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 第209章 写策论,支持大姐二姐

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第209章 写策论,支持大姐二姐

作者:姜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02 02:23:00 来源:小说旗

猎鸟行动结束没两天,沈淮主动去县衙找谢知县。

结果被告知,谢知县不在。

“那谢护卫在吗?”

“谢护卫跟随大人去石头寨赈灾了。”

“石头寨有灾情?”

“对啊,前几天那边下了大雨,石头寨全村二十多户人家,就有七八家被山洪冲垮,许多老人和小孩受伤。

进寨子的路又被堵住了,救灾物资根本送不进去,大人担心此时引起恐慌,便亲自到石头寨安抚民众。”

“没人伤亡吧?”

“暂时没人伤亡。”

“多谢告知,在下过几日再来。”

沈淮离开县衙。

近期下雨频繁,有些村寨发生山体滑坡,村道堵塞,情况不严重的话,一般都是村长组织村民通路。

若是水稻庄稼被淹的,上报镇衙。

镇衙派人下来探查后,再上报县衙,由县衙定损。

若是损失达到一定程度,缴纳粮税时可以少交一点;若是田都被洪水冲走了,官府适当发救济粮。

不过这救济粮并不多,只能救急,过后的日子,只能靠自己。

沈淮想着,自己要不要捐点银钱或者米粮。

可想想,又放弃了。

毕竟里头涉及的太多了,捐了之后,东西能不能送到还是个未知数,而且石头寨离县城那么远,谁懂半路有没有变故?

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一个人捐了,要是其他同窗知道了会怎么想?

思来想去,沈淮决定尊重他人命运。

回到江湾畔。

沈淮尝试做豆干。

之所以做这个,主要是原料便宜,操作方便,做出的来的成品容易卖出去,而且不会被人盯着。

赚的都是辛苦钱。

沈家在万秀村算上富户,可对于那些大地主和富商而言,根本不算什么。

豆干的制作方法,沈淮知道。

第一操作,把握不好,失败了。

直到尝试了四五次,才做出理想的成品来,卤汁也经过多次调试,才达到满意的效果。

拿来炒五花肉和腊肉,还是很下饭的。

第二天,送望湖居和常来酒楼一份,看他们什么反应。

若是觉得好,可优先给他们供货。

至于豆腐和豆汁,则是跟桥头的豆腐摊合作,毕竟沈金和沈木还要做黄金豆腐和腐竹。

省去磨豆子的功夫,他们也能轻松些。

另外,沈淮还要上课,钻研真题,不能把太多精力放在赚钱上,目前的黄芽菜、黄金豆腐、腐竹豆腐皮,再加上一个豆干就差不多了。

再多他也没精力了。

乡试跟院试,看着只是上升了一阶,实则犹如天鉴。

有些人,终生都无法企及。

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沈淮不想分太多心。

对他来说,乡试才是重中之重。

两天后,望湖居预定八斤、常来酒楼预定五斤,都说先试试水。

但沈木还是很激动,并在送货的路上,进小食肆宣传。

没多久,有三四个卖货郎闻风寻来。

周家也想拿去集市试水。

所以接下来的日子,沈淮三人都在忙碌之中。

沈金和沈木见收入增多,做事很有干劲。

一天大概能出三十斤豆干。

加上要出黄芽菜,黄金豆腐,沈金和沈木这下是没工夫闲下来了。

又过两天。

谢知县和谢护卫从石头寨回来,沈淮得到消息,立即去县衙拜访,这次顺利的见到了谢知县。

寒暄的时候,沈淮发现,谢知县瘦了许多,脸上的疲惫藏不住。

“大人,上次学生来县衙时,听守卫的小哥说,石头寨那边有灾情,不知现在情况怎么样了?”沈淮关心道。

“石头寨地势低洼,一下大雨就容易被淹,加上大家经常上山砍柴伐木,山体滑坡时有发生。

寻常只是倒几棵树,滚落几块石头,大家并不重视。

此次连下两天暴雨,山洪汹涌,冲垮了房屋。”

谢知县微叹,“好在无人伤亡,村民们也齐心协力,这才度过难关,目前受灾百姓已经安置妥当,道路已经疏通。

只是被山洪冲垮的人家,损失惨重。”

沈淮听了也颇为感慨,“天灾无情,只要人没事,就能重建家园。”

“其实,石头寨……”

谢知县的话刚说到一半,就有人脚步匆忙的过来,“大人,主簿有急事找您。”

“是何急事?”

“主簿只说很急,请您快些过去。”

谢知县起身,走了两步又停下来,交代道,“谢甲,你先带沈淮去书房,把最近的邸报拿出来给他。”

接着又说,“沈淮,看完邸报,写两篇策论。”

走了两步又说,“书架上的书,你随意看,要是一个时辰内我没回来,你随意。”

谢知县走后,谢护卫把沈淮带进书房。

并将近期的邸报拿出来,“今年降雨频繁,除了石头寨比较严重,很多村庄的农田,或多或少都被洪水淹过,只是有些严重,有些还能拯救。”

说着,又拿出一些书籍出来,“沈公子,你好好看书,我先出去了。”

谢护卫就离开了。

独留沈淮在书房里。

沈淮先是看了一眼书籍,在看邸报,接着又打量起书房的陈设。

不得不说,谢知县很有品位,书房被他布置得十分清雅,不仅美观,还有一股书香韵味。

书桌台上的绿植、窗扉外的景,都是点睛之笔。

在看看书架上的书,类目众多。

随手拿出来一本,都是墨香阁没有卖的。

不愧是世家出身,随身带的书籍,就能秒杀他十几年的藏书。

文房四宝,无一不是精品。

到处充满了金钱的味道。

羡慕之余,沈淮调整心态,进入阅读和思考模式。

从邸报可以看出,雍州郡范围,不少地方出现洪灾。

便是郡城,也是洪水淹到了岸上。

运河上的所有船只停运。

岸上开设的茶棚、食肆,直接被大水冲走。

几天了,水位还没下降。

青萍县很多靠河的农田,都被洪水淹没,只是淹没的比较浅,水位下降后及时将水排出,水稻还有救,但产量会大打折扣。

像这种情况,重新种可惜,不种又损失。

所以,田少的农户,选择在旱田里种旱稻。

旱稻需水量比水稻少得多,但产量远远不如水稻,口感也不太好,但好过粮食不够饿肚子。

看完邸报,沈淮已经想好了策论要怎么写了。

第一篇以救灾安民为主题,重点放在洪灾发生后的紧急应对措施。

如何展开救援工作,如何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如何快速灾后重建等一系列工作,突出及时性和有效性。

毕竟情况危急,时间紧迫。

除此之外,还有给出可行性的措施,以及后续的动作。

第二篇以防洪和治理为主题。

通过郡城的洪灾情况,分析原因,从根本上采取防洪措施,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

比如防洪工程、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疏通河道等。

沈淮将自己知道的,再结合雍州郡的河流分布、地形,提出自己的看法。

策论嘛,有时候重在理论。

因为治理洪水这事,朝中大臣都头疼的事,只有你提出的看法依据事实,没人会说你。

剩下的,交给阅卷人来评。

定好方向,整理好思路,沈淮开始下笔。

两篇策论,一气呵成。

停笔的时候,一个时辰已经过去。

这捡起,有人送来一盘糕点。

沈淮没注意,也没品尝。

这会儿看到糕点,才发现肚子有些饿了。

他看向眼窗外,发现时间已经不早了,将写好的两篇策论放在书桌上,拿起一块糕点就出去了。

到了外面,没看到谢知县,也没看到谢护卫,沈淮跟送糕点的丫鬟说了一声,便离开了县衙。

回到江湾畔,他又练了半个时辰的字才睡下。

不知不觉,五月份过去,迎来六月。

豆干的出货量已经趋于稳定。

倒是黄金豆腐,迎来两次小高峰。

有两户人家娶媳妇,各自定了五十斤黄金豆腐、二十斤黄芽菜。

望湖居和常来酒楼对豆干的评价不错,集市上的散客也蛮喜欢吃的,因为豆干虽是豆腐做的,却比豆腐存留的久。

尤其是热天,第一天买回去,第二天还能吃。

对于这点,大家还是比较满意的。

沈金和沈木做顺手了,效率比之前高很多,所以喝水如厕的功夫也多了一些。

六月底,沈淮回了一趟家。

塘沟的腐乳作坊,藏酒库已经建好。

他特意去转了一圈,每个区域安排的很合理,尤其是发酵房,单独隔开,减少无关人员窥探。

酒库下方,还挖了两个大酒窖。

目前只放了年前酿制的那批柿子酒和橙子酒,数量并不多。

不过,沈家今年从各村收来了很多李果。

从收到清洗、腌制,前前后后花了将近七八天才搞完。

看着并排堆放得密密麻麻的酒坛,沈淮就知道做了很多。

看完作坊和酒库,沈淮去了缓坡。

家里开春种的桂树,长势不错。

大姐和二姐种的花植,有的已经开花了。

前两个月从县城买来的花盆,也被她们照顾的很好,而且还在溪边种了不少菖蒲。

尤其是沈月,特别有想法。

她打算明年搞几个蜂箱,养些蜜蜂,要是成功了还能卖点蜂蜜、蜂蜡,增加收入。

蜂蜜很受药铺欢迎。

而且价钱不便宜,一斤蜂蜜能卖八十文左右。

蜂蜡卖给胭脂铺,稳赚不赔。

沈淮觉得沈月想法不错,十分支持,并且还拿出二两银子表示鼓励。

沈月这边,比较喜欢捣鼓肥料。

她看了‘齐民要术’,自己上山收集松针回来制肥,目前还在实验阶段,并没有进行投放使用。

沈淮同样给二两银子表示支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