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 第210章 夏考

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第210章 夏考

作者:姜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02 02:23:00 来源:小说旗

七月初,县学宣布,八月初一进行夏考。

考试难度按照乡试标准走。

所以,沈淮刚回到县学,便开启学习模式。

夏考实行文书加奖金模式,前三名不仅有文书还有奖金,第三名到第十名,只有物品奖励。

当然,这次的物品奖励,都是好货。

所以消息一出,大家开始卷起来。

沈淮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

当然,他这个计划是有周期性的,因为他在不同时段,学习的重点都不一样,所以计划随时调整。

但是练枪、练字这两样,是雷打不动的。

林致远、顾舟、苏郁白见沈淮这么努力,中午干脆不回家了,直接在饭堂吃午饭,然后去藏书阁看书。

上完下午的课,继续进藏书阁,晚上亥时(九点)才回家。

要是下雨,就跟班上的同学挤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早起来晨练,接着晨读上课,一刻不敢松懈。

有些人坚持了几天就想偷懒一下,但看到身边的人都在努力,不得不卷起来。

大家以沈淮为标准。

沈淮起,他们起;沈淮睡,他们睡。

这期间,沈淮还要抽空去县衙,听谢知县的指点,有时候知县没空,他就在书房看书看邸报练练字。

去的次数多,但谢知县有空的次数少,一般都是去三四次得指导一次。

但谢大人的一次指点,却能让沈淮收获很多很多。

主要是谢大人已经做官,他看待问题的方式、解决事情的办法,都跟教谕和教授完全不同。

他的观点和看法,让沈淮的思维和格局更为开阔。

夏考前夕,谢知县丢一份真题给沈淮。

“这是京城的乡试真题,你试试看。”

不试不知道,一试泪两行。

太tm的难了。

第一场经义、诗赋为主;第二场论、判语、昭、诰、表等写作;第三场三篇策论。

沈淮觉得,第一场是最容易的。

可诗赋的立意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对仗工整、富有画面感、有情绪升华,还要有内容深度。

同样的载体,立意却比院试之时拔高了好几个度。

而且,不是直接给你一个主题,还要你先审题。

比如题目里的‘黄花’,你要先弄清楚是指什么,要是审题错误,那么这道题基本就凉了。

第二场,则是根据某个州府真实发生的案例,让你去分析判断。

那些案例,看似简单,实则里面涉及的不仅是律法还有人性道德。

比如亲儿子告发亲爹这种案子,从律法角度该如何,从亲情孝道出发又当何如,该怎么舍取,理由又是什么?

你都得有理有据,既符合律法又贴合道德。

第三场的策论,一共要写三篇。

一篇是时事政治相关,一篇是关于经济民生的,一篇是文化教育相关的。

时政这块,涉及当时政局、政策措施,沈淮之前看过邸报,知道的有限,所以这道题,绞尽脑汁都写不好。

后面两题,沈淮能答。

最后提交上去的时候,他心里是没底的。

果不其然,谢知县看过之后,立即点出他的问题所在,沈淮虚心接受,并诚恳的向谢知县请教。

其实,沈淮的四书五经,基础扎实,但对整个体系的思想内涵了解不够深入,虽能灵活运用其中的知识,却了解的不够透彻。

到了乡试这一步,仅了解表面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深挖,并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其中,让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当然,这跟见识和阅历有关。

有些东西,仅仅聪明是不够的。

策论的破题思路很好,但功力还不够深厚,差了点火候。

诗赋的立意,不够高远,用词也不够精简优美。

另外就是时政,知道的太过片面,不足以纵观全局。

沈淮存在的问题,在谢知县看来,并非什么大问题。

只要基础打得好,思路灵活,又肯努力,有的是办法提升。

“先回去夏考吧。”谢知县摆手,“等夏考结束,再想办法提升就是。”

“多谢大人指点,学生先回去了,改日再来请教。”

沈淮离开县衙。

回到江湾畔,他拿出墨香阁的真题跟京城真题做比较。

难度差距很大。

京城的真题,问题比较刁钻,策论题考的几乎都是现实存在的或者发生过的。

墨香阁的真题,也有难的,但比起京城的真题,小巫见大巫。

沈淮突然想起一句话:天才只是见我的门槛。

别人出生就在天子脚下,而他们要付出十几年的努力,才能拥有别人生来就拥有的东西。

同人不同命。

沈淮闭了闭眼,深吸一口气,同时也在告诉自己,要努力。

出身没法改变,但是科举可以。

他现在能做的,就是抱紧知县大腿,积蓄力量,厚积薄发。

夏考这天。

整个县学被封起来。

教室、校武场,都被征用。

沈淮按照流程领取考号,这次,他选到了校武场的位置,烈日高照,上头只悬挂着一块布,让光线没那么刺眼而已。

卷子还没下发,便热得汗流浃背。

好在沈淮平时锻炼,晒了一下很快就适应了。

题目是教谕和教授一起出的,但教谕觉得题目比起正经的乡试,还是差了点意思,便让知县参与出题。

知县出手,题目难度瞬间拔高。

第一场,大家的表现还挺正常的。

到了第二场,很多人就开始吐槽了,说题目刁钻,甚至还有人说,现实根本没有那样的人和事。

因为其中的律法题目,颠覆了大家的认知和三观。

沈淮听了,只能表示: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没见过,不代表不存在。

第三场的策论最难。

沈淮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就是他对时政缺乏了解,所以答题的时候束手束脚的,好在后面两题,他会。

三场结束,大家均是一副生无可恋的表情。

“沈兄,那道律法题,你是怎么答的?”

刚出考场,赵云堂和梁岸就追了上来,尤其是梁岸,还挡住沈淮的路,“沈兄,子告父,就算大义上占得住,那孝道呢?”

没错,律法题就是子告父。

跟沈淮上次写的真题一样,但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不一样,所以答案也天差地别。

“这就是法大还是孝大的问题了。”沈淮开口,“子告父,在世人看来,就是不孝,可若是为了国家大义挺身而出,那么他就是忠肝义胆之辈。

先有国后有家,家国面前,个人之孝在后,梁兄觉得呢?”

梁岸却认为,“可他连亲爹都能告,这种人真的靠谱吗?”

“自古以来,不乏大义灭亲之人,像真题上出现的人,同样是惊才绝艳之辈。”

赵云堂问,“这样的人,还会被朝廷重用吗?”

沈淮两手一摊,“我也不知道。”

子告父,口碑肯定是两极分化的。

至于是否还被朝廷重用,看皇帝的态度。

“原来你们在这啊。”林致远和苏郁白从另一头走来,“表弟,我和郁白兄正要去找你呢。”

沈淮看过去,“找我讨论题目?”

“考都考完了,还讨论做甚?”苏郁白直接摆手,“夏考结束,县学会放二十天的假,我是过来约你去打猎的。”

沈淮想了想,“我可能要回家几天才上来。”

“没事,我也要躺几天,放松放松,等你上来了,我们在去也不迟。”苏郁白说着,将手搭到林致远的身上,“不过,我跟林兄还约了去郡城,你要是上来的早,我们就一起去。”

沈淮问,“你们打算去几天?”

林致远笑道,“县城待腻了,换个地方待几天,路程来回就去了两天,怎么也要在郡城待三天以上,不然没什么玩头。”

“那表哥记得去金麟阁,给我带两本诗文回来。”

“哈哈,就知道你好这口,放心,一定给你带。”

几人有说有笑。

走出校场时,陶行简、顾舟、赵勋几人从前面走来。

“沈兄、林兄、梁兄,夏考结束,我们几个正要出去搓一顿放松放松呢,你们几个要不要一起?”赵勋主动问。

梁岸和林致远看向沈淮,“你去吗?”

沈淮觉得这个可以有,点头道,“那就去呗。”

几人去了常来酒楼。

点了一桌菜,两壶酒,一边吃一边讨论夏考题目,一边规划假期要做什么,其他人目标很明确,不是学习六艺就是出去玩几天,只有沈淮和陶行简,要回家收稻谷。

沈淮是真回去收稻谷。

陶行简是想念妻子了,要回家陪媳妇。

大家规划不同,但不妨碍大家对假期充满期待。

吃饱喝足后,各回各家。

夏考结束,不用去县学上课。

三日后公布成绩时,教谕会公开上课,给大家讲解真题,然后才正式放假。

这三天,沈淮在家做豆干,看看书,浇浇花。

或者去墨香阁转转,看看有没有新书。

时间一晃,三日过去。

成绩公布这天,公告栏下方,围着一堆学子。

“又是沈淮夺魁。”

“顾舟还是老二。”

沈淮刚过去,就听到有人提自己。

他看向名单,自己确实是第一名。

顾舟的名字,排在他后面,第二。

但见识过京城真题的难度,沈淮表现的很淡定,仿佛夏考第一对他来说,没有吸引力一般。

“沈兄,恭喜了。”顾舟主动向沈淮道喜。

“顾兄客气了。”沈淮拱手,“夏考结束,不知顾兄有什么打算?是在家苦读还是外出游学?”

顾舟为期两年的课程结束。

颁奖之后,他就不用来县学了。

除了顾舟,同班的赵勋、孙文成几个也是。

他们走后,县学会根据成绩排名,升几个人进甲班。

“我打算去周边的府城看看,若是遇到好的诗集,给你带两本回来。”顾舟知道沈淮经常买诗集。

沈淮的脸上瞬间有了笑容,“哎呀,真是太感谢了。”

墨香阁的诗集,他都快看腻了。

“沈兄客气了。”

两人聊了好久,才继续看入榜名单。

林致远这次发挥的不错,冲到了第十,可把他高兴坏了。

秦靖西这次,没有上榜,心里有些失落,但考的时候,他已经预料到了,所以一点也不难过,还笑着跟林致远说恭喜。

陶行简、赵云堂几人,也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

诗赋表现不足,律法学不精,时政缺乏了解。

诗写的不好,可以多看多练;律法不精,可以多看多背多看案例;可时政这块,他们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好在,他们四书五经的基础打得不错。

不至于在束手无策。

教谕上公开课讲解题目的时候,大大方方的点出大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一些具体并且可执行的办法。

最后,他还强调:有条件的学子,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去周边的府城看看,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看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

条件不允许的学子,遇到问题多思考。

多跟村里有外出经历的亲戚或者长辈聊天,增长见闻,别一天到晚只知道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那是书呆子,不是科举之道。

读书,一定是走出来的,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

这下,大家都有了方向。

不羡慕,不内耗,只管努力。

颁奖仪式上,沈淮代表县学诸生发表讲话,同时分享一些自己的答题技巧。

全场安静。

大家都竖起耳朵听。

颁奖结束,大家纷纷将沈淮围住,跟他讨论答题思路和破题技巧。

沈淮见人太多,干脆拉顾舟出来,让他帮自己挡一点。

顾舟也没生气,大方的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心得。

第一第二练手,杀伤力无敌。

渐渐地,人越来越多。

就是离场的教谕,也忍不住回头看两眼。

然而,人一多,就很容易歪楼。

起初大家是奔着取经来的,结果聊着聊着就离题了,而且大家还聊的挺起劲的,纷纷炫自己去过哪里哪里,遇见过什么神奇的事情。

你一句我一句,轻松又有趣。

直到傍晚,大家才纷纷散去。

沈淮拿着文书、二两奖金,高高兴兴的朝江湾畔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