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 第117章 县试2

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第117章 县试2

作者:姜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02 02:23:00 来源:小说旗

考棚是单向排列的,前后左右都看不到人。

沈淮见还没开始,索性闭目养神起来。

大概过了两刻钟这样,鼓声响起,有人高声宣布县试正式开始。

考题由考官高声宣读三遍,再由衙役举牌绕着考棚走三圈,确保每个考生都看清题目,沈淮担心自己忘记,索性抄录在草稿纸上。

县试一共考五场,第一场叫正场。

第一场很重要,就像游戏通关,过了第一关才能闯第二关。

抄录完题目,沈淮开始阅题。

四书文两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默义《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篇并注疏。

默义就是默写题,也是考题中最容易的。

原文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注疏的话,照原句释义肯定没亮点,得结合经典注释,进一步概括总结,表达孟子关于人才成长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

捋清思路,沈淮在考卷上写下姓名等信息,开始答题。

接下来是四书题。

题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至于人。

题二:知至在物格。

这两道题,都不算难。

题一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原句是“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意思是,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

从字面的角度来分析,是社会分工、社会功能、社会职责的不同,两者相互依存;从深层次来讲,是儒家对这种社会秩序和等级划分的一种肯定和维护,更是儒家的一种政治理念。

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解释‘劳心者’和‘劳力者’的定位,还要结合本朝国情以及儒家当下主张的理念,从社会分工、劳心者’和‘劳力者’的关系来展开论述两者如何实现和谐发展。

另外,县试的主要目的,除了选拔人才之外,还要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

在看看题二。

出自《礼记.大学》,原句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意思是想要获得知识,需要通过探究事物本身来获得,只有把事情搞清楚了,才能获得相应的知识。

强调客观事和道德实践,以及说明‘格物’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

在儒家思想中,这种精神跟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关,需要结合实例说明,如何进行‘格物’与‘致知’的关系。

一番分析之后,沈淮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稍作酝酿便开始答题,先阐述意思,在引经据典,结合实例论证,由浅入深输出自己的见解。

考卷上不能有污点,不能有错别字,还要避开皇帝和主考官的名字,所以沈淮写的极为认真,连巡逻的衙役经过他都没半点反应。

一口气写完两篇,沈淮转了转手腕,继续看帖诗题。

看到题目,沈淮乐了。

‘以日出’为题的诗,他们进城报名的时候,小魏夫子叫他们写过。

沈淮没有直接拿过来用,而是先把原诗写在草稿上,进行润色之后,才抄录到考卷上。

到这里,所有的题目都答完了。

沈淮从头开始检查,发现都没有错别字,见时间还早,也没有急着上交,而是又检查了一遍四书题,确定论述和观点都很充分,没有要修改的地方,这才举手示意自己要交卷。

巡逻的衙役看到了,过来检查考卷和草稿纸,接着糊名,在考卷末尾盖上印章,表示这是第一场的考卷。

做完这些,还要在登记册上记录姓名、考号及交卷时间。

得到允许后,沈淮提着考篮走出考场,刚到外面,就看到出口处站着好几个人,他们在小声的讨论考题,说四书题二难。

甚至有人表示,原句是什么都搞不清楚,答案是乱写的。

他们之中,大多在二十左右的年纪,其中一个头发都白了,看起来至少有五六十岁了。

沈淮安静的站着。

没多久,陆续有人出场,凑够人数了,衙役才放行。

出口方向很长,而且考场周边封路,有衙役不停巡逻,最外围的通道站着许多家长,沈淮出去后,很快在人群中看到了沈继业。

“爹,我出来了。”

沈淮走过去,顺道和魏舅舅还有王地主几人打招呼。

沈继业见儿子是第一批出来的,紧张问道,“难不难?”

“不是很难。”沈淮抬眸往考棚的方向看去,“以陶师兄他们的实力,应该很快就出来了。”

王地主笑眯眯的看着沈淮。

见他面色从容,丝毫没有考试的紧张感,不禁多看了两眼。

陶里正和陈父也在看沈淮,心里都在琢磨沈淮口中的不算难,到底是容易还是难,只有魏舅舅还有心思跟熟人聊天。

果然没多久,陶行简和王宇川出来了。

“爹,我全都答完了。”王宇川开心的跑到王地主身边,“出的题目,我正好都会,应该能进入第二场。”

王地主连连说好,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陶里正听到孙子说不难,严肃的脸终于有了笑容,“这才第一场,你们都要稳住了,明天下午出号(出名单),上面有名方可继续第二场。”

县试一共考五场,不是连续五天一起考,而是隔一天才考下一场。

此次参加县试人数,一共两百二十多人。

而批阅考卷的人,只有知县和教谕,训导打下手,相对而言,工作量还是挺大的。

“舅舅……”

“爹……”

魏渠和陈观也出来了,两人脸上是挂着笑容的,应该也答的不错。

人到齐了,大家说了几句便各自分开。

回到小院,魏渠问沈淮,“沈淮,你这次有把握通过吗?”

“七成吧。”沈淮挤出一抹浅笑,“默义题肯定没有问题,两道四书题也答完了,至于帖诗,就看主考官的评价了。”

帖诗主要看辞藻和画面感,还有押韵。

基本符合,问题不大。

魏渠道,“四书题二,我的论述有点单薄,不知道会不会有影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