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257章 若即若离:后续的“偶遇”与试探

玄镜台关于那位神秘青年的调查,如同沉入深潭的石子,需要时间才能探到底细,浮出水面。在这段等待的日子里,我并未完全将此事搁置。一方面,日常政务、军务以及新来人员的安置占据了我大部分精力;另一方面,心头那份强烈的好奇与直觉,驱使着我,在不经意间,继续留意着那个可能隐藏着惊世之才的身影。

果然,世间事往往如此,当你刻意寻找时,目标杳无踪迹;当你稍稍放松,却又在不期然间,“偶遇”了。

第一次“偶遇”发生在数日后的崇文馆。我处理完公务,想去馆中查阅一些关于淮南地理的古籍,为下一步可能的军事行动做些准备。馆内一如既往地安静,只有翻动竹简的沙沙声和淡淡的墨香。目光扫过一排排书架,我几乎是立刻就发现了他。

他正坐在一处靠窗的角落,身前摊着一卷似乎是关于《周易》的注解。阳光透过窗棂,在他素色的衣袍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斑,他看得极其专注,仿佛周遭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与上次不同,这次他似乎并未携带那柄羽扇。

我没有走近,也没有刻意隐藏身形,只是像往常一样,缓步走向存放地理图志的书架。我能感觉到,在我经过他附近时,他那专注的目光似乎有极其短暂的一瞬,从书简上抬起,向我这边瞥了一眼,又迅速落回了书页。那一眼,平静无波,像是在确认一个早已预料到的存在。

我找到了需要的图籍,却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走到不远处一张空着的几案坐下,也翻阅起来。但我的一部分注意力,始终停留在他身上。他在那里静坐了约莫半个时辰,期间除了偶尔翻页,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他的专注和沉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气场。

待他起身,将书简仔细卷好放回原处,准备离开时,我心中一动。在他刚刚阅读的那卷《周易》注解旁边,恰好有一卷《孙子兵法》。我待他走远后,起身过去,拿起那卷《孙子兵法》,翻到《谋攻篇》,在一段关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论述旁,我拿起案上的笔,蘸了点墨,在空白处写下了一行极小的批注:

“知彼易,知己难,知天时地利人和,尤难。敢问:若遇强敌数倍于己,据坚城而人心未附,将骄卒惰,此时,‘知’字何解?‘胜’字何求?”

这是一个结合了当下徐州部分困境(人心未完全稳固,部分将领可能存在的骄气)的实际问题,也是对兵法理论在复杂现实中应用的追问。我没有署名,写完便将书卷放回原处,离开了崇文馆。我不知道他是否会回来看到,也不知道他会作何反应。这只是一次试探,一次隔空的、无声的问询。

第二次“偶遇”,则是在几天后的州府公告栏附近。新一批屯田和水利工程的规划图纸与招募民夫的告示刚刚张贴出来,引来了不少民众围观议论。我正好巡视经过,想听听民间的反应。就在人群边缘,我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他负手而立,并未挤在最前面,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些图纸和文字,目光深邃,似乎在思索着什么。他没有像旁人那样议论纷纷,也没有表露出明显的情绪。当有吏员上前向围观者解释政策时,他会侧耳倾听,偶尔微微点头,像是在印证自己的判断。

这次,我离他更近了一些,大概只有十余步的距离。他似乎也察觉到了我的存在,目光不经意间与我对上。这一次,他没有立刻移开视线,而是平静地看了我一眼,眼神中带着一种审视,一种淡淡的疏离,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了然。仿佛在说:“我知道你在这里,我也知道你在观察我。”

他没有行礼,没有言语,只是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然后便从容地转身,融入了市井的人流之中,很快消失不见。

他的反应,证实了我的猜测:他早已察觉到了我的关注。但他选择保持距离,不主动接近,也不刻意回避,这种若即若离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姿态。

又过了几日,我再次来到崇文馆。心中记挂着上次留下的批注,我径直走向那卷《孙子兵法》。拿起书卷,翻到《谋攻篇》,我上次写下批注的地方,赫然多了一行同样细小的字迹,笔锋清隽,却透着一股锐气:

“强敌在外,心患在内。欲求胜,先固本:聚人心,明赏罚,整军纪。城坚非恃,人和为本。待时而动,或可寻隙。若天时不允,人和不济,纵智者亦难为无米之炊。‘知’者,审时度势,知可为与不可为也。”

没有直接回答“胜”字何求,却点出了核心在于“固本”与“待时”,并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归结到“知”的根本在于审时度势。其见解之深刻,眼光之老辣,完全不像一个年轻人。

看到这行回应,我心中既有找到知音般的激赏,又对他的身份和来意更加好奇。他不仅看懂了我的问题,更给出了切中要害的回答,甚至隐隐点出了“知可为与不可为”的战略智慧。

这像是一场无声的棋局。我在落子试探,他则从容应手,甚至隐隐有反过来“考较”我的意味。我们在互相评估,隔着一层朦胧的纱,审视着对方的才智、心性,以及可能的立场。我在想,他究竟是谁?为何滞留下邳?他是在观察徐州,观察刘备,还是在观察我这个“异数”?

而他,或许也在评估,徐州这片土地,是否值得他这“卧龙”栖身?刘备这位仁主,是否真有匡扶汉室的潜力?我陆昭,又在他的考量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这种高级人才之间独特的互相吸引与审慎,如同高手过招前的凝神对峙,充满了张力与悬念。玄镜台的消息一日未到,这层窗户纸便一日不能捅破。而我,也乐于维持这种若即若离的默契,继续这场无声的博弈。

我将《孙子兵法》轻轻放回原处,心中对揭开谜底的那一天,充满了期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