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21章 古文字学(蔡琰主导)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第21章 古文字学(蔡琰主导)

作者:猫啃月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9 14:22:37 来源:小说旗

在我埋首于冰冷的数字和符号频率时,蔡琰姑娘则沉浸在了另一个同样深邃浩瀚的世界——古文字的海洋。

她那双清澈的眸子,此刻闪烁着专注而智慧的光芒,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与那些早已沉寂的古老符号进行对话。

她并未急于对令牌上的密文直接下结论,而是先从父亲蔡邕先生带来的那些珍贵藏书中,取出几卷关于文字源流考据的竹简和帛书。

有研究钟鼎铭文的,有考证石鼓文字的,甚至还有一些关于先秦时期不同地域异体字、族徽图腾的零散记录。

这些,都是她自幼耳濡目染、烂熟于心的家学。

灯光下,她铺开一张略微发黄的帛书,上面摹拓着一些模糊不清的鸟虫篆。

她一手轻轻按着帛书,另一只手的纤纤玉指,则缓缓划过青铜令牌上那些扭曲的符号,仔细地比对着每一个笔画的转折、每一个结构的特征。

“陆书佐你看,”她忽然抬起头,指着一枚弯月状令牌上的一个符号,又指了指帛书上的某个鸟虫篆,

“这个符号的顶部,是不是很像这只飞鸟的头部变形?而它的下半部分,又带着卷曲的云纹特征,这在战国时期楚地的某些器物铭文中,是常用的装饰性笔画。”

她的声音轻柔,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与自信。

我凑过去仔细观察,果然如她所说,那密文符号虽然整体怪异,但拆解开来,似乎真的能找到一些与古老文字或图案对应的元素。

她又拿起另一枚火焰状的令牌,指着上面的一个符号说道:“还有这个,你看它整体的轮廓,像不像一个跪坐的人形,头上还戴着羽冠?这与殷商甲骨文中某些代表‘巫’或‘祭司’的字形,有几分相似。只是……它的线条更加简化和扭曲了。”

她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形态比对,更是在尝试理解这些符号背后可能蕴含的文化信息和源流。

她时而蹙眉沉思,翻阅着不同的书卷;时而眼前一亮,用炭笔在竹片上飞快地摹写、拆解、重组,试图从那些看似杂乱的笔画中,寻找到一丝熟悉的脉络。

“会不会……这套密文并非单一来源?”她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目光中闪烁着思辨的光芒,“它可能是一种‘杂糅’的产物。设计者或许博通古今文字,从不同的古文字体系、甚至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中原、楚地、巴蜀)中,提取、简化、变形了一些元素,再按照某种特定的规则组合起来,创造出了一套全新的、外人极难破解的符号系统?”

这个想法让我心中一凛。如果真是这样,那破译的难度将呈指数级上升!因为我们不仅要面对密码本身的逻辑结构,还要面对其背后庞杂的文化源流。

每一个符号,都可能隐藏着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基因”。

“那么,”我问道,“有没有可能,根据这些符号中显露出的某些特征,大致判断出它的‘主体’来源,或者说,受哪个时期的文字影响最大?”

蔡琰沉吟片刻,道:“从目前看到的这些符号来看,似乎……先秦时期,尤其是战国时代的多样化文字特征,以及部分早期道家或巫傩文化中的符印元素,体现得比较明显。隶书的简化和规范化特征,反而不太看得到。”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但这只是初步的印象。或许……还有更深层的、我们尚未发现的规律。比如,会不会某些符号,并非表意,而是表音?就像某些早已失传的、介于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之间的过渡形态?”

她的话语,如同在黑暗中不断投下的探路石,为我们指引着可能的方向,也揭示着前路的崎岖。

看着她沉浸在古文字世界中那专注而动人的侧影,我不禁心生敬佩。她的智慧,不仅仅在于博闻强记,更在于那种能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灵性与洞察力。

若非有她在这古文字学的领域为我披荆斩棘,单凭我那些数理逻辑,恐怕早已在这天书般的密文面前束手无策。

虽然古文字学的探索,也未能立刻找到破解密文的钥匙,但蔡琰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参照。

她指出了密文可能的来源和特征,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了更古老、更多元的文化领域。

这就像是在绘制一幅巨大的藏宝图,数学分析勾勒出了大致的轮廓和坐标,而古文字学的探索,则开始为这幅地图填充上山川、河流、以及那些可能隐藏着宝藏的古老遗迹的标记。

我们离宝藏还有多远,尚不可知。但至少,我们不再是完全的盲人摸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