涸泽而渔的道理。他反复叮嘱黄耀龙,不能只顾压价,更要评估对方的技术实力、质量控制体系和长期发展潜力。对于那些确实有技术特色、管理也相对规范,只是暂时遇到流动性困难的供应商,芯启科技甚至会考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预付部分货款,或者介绍一些其他的潜在客户,以建立更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

“我们要的不是一次性的‘捡便宜’,”林轩在一次供应链会议上强调,“而是要利用这个机会,筛选和锁定一批能够与芯启科技共同成长、值得信赖的核心供应商。稳定、高质量的供应链,是我们未来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基础。”

通过一系列灵活而精准的操作,芯启科技不仅有效降低了当前的采购成本,缓解了部分资金压力,更重要的是,初步构建起了一个更具韧性和成本优势的供应链网络雏形。

在林轩看来,金融危机带来的最大“红利”,莫过于人才市场的剧变。这为一直苦于高端人才匮乏的芯启科技,打开了一扇前所未有的“机遇之窗”。

他亲自挂帅,将“人才抄底”提升到公司最高战略优先级。人事部门在他的直接指示下,火力全开,将目标锁定在那些因危机而被裁员或主动寻求新机会的顶尖技术人才身上。

招聘目标被精确地定义为芯启科技未来发展最急需的几类关键人才:

· 模拟电路设计大师: Soc芯片的性能和功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拟Ip的质量。林轩深知,一名经验丰富的模拟电路设计专家,其价值甚至超过十名普通的数字电路工程师。他尤其关注那些在pLL(锁相环)、Adc\/dAc(模数\/数模转换器)、电源管理芯片等领域有深厚积累的人才。

· 高级验证工程师: 随着芯片设计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流片一次成功”变得越来越困难,验证环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林轩需要能够构建先进验证平台(如基于SystemVerilog和UVm,虽然这些概念在当时还很超前,但林轩已经开始布局)、精通形式验证、能够独立承担复杂模块乃至Soc系统级验证重任的高级人才。

· EdA核心算法专家: 这是林轩的“私心”,也是芯启科技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他渴望找到那些在物理设计(布局布线)、时序分析、逻辑综合、形式验证等EdA核心算法领域有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顶尖高手。这些人往往隐藏在cadence、Synopsys、mentor Graphics等EdA巨头的研发部门,或者顶尖大学的相关实验室里。要在香港找到这样的人才,难度极大,但林轩坚信,危机中总会有“遗珠”出现。

为了吸引这些“千金马骨”,林轩拿出了最大的诚意。除了提供在当时市场环境下极具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外,他还向核心人才承诺了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期权激励。“现在加入,你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他在面试一位从飞利浦香港研究院离职的资深模拟电路专家时,真诚地说道,“更是成为一家未来伟大的芯片公司早期合伙人的机会!”

他亲自参与了每一位核心候选人的最终面试。他不仅仅考察对方的技术能力,更看重对方的学习潜力、价值认同以及是否具备与初创公司一同“摸爬滚打”的创业精神。他与候选人深入交流芯启科技的技术路线、产品规划和长远愿景,用自己对半导体产业未来的深刻洞见和坚定信念去感染对方。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些目标人才对芯启科技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心存疑虑,担心稳定性;有些则对加入一家“前途未卜”的初创公司,放弃大平台的安逸生活感到犹豫;还有些则在薪资、期权等具体条件上反复拉锯。

但林轩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决心。对于真正看中的人才,他不惜三顾茅庐,反复沟通。

其中,最为艰难的一次,是招揽一位在时序分析算法领域颇有建树、刚刚从硅谷回流香港的博士。这位名叫李志远的技术大牛,原本计划加入某家大型通讯公司,但受金融危机影响,该公司的招聘计划冻结。林轩得知消息后,立刻通过各种关系联系上对方。

初次见面,李志远对芯启科技的“宏伟蓝图”并不感冒,他更关心实际的研发平台、技术挑战和个人发展空间。林轩没有空谈理想,而是直接将芯启科技在EdA点工具开发中遇到的具体算法瓶颈和盘托出,坦诚地展示了公司的技术实力和面临的挑战,并邀请李志远参与讨论。

连续几天的技术“切磋”,让李志远对林轩在EdA领域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性布局感到震惊,也对芯启科技正在尝试攻克的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在林轩承诺给予其独立领导算法团队、并提供充足研发资源和极具吸引力的期权后,这位技术大牛点头加盟。

李志远的加入,如同给芯启科技的EdA研发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极大地鼓舞了整个技术团队的士气。

通过这一系列精准而坚决的“抄底”行动,在短短几个月内,芯启科技的核心研发团队规模不仅没有缩减,反而逆势扩张,吸纳了近十名在各自领域都堪称一流的高端人才。公司的技术短板得到了有效弥补,整体研发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为后续“麻雀 Rev b”的成功以及EdA工具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执行上述一系列“危中寻机”策略的过程中,林轩发现,自己对专业法律和财务顾问的需求,变得空前迫切。无论是进行海外市场开拓中的合同谈判,还是与供应商进行风险评估和交易结构设计,抑或是处理人才招聘中涉及的劳动法、竞业限制、期权计划等复杂问题,都需要高度专业的支持。

很自然地,他再次想到了赵雅凝。

他开始更频繁地联系这位已经转投顶级律所的“专业人士”。起初,只是就一些具体的法律条款或合同文本进行咨询。但渐渐地,随着交流的深入,林轩发现赵雅凝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律师,她对商业运作、风险评估、甚至宏观经济形势,都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敏锐洞察力和独到见解。

比如,在林轩计划收购一家拥有特殊封装技术、但已濒临破产的小型工厂时,赵雅凝不仅从法律角度提示了潜在的债务风险和环保责任,还敏锐地指出了该工厂管理混乱、技术更新停滞等更深层次的经营问题,建议林轩谨慎行事,或者采取更灵活的合作方式(如技术授权或设备租赁)而非直接并购。她的建议,最终帮助林轩避免了一个可能拖累公司现金流的“大坑”。

又比如,在设计核心员工的期权激励计划时,赵雅凝不仅考虑到了香港本地的法律法规,还结合硅谷科技公司的成熟经验,为林轩设计了一套既能有效激励员工、又能保护公司利益、且具备未来融资灵活性的期权方案。

林轩开始将更多战略层面的思考和困惑,与赵雅凝进行交流。他惊讶地发现,这位看似冷静理性的女律师,在商业逻辑和战略思维上,与自己竟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她总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他未曾考虑到的风险点或建设性意见。

他们的见面地点,也从最初严肃的律所会议室,逐渐转移到了氛围更轻松的咖啡馆,甚至在某个加班后的深夜,一起在路边摊吃过一次简单的宵夜。

讨论的话题,也从纯粹的工作,偶尔延伸开去。他们会聊起金融风暴对香港社会各阶层的影响,会探讨香港未来的经济转型方向,甚至会交流彼此对生活、对理想的看法。

林轩了解到,赵雅凝出身于一个殷实的商人家庭,但她并没有选择按部就班地继承家业,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名校法律系,并立志成为一名顶尖的商业律师。她对新兴科技充满了好奇,也对林轩身上那种敢于挑战、无惧风险的创业精神,隐隐带着一丝欣赏。

而赵雅凝也从林轩身上,看到了不同于她所接触的其他商人的特质。他没有商人的油滑和市侩,却有着惊人的商业嗅觉和战略眼光;他痴迷于技术,却又懂得如何将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他在危机面前展现出的冷静、果决和逆向思维,更是让她印象深刻。

这种基于专业能力的相互欣赏和智力碰撞,让两人之间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了单纯的客户与律师、或者普通朋友的范畴,滋生出一种更为复杂和微妙的情愫。尽管双方都默契地没有点破,专注于眼前的工作,但彼此心中都清楚,对方已经成为了自己事业乃至人生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存在。

危机仍在持续,芯启科技的挑战也远未结束。但通过这一系列灵活应变、危中寻机的操作,林轩不仅稳住了阵脚,更在逆势中积蓄了力量,磨砺了团队,布局了未来。这只诞生于风雨前夜的“麻雀”,正以超乎所有人预料的速度和韧性,在惊涛骇浪的“芯海”中,顽强地成长着。而远方,那片更广阔的、属于芯片与代码的星辰大海,正等待着它羽翼丰满后的振翅翱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