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国芯崛起:从香江到硅谷 > 第81章 “龙芯”硅片归来,性能初探

浅水湾的浪涛拍打着沙滩,太平山顶的杜鹃花开得正艳,香江似乎终于从持续了一年多的金融风暴阴霾中,嗅到了一丝复苏的气息。

股市在经历了惨烈的下跌后开始企稳,楼市虽然依旧低迷,但恐慌性抛售的浪潮已经退去。弥漫在城市上空的焦虑,渐渐被一种更为务实、也更具韧性的氛围所取代。

对于启明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而言,这个春天同样意义非凡。就在“启明二号”(phoenix)mp3 Soc的设计数据,承载着公司巩固市场霸主地位的希望,被送往台积电最先进的0.35微米生产线后不久,另一项同样耗费了公司巨大资源和团队无数心血的战略级项目——“龙芯一号”(Longxin-1)dVd Soc,也迎来了它决定命运的时刻。

时间回溯到大约六周前,“龙芯一号”的设计团队在顾维钧和陈家俊的带领下,历经九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完成了这款高度复杂的数模混合信号Soc的最终设计定型和验证工作。相比“启明一号”Vcd芯片,“龙芯一号”的逻辑门数量增加了近三倍,集成了性能要求更高的mpEG-2视频解码引擎、Ac-3音频处理器、精密的光盘伺服控制系统、以及更复杂的系统总线和接口。其设计难度和验证工作量,都远非前者可比。

尽管时间紧迫,挑战重重,但在林轩关键时刻“神来之笔”般的技术指导(尤其是在低成本实现高性能纠错算法和优化模拟前端设计方面)、顾维钧和陈家俊严谨高效的项目管理、以及整个团队夜以继日的拼搏下,“龙芯一号”的设计最终还是按时完成,并被送往了选定的代工厂——这次,他们选择的是韩国三星电子位于器兴(Giheung)的0.5微米逻辑工艺生产线。

这个选择,是林轩和赵晴鸢深思熟虑的结果。一方面,三星为了在代工市场追赶台积电,给出了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和产能承诺;另一方面,林轩也希望通过“龙芯一号”这个相对成熟的工艺节点项目,来实际检验三星的制造能力和合作态度,为未来更先进、更核心的芯片(如“启明二号”的部分产能,甚至未来的移动芯片)寻找可靠的第二供应商,降低对单一代工厂的依赖风险。

六周的等待,漫长而又充满期待。dVd市场的潜力,尤其是中国大陆市场的巨大想象空间,已经被林轩反复强调。pioneer的成功虽然带来了丰厚的现金流,但所有人都明白,单一产品的风险太大,启明芯必须尽快拥有第二个、甚至第三个能够支撑公司持续增长的引擎。“龙芯一号”,正是被寄予厚望的“二号引擎”。

这一天上午,启明芯总部的核心测试实验室内,气氛比上次等待“启明一号”硅片时,似乎更加紧张了几分。不仅仅是因为“龙芯一号”的技术复杂度更高,更因为它关系到公司多元化战略能否成功迈出第一步。

顾维钧亲自带队,陈家俊在一旁协助,几位负责“龙芯”项目的核心工程师都围在一台崭新的、专门为dVd Soc测试而搭建的验证平台前。这个平台比之前的mp3测试平台要复杂得多,不仅连接着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电源分析仪等常规设备,还外接了一台经过改装的、可以精确控制转速和激光头位置的dVd光驱机构,以及一台支持多声道输入的专业级音频解码器和一台高分辨率的监视器。

当印着“Samsung Foundry”和“qimingxin Longxin-1 ES”字样的防静电包装盒被小心翼翼地打开,露出里面第一批封装好的工程样品(Engineering Samples, ES)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些比“启明一号”略大一些、引脚也更密集的黑色芯片上。

“开始吧。”顾维钧深吸一口气,声音沉稳,但微微颤抖的手指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一位年轻的测试工程师小心翼翼地将第一颗“龙芯一号”ES芯片,放置在测试板的ZIF(零插拔力)插座上,轻轻扣下压杆。连接好所有的测试线缆和接口。

“检查电源电压,确认极性无误。”顾维钧一丝不苟地指挥着。 “电源电压正常,3.3V,1.8V核心电压稳定。” “时钟信号输入正常,频率54mhz。” “JtAG调试接口连接正常。”

“好,准备上电!”顾维钧的目光扫过屏幕上的各项参数,确认无误后,下达了指令。

工程师按下了电源开关。

实验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仪器设备散热风扇的轻微嗡鸣声。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地盯着测试平台上的指示灯和示波器的屏幕。

几秒钟过去了,没有任何异常。电源指示灯稳定地亮起,示波器上捕捉到的芯片复位信号波形正常,静态电流也在预期的微安级别。

“上电初步正常!”工程师报告道,声音中带着一丝如释重负。

“尝试通过JtAG读取device Id。”陈家俊立刻接续指令。

调试软件的界面上,一行命令被敲下。片刻之后,屏幕上显示出了一串预设的、代表“龙芯一号”身份的16进制编码。

“device Id读取成功!JtAG通路正常!”

“尝试初始化ddR SdRAm控制器,进行内存读写测试。”

又是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和指令。测试程序开始尝试配置芯片内部的内存控制器,并对连接在测试板上的ddR内存颗粒进行读写操作。

“内存读写……基本正常!地址线、数据线没有明显错误!”

这意味着,芯片内部最核心的数字逻辑部分,包括cpU内核(他们最终还是沿用了成熟的ARm7tdmI)、系统总线、以及内存控制器等关键模块,基本工作正常!

“好!非常好!”陈家俊用力地挥了一下拳头,脸上露出了笑容。相比“启明一号”首次上电时的磕磕绊绊,这次“龙芯一号”的初步bring-up过程显得异常顺利。这不仅得益于团队经验的积累,也侧面印证了三星的制造工艺控制得相当不错。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这仅仅是开胃小菜。真正的考验,在于dVd的核心功能——音视频解码和光盘读取。

“加载基础固件,初始化mpEG-2解码引擎和Ac-3解码引擎。”顾维钧下达了新的指令。

工程师开始通过JtAG接口,将预先准备好的、最基础的测试固件(Firmware)加载到芯片内部的Flash存储器中(或者直接加载到RAm中运行)。这个固件包含了初始化各个硬件模块、并进行基本功能测试的代码。

固件加载完成,程序开始运行。测试平台连接的监视器屏幕上,首先出现了启明芯的Logo,然后进入了一个极其简陋的、用于调试的命令行界面。

“系统引导成功!”

“尝试解码标准的mpEG-2测试码流(ES流)。”顾维钧指示道。

工程师在命令行界面输入指令,将一个存储在测试板Sd卡上的、包含标准清晰度mpEG-2视频基本流的文件,送入“龙芯一号”的解码引擎。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台高分辨率的监视器上。

几秒钟后,屏幕闪烁了一下,然后,清晰、流畅的活动画面出现了!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测试片段,但色彩准确,没有明显的马赛克或拖影!

“mpEG-2视频解码通路初步跑通!”

紧接着,是音频测试。

“加载Ac-3 5.1声道测试音频流。”

工程师再次输入指令。连接在测试平台上的专业音频解码器(外置)的指示灯开始闪烁,显示接收到了来自“龙芯一号”通过S\/pdIF(数字音频接口)输出的Ac-3码流。解码器正确地识别出了5.1声道的信号,并将其分配给连接的六个监听音箱。

悠扬而清晰的环绕声效果,在实验室里回荡起来!虽然音量不大,但每个声道的定位都准确无误,音质纯净,没有任何杂音或失真。

“Ac-3解码及数字音频输出正常!”

连续两个核心功能的初步验证成功,让实验室里的气氛顿时轻松了不少。工程师们脸上露出了笑容,开始低声交流起来。

“看来三星的工艺确实还可以啊,这么复杂的芯片,第一次流片核心功能就都起来了。” “关键还是林总和顾工他们的架构设计牛逼,把风险都提前考虑到了。” “是啊,特别是模拟部分,这次好像比‘启明一号’顺利多了。”

顾维钧和陈家俊也相视一笑,心中的大石头落下了一半。至少,这颗芯片不是一块“砖头”,它具备了成为一款成功产品的基础。

林轩也一直通过办公室的内部监控(这是赵晴鸢坚持安装的,用于项目管理和安全监控)关注着测试进展。当看到视频和音频都成功输出的那一刻,他一直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他拿起内线电话,接通了实验室:“老顾,家俊,初步结果怎么样?”

“林生,好消息!”顾维钧的声音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悦,“初步上电和核心功能测试都非常顺利!mpEG-2视频和Ac-3音频解码通路都跑通了!芯片基本功能正常!”

“太好了!”林轩也由衷地替他们高兴,“但是,别掉以轻心。真正的硬仗,是接下来的光盘伺服控制和兼容性测试,特别是对劣质碟片的纠错能力。那才是决定‘龙芯一号’能否在中国市场立足的关键!”

“明白!”顾维钧沉声应道,“我们马上开始这部分的测试!”

挂掉电话,林轩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明媚的春光。

“龙芯”硅片归来,初步测试顺利,这是一个极好的开端。这意味着,启明芯的第二条产品线,已经成功地迈出了从图纸变为现实的第一步。

但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的全面性能测试,尤其是针对中国市场特殊环境的“魔鬼测试”,才是真正检验“龙芯一号”成色的时候。它能否像pioneer一样,再次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性能和可靠性?能否成为启明芯撬动亿万家庭数字娱乐市场的又一柄利器?

一切,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