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246章 崇文兴教:“徐州图书馆”的落成与影响

求贤之策既定,如同为徐州这棵大树深掘其根;而另一项我心心念念的计划,则是要为其浇灌文化的活水,使其枝繁叶茂,荫庇四方。那便是——“崇文馆”的建立。

地点选在了州牧府附近一处原先用作储藏军械粮秣的别院石库。此地足够坚固,易于防火防潮,且空间宽敞,稍加修整,便可作藏书阅览之用。经过月余的紧张筹备,清理、修缮、添置书架、案几、灯火,昔日略显阴暗的石库,如今已焕然一新,透出几分雅致与庄重。门楣之上,悬挂着由主公亲笔题写的匾额——“崇文馆”,笔力遒劲,寓意深远。

今日,便是崇文馆正式向徐州官吏及士人开放的日子。

馆内的藏书,来源颇为不易。一部分,是我自洛阳逃难时,冒着风险从废墟和散佚中抢救出来的典籍残卷;一部分,是徐州本地一些开明士族(如糜家)的慷慨捐赠;还有相当一部分,则是这些时日里,组织了十数名精于书法的吏员和落魄文人,日夜不停抄录的重要经、史、子、集副本。每一卷竹简,每一册纸书,都凝聚着乱世中文脉赓续的艰难与不易。

我亲自督导,将这些来之不易的典籍进行了初步的整理与编目。依照经、史、子、集四大类,再细分小类,制作了简易的目录索引,悬挂于馆内显眼之处,方便查阅。虽然比之后世的图书馆系统尚显粗陋,但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已属难能可贵。

馆内划分为两大区域:一是藏书区,书架林立,由专人看管,非请勿入,以确保存放安全;二是公共阅览区,设置了数十张宽大的书案和坐席,光线明亮,环境清幽。

按照事先拟定的规章,崇文馆目前主要对州府各级官吏、幕僚免费开放。此外,徐州境内的士人学子,只要持有两位本地名士或官员的推荐信,通过简单的登记审核,亦可入内阅览。这既保证了馆内秩序,也最大限度地向真正的读书人敞开了大门。我深知,知识若被束之高阁,便会失去其生命力;唯有流动、共享、碰撞,才能激发智慧的火花,推动社会的进步。

今日一早,崇文馆外便已聚集了不少闻讯而来的官吏和士人。他们中有跟随主公多年的老臣,有新近招揽的才俊,也有本地的宿儒和青年学子。看得出来,许多人脸上都带着难以抑制的期待与好奇。

吉时一到,由主公亲自主持了一个简短而庄重的揭牌仪式。没有繁琐的礼节,主公只是言简意赅地强调了崇文尚教、开启民智对于徐州未来的重要性,并宣布崇文馆正式启用。

随着厚重的木门缓缓开启,早已等候在外的众人鱼贯而入。

甫一踏入阅览区,便能听到一阵阵压抑不住的低呼与惊叹。

“天呐!《太玄经》!竟有如此完整的抄本!”一位须发花白的老儒颤抖着手,几乎是扑到了一张书案前,那里正摊开着一部新抄的《太玄经》。他双目放光,口中喃喃自语,仿佛见到了失散多年的至亲。

“这…这是《吴子兵法》的佚篇?!”另一侧,几名显然是武职幕僚的年轻人围在一起,对着一卷略显残破的竹简,面露惊喜,低声而热烈地讨论着,“速取纸笔,抄录下来!”

“看这里!竟有蔡伯喈(蔡邕)先生的手稿残页!”有人发现了被精心装裱起来、作为珍品展示的一页手稿,立刻引来一片围观,众人啧啧称奇,对这位大儒的墨宝充满了敬畏。

整个阅览区,瞬间被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所笼罩。人们或急切地翻阅着目录,寻找自己心仪已久的书籍;或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卷竹简,凑近油灯,凝神细读;或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就某个经义问题、某个历史典故展开低声的辩论。

我站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战乱摧毁了太多,但文明的火种绝不能熄灭。这小小的崇文馆,便是我为徐州点燃的一簇希望之火。它不仅是储藏知识的宝库,更应是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一个吸引人才的磁场。

我看到,糜竺先生正与几位商曹的官员,一同研读着有关农桑水利的简牍,似乎在为徐州的经济恢复寻找良策。孙乾先生则在翻阅着《汉书》,不时提笔记录,大约是在为政务提供历史借鉴。就连一向不苟言笑的张飞将军,竟也让人找来了一部《春秋左氏传》,虽然他眉头紧锁,看得颇为吃力,但那份认真劲,却也让人动容。

而那些年轻的士子们,更是如饥似渴。他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中的某一位,就能在这里受到启发,提出经天纬地之策;或许,正是在这崇文馆的一角,会发生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相遇……

想到这里,我的目光不由得望向窗外。颍川、南阳……那些地方,是否也有如他们一般,胸怀大志却苦无门路的年轻人?比如,那位据说隐居在隆中的“卧龙”?

我深吸一口气。崇文馆的建立,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定期举办讲学、辩论等活动,让这里真正“活”起来,成为徐州文化的心脏,思想的熔炉。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崇文馆的影响力将日益扩大,它不仅能提升徐州本地的文化氛围,更能吸引天下有识之士的目光。

一个重视文化、尊重知识的地方,自然会得到更多人才的青睐。这,便是我建立崇文馆的深层用意——为徐州,也为主公,构筑一个更坚实、更具吸引力的软实力基础。

看着眼前这热烈而有序的景象,我知道,这颗种子已经种下,它将在徐州这片历经磨难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