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 第80章 加速冲刺 - “启明二号”剑指 Tape-out

时间飞逝,转眼已是初春。香江褪去了冬季的湿冷,空气中开始弥漫着温暖潮湿的气息,预示着又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即将到来。对于启明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而言,这个春天注定是忙碌而关键的。“启明二号”(phoenix)Soc项目,经过近六个月的全力冲刺,终于驶入了设计流程的最后一段航程——全芯片集成、最终验证与tape-out(流片)决策阶段。

整个“启明二号”项目组的气氛,紧张得如同即将发射升空的火箭。工程师们脸上写满了疲惫,眼中却闪烁着兴奋与期待的光芒。他们知道,自己日夜奋战的成果,即将迎来最终的“大考”。

位于启明芯总部的后端设计与验证中心,几乎变成了24小时不夜城。明亮的灯光下,一排排高性能工作站不知疲倦地运行着各种复杂的仿真和验证程序。工程师们三三两两地聚集在屏幕前,紧盯着滚动的日志信息,或者在白板上激烈地讨论着某个棘手的技术细节。咖啡杯和方便面桶随处可见,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代码混合的味道。

全芯片集成,是将之前分别设计和验证的各个功能模块(Ip),如ARm内核、dSp、USb控制器、音频codEc、存储控制器、电源管理单元等等,按照顶层设计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Soc芯片的过程。这绝非简单的“拼积木”,模块之间的接口匹配、时钟同步、信号完整性、电源噪声耦合等问题,在集成的过程中会集中爆发出来,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整个芯片无法正常工作。

“USb和dSp之间的数据通路好像有阻塞!仿真波形显示有几个周期的数据丢失了!”负责顶层验证的小王,盯着逻辑分析仪的波形,眉头紧锁地喊道。

“我看看!”负责USb模块的工程师和负责dSp模块的工程师立刻凑了过来,一起分析问题。“是不是总线仲裁逻辑有问题?”“或者是dmA控制器的配置出错了?”

“查一下RtL代码,看接口协议握手部分有没有bug!”

另一边,负责模拟电路验证的老王和顾维钧,则在仔细检查音频codEc集成到顶层后的性能指标。

“集成后的信噪比下降了将近3db!”老王看着频谱分析仪的结果,脸色有些难看,“肯定是数字部分的高频噪声通过电源或者衬底耦合过来了!”

顾维钧表情凝重,用示波器探针仔细测量着模拟电源和地线的噪声。“看来我们之前做的隔离措施还不够。需要在版图上增加更多的保护环(Guard Ring),并且把模拟和数字的电源域彻底分开,甚至可能需要独立的电源引脚(power pin)。”他迅速判断道,并在版图中标记出需要修改的位置。

而后端物理实现团队,则在进行最后的时序收敛(timing closure)和物理验证(physical Verification)。

“这条关键路径的延迟还是差一点点!Setup time violation还有0.1纳秒!”负责时序优化的张伟,看着静态时序分析(StA)工具报出的结果,咬紧了牙关。这条路径贯穿了ARm内核和高速缓存控制器,直接影响到芯片的最高运行频率。

“试试手动优化这条路径的buffer插入和驱动强度!”陈家俊也在旁边指导,“或者……我们可以再试试用‘盘古’对这个区域重新做一次布局优化?它在时序驱动方面好像确实有独到之处。”

自从上次在USb模块上小试牛刀成功后,“盘古”p&R引擎在“启明二号”项目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虽然它在处理全芯片级别的复杂设计时,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上还不如商业工具,但在一些特定的、时序要求极为苛刻的关键模块或路径优化上,它往往能展现出惊人的效果。李志远的EdA团队也与后端团队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根据后端工程师在使用中反馈的问题和需求,快速迭代优化“盘古”引擎。这种“研”“用”结合的模式,不仅加速了“启明二号”的设计进程,也让“盘古”在实战中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张伟点点头,熟练地启动了“盘古”引擎,针对那条顽固的关键路径,进行了一次局部优化。半个小时后,新的时序报告出来了——违例消失了!时序裕量变成了正的0.05纳秒!

“搞定!”张伟兴奋地喊了一声,引来了周围同事羡慕的目光。自研EdA工具带来的效率提升,已经开始让这些一线工程师们切身体会到了甜头。

除了设计本身的挑战,最终的物理验证环节更是不能有丝毫马虎。dRc(设计规则检查)要确保版图符合代工厂(他们最终选择了台积电的0.35微米cmoS工艺)的所有物理制造规则,哪怕是一个细微的线条宽度或间距错误,都可能导致芯片无法生产。LVS(版图与原理图一致性检查)则要确保最终生成的物理版图,与最初设计的电路原理图在电气连接上完全一致,否则芯片的功能就会出错。这些验证工作需要消耗海量的计算资源,运行时间通常以天计算。

时间一天天过去,距离项目启动时定下的六个月tape-out目标越来越近。团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林轩几乎每天都会到研发中心来,了解最新的进展,帮助解决关键的技术难题,给大家加油打气。赵晴鸢也多次代表管理层前来慰问,送来了咖啡、夜宵和鼓励。

终于,在距离目标日期还有三天的时候,最后一个关键的验证节点——全芯片LVS检查——顺利通过!

“过了!LVS过了!”负责物理验证的工程师一声呐喊,瞬间点燃了整个办公室!

所有人都欢呼起来,击掌相庆,拥抱在一起。连续数周甚至数月紧绷的神经,在这一刻终于得到了释放。这意味着,“启明二号”的设计,在经历了无数挑战和艰辛之后,终于在技术层面上,达到了可以送去制造的状态!

陈家俊激动地向林轩汇报了这个消息。

林轩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他很快冷静下来,问道:“所有的签核(Sign-off)检查清单都确认了吗?时序、功耗、dRc、LVS、天线效应(Antenna Effect)……所有报告都最终复核无误?”

“是的,林生!”陈家俊肯定地回答,“我和各个模块的负责人以及验证团队,逐项进行了最终确认。所有指标都满足设计要求,风险评估也认为达到了可接受的tape-out标准。”

“好!”林轩点点头,“那就准备提交GdSII文件(芯片设计的最终版图数据格式)吧!”

tape-out!这个芯片设计行业中最激动人心的词语,终于要变成现实了!这意味着,凝聚了数百名工程师心血的设计成果,将要转化为真实的物理芯片!

做出tape-out的决定,对林轩来说,既是喜悦,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一次流片的费用,在0.35微米工艺下,包括掩膜(mask)制作、晶圆制造和初期测试,至少需要上百万美元!如果芯片设计存在未被发现的致命缺陷,导致流片失败,那不仅仅是损失金钱,更会严重拖累产品上市时间,甚至可能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错失良机。

但林轩对“启明二号”充满了信心。这不仅仅是因为团队的努力和技术的进步,更因为他对这款芯片所承载的技术优势和市场潜力的深刻理解。他相信,“启明二号”一旦成功量产,必将再次掀起mp3市场的新浪潮,将启明芯的领先地位,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当陈家俊将加密后的GdSII设计数据,通过专线正式传送给台积电的那一刻,整个启明芯总部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许多工程师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启明二号”,这只承载着无数期望的“凤凰”,终于完成了涅盘前的最后冲刺,即将浴火,飞向那片广阔的天空!

而现在,他们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等待几个月后,那第一批从台积电生产线上走下来的硅片,能否带来他们期望的惊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