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22章 音律联想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第22章 音律联想

作者:猫啃月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9 14:22:37 来源:小说旗

在我沉浸于符号频率和序列分析,蔡琰姑娘则在古文字的迷宫中苦苦求索之际,破译工作似乎陷入了一个僵局。

无论是冰冷的数字规律,还是古老的文字源流,都未能给我们提供一把直接打开密文之锁的钥匙。

小屋内的气氛,不免有些沉闷。就在这时,一直凝视着一枚火焰状令牌的蔡琰,忽然轻轻“啊”了一声,仿佛想到了什么。

我立刻抬起头,看向她。只见她秀眉微蹙,眼神中却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彩,手指无意识地在桌案上轻轻敲击着,似乎在打着某种节拍。

“陆书佐,”她抬起头,目光带着一丝不确定,却又充满了探索的意味,“我方才看着这些符号,忽然觉得……它们不仅仅是静态的笔画,更像是在……跳动?”

“跳动?”我有些不解。

“嗯,”她点了点头,指着令牌上的几个连续符号,“你看这几个,这个舒展悠扬,像一个长音;这个短促有力,像一个顿挫;这个回旋婉转,像一个装饰音……它们组合在一起,像不像……一段乐谱?”

乐谱?!这个想法太过新奇,甚至有些天马行空,让我一时没反应过来。用符号记录音乐,自然是有的,但用一套复杂的、看起来像文字的符号系统来加密信息,还和音律扯上关系?这……可能吗?

但我立刻想到了蔡琰的家学渊源。她自幼随父学习音律,琴艺高绝,对声音的敏感和理解远超常人。

她的直觉,或许并非空穴来风。“姑娘的意思是……”我尝试着理解她的思路,“这些密文符号,可能代表的不是字义,而是……音高?或者节奏?”

“或许两者皆有。”蔡琰的眼神越来越亮,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古人常以律吕纪事、纪数,甚至用于占卜和仪式。比如《礼记·月令》中,十二律吕就与时令、方位、五行相配。某些失传的雅乐或秘传乐章,据说会使用非常独特的记谱法。会不会……这个组织,就借鉴了某种古老的、与音律相关的加密方式?”

她提出了一个具体的猜想:“比如,最基础的,用不同的符号代表宫、商、角、徵、羽这五音?或者更复杂些,加入变宫、变徵,构成七声?甚至……可能还包含了休止、强弱、快慢等节奏信息?”

这个猜想,如同一道惊雷,瞬间劈开了我固有的思维定势!如果真是这样,那之前的频率分析、序列分析就有了全新的解释方向!

我立刻兴奋起来:“若是如此,那就有迹可循了!我们可以尝试将这些符号,按照某种规则赋予音阶数值!

比如,宫=1,商=2,角=3,徵=5,羽=6(按五声音阶)?

或者直接按照它们出现的频率,频率最高的对应最常用的音(比如宫、徵),频率最低的对应不常用的音或变音?”

我迅速找来干净的竹片,将之前统计的符号频率数据重新排列。

蔡琰则凭借她对古乐理的精通,开始分析那些符号的形态特征。

“你看这个符号,”她指着一个笔画舒展、形态圆润的符号,“它给人的感觉是平和、中正,会不会对应着五音中的‘宫’音(主音)?”

“而这个,”她又指向一个棱角分明、笔画短促的符号,“感觉急促有力,或许对应‘角’音(代表东方、春天、生长)?或者在节奏上代表一个短音或重音?”

我们开始进行大胆的假设和匹配:

音高匹配: 尝试将出现频率最高、形态最稳重的几个符号赋予“宫”、“徵”等核心音高。将形态特殊、出现频率较低的符号赋予“变宫”、“变徵”或装饰音。

节奏匹配: 尝试将笔画多寡、形态长短与音符的时值联系起来。比如,笔画多的代表长音,笔画少的代表短音?

序列验证: 将匹配后的数值序列写出来,观察它们是否符合某种基本的乐理规则?

比如,是否出现了常见的五声或七声音阶的排列组合?是否形成了某种相对和谐的旋律片段(虽然我们无法直接“听”到)?是否存在类似于乐句、乐段的结构?

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大量的试错。

我们不断地调整着符号与音高\/节奏的对应关系,一次次地将数值序列写出来,又一次次地因为发现其杂乱无章或不符合基本乐理而推翻重来。

虽然屡屡碰壁,但我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蔡琰提出的这个“音律联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它将冰冷的符号,赋予了动态的、富有节奏感的可能性。

我运用我的数学能力,快速地进行着各种对应方案下的数值转换和模式查找。

比如,计算相邻数值之间的音程关系,看是否存在某种固定的音程模式;

或者统计特定数值(音高)出现的概率,看是否符合某种调式(如宫调式、商调式)的特征。

蔡琰则凭借她敏锐的乐感和深厚的乐理知识,从“旋律”的走向、结构的起承转合等角度,对各种假设进行直觉性的判断。

“这一段序列,‘宫’音出现得过于频繁,且缺乏变化,听起来会很单调,不太像精心设计的密码。”

“这个组合,从‘角’音跳到‘羽’音,再接一个低八度的‘宫’,音程跳跃太大,在古乐中不常见,除非有特殊用意。”

她的话语,为我冰冷的数学推导,注入了艺术的灵魂和经验的判断。虽然我们仍未找到那个“正确”的对应方案,但这个“音律联想”无疑是我们在迷雾中迈出的极其重要的一步。

它打破了单纯从文字或数学角度思考的局限,引入了声音和节奏的维度。

我预感到,或许,最终解开密文的钥匙,就隐藏在这看似毫不相干的音律之中。

这套密文的设计者,可能是一位精通音律的高人,他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机密信息“谱写”成了这些无声的“乐章”。

而我和蔡琰,则需要凭借逻辑与灵感,将这无声的乐章,重新“唱”出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