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 第168章 岁末考第一

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第168章 岁末考第一

作者:姜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02 02:23:00 来源:小说旗

这次岁末考,沈淮想争第一,但他并无百分百的把握。

主要是考试的难度按照乡试的标准走,而且他进县学的时间也不长,满打满算没到三个月,很多知识点没吃透。

就拿时政策论来说,得时刻关注朝廷的动向、民生的百态,对天下局势有着深刻的见解。

青萍县消息闭塞,虽然他有看抵报的渠道,但消息比较滞后,很多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还有律典条文,条条框框很多,小到经济纠纷,大到杀人放火的刑事判罚;土地田产到商贸往来,都需要烂熟于心。

稍有偏差,答题时便会大打折扣。

至于诏、判、表、诰等题目,沈淮接触不多,因为这些需要深厚的功底,还得掌握特定的格式和遣词,字里行间透露官方的权威和庄重。

“梁兄,两日后便出成绩,你我耐心等待就是。”陶行简见梁岸着急,赶忙出来打圆场。

“陶兄好定力。”梁岸干笑两下,然后挠头道,“岁考的好坏,关系我到岁假的日子是否轻松,所以我才厚脸皮过来询问。”

要是考不好,回去肯定被父母数落两句,岁假也会被限制出门。

所以他很在意岁考的成绩。

“对了,岁假你们有什么安排?”林致远眼睛一转,似乎想起什么趁机问道。

说道岁假,陶行简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回家帮忙干些农活,空闲时间抄书,赚些零花银子。”

主要是他刚成亲不久,想回去早点陪伴妻子。

梁岸不禁挺起胸膛,“我爹给我请了西席,岁假期间我要跟西席先生学绘画。”

他对绘画很感兴趣,也颇有天赋,笔下的花鸟鱼虫,画起来很轻松,就是山水画,也得先生夸赞。

上次他画的一幅竹子,那线条的流畅、墨色的层次,让不少人赞不绝口。

“梁兄,上次你画的竹子,无论是线条还是墨色层次,真的惊艳到我了。”沈淮语气真诚的说道。

绘画考验天赋,也考验审美,也考验家中的财力,梁家肯为梁岸请西席,说明梁岸有天赋梁家也不缺钱。

“绘画最难的就是控笔和意境,这两样梁兄竟然兼具,真是令人佩服。”

“哪里哪里。”梁岸嘴上谦虚,嘴角却疯狂上扬。

这种夸赞,跟西席先生的夸赞不同,让他很开心。

“我要是有梁兄这等天赋,早就出去摆摊卖画赚大钱了,也不至于苦哈哈的给书肆抄书。”陶行简半开玩笑的说,引得众人一阵哄笑。

抄书是个苦差事,每天对着笔墨纸砚,一字一句地抄写,眼睛都快花了,赚的钱却不多。

“以陶兄的才华,这些都只是暂时的。”梁岸嘴上这么说,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墨香阁收话本子,陶兄若是有兴趣,也可以一试,写话本子比抄书赚钱。”

墨香阁是县城最大的书肆,好的画本在县里也是比较畅销的。

所以写画本子要比抄书要赚的多。

“可是写话本容易遭人诟病。”陶行简说出自己的担忧。

话本被视为不入流的东西,是供人消遣的玩意儿。

而写话本的大多是穷书生,若是有一天发达了,写话本不是美谈,反而是黑历史,被人拿来嘲笑讽刺。

“是我欠考虑了。”梁岸拱手。

以为自己的提议是好的,却没想到这一层。

陶行简摆了摆手,笑着说道,“没事。”

“这个岁假,我要留在县城赚钱。”沈淮开口,“表哥和梁兄若是有空,可到江湾畔寻我。

我最近在琢磨新的吃食,要是成功了,一定先让你们尝尝。”

沈淮想给自己赚点零花钱,顺道帮大姐沈月攒点本钱。

毕竟沈月想出来开店,除了自己的体己银子,还得家人支持。

如果他能给比较多的支持,那么成功的几率就会增大。

林致远闻言双眸一亮,颇为好奇,“表弟这次又琢磨什么好东西。”

这位表弟,总会在不经意间制造惊喜。

黄芽菜、腐乳、梨花白这些,惊人意想不到。

“还在琢磨中,成与不成得看老天爷是否开恩。”沈淮搭上林致远的肩,“表哥,我还想在书房后面种些菊花,等放了岁假,你跟我去挑几盆。”

书房没有绿植,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我们家庄上有,到时给你挖几株。”林致远说道。

上次品书宴,家里买了不少菊花去装扮,如今还放在庄上养着,数量蛮多的,可以匀给表弟一些。

之后,四人相约去外面的食肆吃饭。

食肆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酒香、菜香弥漫在空气中。

他们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一边吃着美味的饭菜,一边兴致勃勃地聊起岁假的相关规划。

陶行简想着回家后帮父母干农活,陪妻子;

林致远打算着在家自习,巩固学业;

梁岸跟西席先生学绘画,提升画技;

沈淮打算琢磨新的吃食。

大家对未来都充满了信心

两天后,岁末成绩终于出来了。

一大早,县学的公示栏前就围满了人,大家都在紧张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

沈淮站在人群中,扫视榜单上的名字,看到自己在第一名的时候,整个人都愣住了。

这个结果,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林致远、梁岸、陶行简、凌少崇、赵云堂五人没能冲进前十,只有秦靖西冲进了第十。

同期进县学的七人,仅有两人冲榜成功,其余人的八人,都是师兄。甲班有六个冲进前十,乙班有三个,丙班一个。

前三名的试卷,被贴到了公示栏处。

起初,考第二和第三的两人,看到沈淮考第一还有些不服气,觉得他进县学时间短,怎么可能考得比自己好。

直到他们看了沈淮的卷子,他们才知道什么叫实力。

人家进县学的时间短,不代表人家菜。

沈淮的卷子,答得最好的是策论,他的观点新颖独特,论据充分有力,论证逻辑严谨,让人眼前一亮。

然后是经义和诗赋,他的字体工整秀丽,诗词优美典雅,字里行间透着深厚的文学底蕴。

第二和第三名,不管是策论还是字体,都逊于沈淮。

“不愧是沈兄,总是一鸣惊人。”第二名的顾舟酸溜溜的说道。

看着沈淮的眼神更是带着一丝不甘。

认识到别人的实力是一回事,不甘心又是另一回事。

“哪里哪里,都是师兄让着我罢了。”沈淮面色不变,谦虚的回应。

他心里清楚,能考第一有运气的成分在里边。

第三名只是拱手,并没有说话,因为他知道沈淮说的是客气话,当不得真。

岁假回来,他们在上半年便可离开县学,所以纠结太多意义不大。

“哈哈,不愧是我表弟,又是第一。”林致远看到沈淮考第一,比谁都高兴。

他也清楚,沈淮能考第一,完全是平日里努力的结果。

“师弟是金子,放到哪里都能发光。”陶行简由衷说道。

师弟的努力与坚持,是他最为佩服的。

“沈兄,待发了奖励,你和秦靖西得请我们喝两杯。”梁岸开玩笑道。

沈淮从容的点头,“没问题。”

考得第一,请大家吃顿饭也不错,就当是聚餐了。

大家一阵哄笑,气氛十分融洽。

接着,大家将秦靖西围住,问他冲上前十的秘诀。

秦靖西有些不好意思的说,“没什么秘诀,就是平时多看书、多思考、多练习。”

说完之后,他又觉得这样不够意思,继而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

比如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总结归纳知识点,如何提高答题速度等等。

沈淮听得很认真。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缺点,并汲取对自己有利的养分。

对事情有疑惑,他也会虚心请教,秦靖西回答的十分仔细,毫无保留。

渐渐的,围过来的人越来越多,看成绩变成了经验交流。

你问我,我问你,大家你来我往,很是热闹。

期间,有人询问沈淮是怎么破题的,沈淮大大方方的分享了一些小技巧。

沈淮大大方方地分享了一些小技巧,比如如何分析题目,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构思出最佳的答案。

他见对方写的‘诏’词,言语文雅,内容不落俗套,又不失权威性,虚心请教。

“沈兄客气了,这方面的范本,郡城的大书肆有卖,我不过是侥幸看过两本而已。”对方笑着回答。

“多谢师兄告知。”沈淮拱手道谢,并暗自记下这个消息。

这次交流,大家收获颇丰。

有背书小技巧,比如如何利用谐音、联想等方法快速记忆;

破题答题万能公式,让大家在考试时能迅速找到解题思路;

如何总结归纳,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

如何增强诗词的美感,从用词、用典、意境等方面入手;

如何快速答题,合理分配时间,先易后难等等。

大家过滤一遍,汲取自己需要的,都觉得受益匪浅。

到了晚上,沈淮和秦靖西做东,请同期的林致远、陶行简几人去酒楼吃饭。

酒楼装修豪华,人来人往,小二看出他们是县学的学子,太热热情客气。

他们点了一桌子丰盛的菜肴,有清蒸鲈鱼、红烧肘子、糖醋排骨、清炒时蔬等等,还上了几壶美酒。

大家一边享受美食,一边聊着天,氛围十分好。

意外的是,结账的时候掌柜以开玩笑的口吻跟沈淮说,“沈公子,您今年一共来了我们酒楼五次,您看我们有没有机会合作呀?

要是成了,您在酒楼的消费一律打五折。”

早在沈淮进酒楼的时候,掌柜就注意到沈淮了。

小三元的含金量,足够让人在他身上多两分注意力。

“掌柜若是有心,明日可派人到江湾畔寻我。”沈淮语气随和的说道。

掌柜这么说,说明他对黄芽菜感兴趣,既然感兴趣,那就是潜在客户。

要是能跟酒楼达成合作,对黄芽菜的口碑有好处。

单靠周家在集市卖,远远达不到预期,还是要继续扩展市场。

岁考成绩出来后,教授和教谕组织公开课,专门分析讲解岁考题目。

为期两天的公开课,教授和教谕们深入浅出地讲解着每一道题的考点、难点,以及解题思路和方法。

他们还会结合历年的考试真题,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考试的规律和技巧。

学生们都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地做着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举手提问。

上完公开课,教授们开始布置作业,接着,县学举行了表彰大会,表彰在岁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

表彰大会,全县学师生都参加,教谕亲自给前十名颁发奖金和奖品。

沈淮领到奖金和奖品的时候,笑得像个孩子。

奖励的二两白银并不是碎银子,而是经过精心加工的方形银片,上面刻有“县学”和他的名字,很有纪念意义。

奖品是一块高品质的端砚,价值比奖金还要高。

这块端砚质地细腻,纹理清晰,用它研墨,墨汁均匀细腻,是块好砚。

“表弟,让我摸摸。”林致远羡慕的凑过去。

“沈兄,让我沾沾喜气。”梁岸快速上前挤。

大会结束,沈淮和梁岸第一时间围过来。

他们看着沈淮手中的奖金和奖品,羡慕得不行。

“明年有策论比试,梁岸,你要不要试试?”林致远说道,“县学两年,要是什么奖都拿不到也太丢人了。”

岁末考难度大,但是策论或者诗赋比试,还是很有希望的。

“我不擅策论,诗赋比试可以试试。”梁岸说着,看向陶行简,“陶兄,你呢?有何打算?”

“我还没想好。”陶行简摇头说道。

他清楚自己什么实力,所以要不要参加等岁假回来才能决定。

“沈兄呢?”梁岸又将视线转移到沈淮身上。

沈淮微笑,“我跟陶兄一样,还没想好,等年后回来再考虑吧。”

当务之急,是在岁假期间赚银子。

这种节目,一般在三月三举行,如此一来,大家既可以过节又可以比赛,一举两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