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 第191章 成功不必在我

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第191章 成功不必在我

作者:姜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02 02:23:00 来源:小说旗

贵宾席坐上,教谕见到沈淮走过来,笑着招了招手,“沈淮,快过来这边。”

沈淮从容上前,不卑不亢的行礼,“学生沈淮,见过知县大人、教谕,诸位教授、直讲。”

“不用般拘礼,快入座。”李教谕指着下方的位置,“谢大人见你箭术不凡,想跟你聊两句,快入座吧。”

沈淮朝知县拱手,谦虚道,“知县大人过奖了,学生不过是仗着有些基础,这才斗胆上场一试的,让大人见笑了。”

“之前学过?”谢大人摇着团扇,饶有兴致的看着沈淮。

“不敢欺瞒大人,学生自五岁起便开始扎马步,六岁开始练枪,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在六艺课中才选了箭术。”

“跟谁学的枪法?”

“跟家中祖父学的。”沈淮回道,“学生祖父年轻时,曾跟谢家军在边境抗击南安,后因重伤归家,学生的枪法,承袭的是谢家军的行军枪法。”

谢知县摇团扇的手微微一顿,很快又继续,“原来是老英雄之后,难怪放箭如此干脆利落。”

“英雄愧不敢当,不过……”沈淮露出笑容,“能得大人这般夸赞,祖父若是知晓,定会十分开心的。

当年他老人家重伤归家,没法参加最后的那场大战,直到现在,他还经常念叨呢。”

李教谕的眼中透着几分感慨,“南安国那场战役,起码有三十多年了,这都过去了大半辈子,你爷爷还记得军中所习枪法,可见那段时光对他来说,意义不凡。”

“今日之盛事,是先辈用鲜血换来的,过往的那些经历,对他们而言自然不同寻常。”谢知县将团扇搁在桌面上,给自己倒了一杯茶水,“沈淮,习武一事,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你爷爷的要求。”

“是学生自己想习武的。”

“如今天下太平,很多学子觉得,舞枪弄棒有辱斯文,你怎么看?”

沈淮认真回道,“大人,学生认为,越是天下太平越要居安思危,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而且读书跟习武并不冲突,相反,学生更欣赏那些文武双全之人。

“为何?”

“因为……道理讲不通的事情,拳头可以。”

谢知县持团扇的手一顿,随即笑出了声来,“你倒是敢说,胆子不小啊。”

“一时嘴瓢,还望大人海涵。”

“习武之人,有点脾气很正常。”谢知县摆了摆手,“你瞧着年龄不大,今年多大了?”

“回大人,学生今年十五了。”

“十五岁的秀才,算得上年轻有为了。”谢知县说着,转头看向旁边的教谕,“我们青萍位置偏远,文风不盛,这些年教谕和诸位教授、直讲费心了。”

李教谕拱手,“不瞒大人,青萍的文风,一直是我等的心病,如今有大人加入,相信不久之后,青萍一定会出更多的优秀之辈。”

谢知县却说,“下届乡试,本官希望青萍能出几个举人。”

教谕等人瞬间压力山大。

“是!”几人恭敬回应。

“沈淮,你可有信心啊?”谢知县的视线转移到沈淮身上。

沈淮顺着杆子往上爬,“若是学生有幸得到大人的指点,便是解元,学生也敢争上一争。”

“谢大人乃陛下钦点的探花郎,文武双全,你小子很有眼光嘛。”李教谕笑道,“只是谢大人公务繁忙,你的主意怕是要落空咯。”

沈淮的小心思被揭穿,一点也不尴尬,反而朝知县拱手,语气无比认真,“还请大人给学生一个机会。”

谢大人慢悠悠的品茶。

他看了沈淮许久,才缓缓开口,“既然如此,那本官便考考你。”

沈淮挺直腰杆,“请大人赐教。”

谢知县将茶杯放到桌上,拿起团扇,“若将一坛美酒倾入江中,当如何取回?”

巧了!

这题他会。

教谕和教授们却觉得这道题难度相当大。

他们非常紧张的看着沈淮,生怕他回答不好,错过了知县这个大腿。

沈淮很淡定,“大人,美酒倾入江河之中,是取不回来的,恰如士子投身社稷,虽没有办法将美酒从江河中捞取出来,可这酒却让江水有了酒香,对沿江的百姓而言都有好处。

我等士子,当倾尽所学,投身家国,使一方百姓安居乐业。

此为士子之‘回酒’,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好一个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谢知县很满意沈淮的回答,当即便兑现承诺道,“本官有公务在身,闲暇之时,自会派人通知你。”

沈淮高兴作揖,“感谢大人厚爱,学生感激不尽。”

“先别高兴的太早。”谢知县用团扇轻敲自己的掌心,“方才的问题,只能说明你脑子转的快,并不代表你的学识深厚。”

“还是大人厉害,一眼便能看出学生的不足。”沈淮神色恭敬,“正因如此,学生才渴望得到大人的指点,正所谓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有大人相助,学生定能顺利登上桂榜。”

李教谕趁机说道,“大人,沈淮是县学成绩最为优异的学生,在下与诸位教授、直讲都十分看好他,也希望他在下届乡试中榜上有名,为青萍争光。

只是县学资源贫瘠,我等又能力有限,兢兢业业数十载,也没能给朝廷培育少人栋梁之才,实在惭愧啊。”

说到这里,教谕和一众教授、直讲面露愧色。

“大人,您从京城而来,又是陛下钦点的探花郎,无论是学识还是眼界,都远远超出我等,恳请您为青萍的学生们,指条明路。”

谢知县面色不变,心里却暗骂一句老狐狸。

“那便把前五的学生叫过来吧,本官倒要看看,他们到底什么水平。”

教谕面色一喜,赶紧让人去叫前五名。

这期间,知县也没闲着。

他问沈淮道,“平日里,可有帮家里干农活?”

“回大人,学生自四岁起,便学会喂鸡、洗菜,像砍柴、喂猪、下田插秧、除草这些,对学生而言稀疏平常。

放田假和岁假之时,学生经常跟随祖父去深山打猎,补贴家中。

祖父如今上了年纪,进山的次数少了,反倒是父亲,去的比较多。”

“哦?”知县来了兴趣,“都猎到了什么稀罕之物啊?”

沈淮却说,“大人,京城有黄麂么?”

“黄麂?”知县摇了一下团扇,“这玩意胆小,在京城可不多见,你们常猎到此物?”

“大人英明。”沈淮赞道,“我们万秀村群山环绕,深山中常有黄麂出没,只要探寻到黄麂的活动范围,设计陷阱,便有很大可能抓到黄麂。

不过黄麂胆小,一有风吹草动便躲起来,所以我们家一年下来,最多能猎到两只这样,倒是野兔,经常猎到。”

“一只野兔大概能换多少银钱?”知县又问。

“这个要看野兔的大小和毛色,若是同等重量下,毛色越纯价格便越高,像三四斤的白毛兔,能卖到五十文,若是杂毛兔便只能卖个四十文,甚至更少。”

说到这里,沈淮的脸上不自觉的露出笑容,“兔子一窝通常有五六只,若是发现一窝,就能赚个两三百文,差不多够给学生买一刀纸了。”

谢知县觉得沈淮挺真实的,笑道,“怪不得你经常进山呢。”

说罢,偏头对旁边的侍卫道,“将我们从京城带来的沁烟纸,匀出来一份,送给沈秀才。”

沁烟纸是京城名纸。

此纸不仅工艺复杂,润墨性好,还能抗老化防虫蛀,并且纹理自然,深受文人追捧。

据说,在沁烟纸上作画,可经百年,纸色如新。

而且产量稀少,只流通于高门世家。

沈淮满脸欣喜,“多谢大人。”

旁边的教谕和教授们眼馋了,恨不得也开口问要几张。

这时,成绩排前五的学生来了。

看到顾舟也在其中,沈淮便知道教谕是按照去年岁考的排名叫人。

除了顾舟,其他三人都是甲班的,沈淮很熟悉。

“学生见过知县大人、教谕,见过诸位教授、直讲。”四人齐齐行礼。

“不必多礼,坐。”知县指着沈淮旁边的位置。

几人早就看到沈淮了,当场脑补了很多。

尤其是顾舟,心情十分复杂。

箭术比试,沈淮无疑成为县学的焦点,众多学子对他的箭术崇拜不已。

便是苏郁白,都被掩盖锋芒。

不过,此时不是想这些的时候。

几人依次坐好,等待知县和教谕的问话。

“今日谢大人莅临县学,观看了精彩的箭术比试,便也想看看大家的学问。”李教谕开口,“你们都是县学的佼佼者,对接下来的交流,可有信心?”

顾舟看了沈淮一眼,率先出声,“教谕放心,学生定会全力以赴,不负县学栽培。”

“好!”教谕叫了声好,视线扫过其他人,“你们呢?”

沈淮拱手,“学生定当尽力,不坠县学盛名。”

其余两人也跟着说,“学生有信心。”

教谕见状,视线投到旁边的知县,示意他可以开始了。

知县扫了一眼坐下的五人,手中的团扇有一下没一下的敲着掌心,许久才缓缓开口,“那本官便先问问你们,若将一坛美酒倾入江河,如何取回?”

沈淮下意识的看向谢知县。

谢知县也看着他,仅一眼,便将视线抽回。

教谕和教授们见知县问了同一个问题,不禁面面相觑。

而在座的五名学生,除了沈淮,其余四人皆神情各异。

顾舟起初觉得知县这个问题,简直无稽之谈,可是想想,堂堂知县不可能问这么没深度的问题。

其他人的想法,跟顾舟差不多。

他们绞尽脑汁,都觉得酒水倒入江中,不可能取得回来。

此时,他们陷入了常规思维之中,跳不出问题本身。

一盏茶功夫之后,知县指着顾舟道,“你先来。”

顾舟没想到自己这么倒霉,居然是第一个回答。

他起身时,下意识的看了沈淮一眼,“回大人,美酒倾入江中,等于酒水融入江中,不管用什么器物去装,取回来的只会是江水,而不是酒水,因为一坛酒太少,而江水太多。”

这个回答,教谕和教授、直讲们就知道不合格

果不其然,只见知县神色淡淡的指着另一个人,“你呢?”

那人大方承认,“回禀大人,学生暂未想到答案。”

“没有不懂装懂,很好。”知县继续指着第三人,“你来回答。”

第三人局促不安道,“大人,学生……学生学识有限,还请大人海涵。”

“别紧张,坐下吧。”谢知县面色不变,视线落在第四人的时候,说道,“本官希望听到不一样的回答。”

第四人瞬间汗颜无地,“学生愚钝,请大人责罚。”

教谕和一众教授、直讲,见四人都回答不出,面上有些挂不住。

然后,他们开始怀疑起自己的授课水平是不是真的不行。

“此问,放到江南之地,亦没多少人能回答,你们无法破题,情有可原,坐下吧。”知县声音随和,完全没有因为学生回答不出来而生气。

他抬手示意学子坐下后,视线落到沈淮身上,“沈淮,该你了。”

“是,大人。”沈淮缓缓起身。

“本官希望你有不同的回答。”

“学生尽力。”

大家的视线集中的沈淮身上。

顾舟更是紧紧的盯着沈淮,想知道他是怎么回答的。

答不上的三人,亦将希望寄托在沈淮身上,希望他能答出来,保住县学的颜面。

教谕却莫名相信沈淮能给出不同的回答。

沈淮略作沉思,回答道,“大人,美酒倾入江河之中,恰似春雨润泽万物,难以复聚,但春雨虽散,却能滋养万物,催生繁华硕果。

我等士子投身世间,当向春雨看齐,以自身才学为养分,为百姓谋福祉。

兴水利,促农桑,创办学堂,扶危济困。

如此,士子的价值便如春雨后的繁茂生机,扎根世间,虽未取回美酒,却能让江河所经之处,充满生机。

而此道,是以点滴善举,汇聚人间大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