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 第242章 考后讨论

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第242章 考后讨论

作者:姜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09 23:27:21 来源:小说旗

沈淮猜测,“不会是郑楷安吧?”

“哎哟,表弟真是料事如神。”林致远激动的拍大腿,“我出来的时候,正好看到两名考生羞辱郑楷安。

他骨头轻,是自私自利的小人。

反正话里话外,都在为王志辉抱不平。”

王志辉是翠山书院的老二,又是王家最有出息的孙子,身后自然有一帮‘小弟’为他鸣不平。

就算王家什么都不做,也会有人找郑楷安的麻烦。

“你是不知道,郑楷安连个屁都不敢放。”林致远十分幸灾乐祸,还想到了个好主意,“表弟,顾舟的画技好像还可以,要不我们请他帮忙,把这事画下来?”

沈淮嘴角微扬,“我有更好的主意。”

“什么好主意?”

“很简单,将此事透露给郡城那帮考生,我相信他们很乐意帮忙的。”

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

何况,郑楷安为了出气,不惜‘认’王志辉为‘大哥’,让其给沈淮下‘战书’,比斗上又那么不要脸,不知多少人鄙夷他。

只要小小操作一番,就够郑楷安受的了。

“哈哈,还是表弟会借力。”

“你们在聊什么这么开心?”

就在这时,方启贤、陶行简、许仪章几人,从屋外走进来。

“淮弟,我们正要去找你对答案呢。”许仪章走到沈淮旁边,见他还没吃完饭,说道,“你们先用饭,我们去外面等你们。”

几人来到凉亭。

方启贤动手泡了一壶茶。

其他人坐在位置上,一边闲聊一边等待。

片刻后,沈淮和林致远来了。

沈淮见他们面前都压着答案,不禁挑眉道,“诸位兄台,我的答案,并非百分百正确。”

“沈兄,你就当是一场讨论便好。”赵勋说着,一把将沈淮按在位置上,“第一场和第二场,我们几个的答案差不多,第三场差异最大,我们讨论第三场的策问就行。”

接着,一纸答案直接塞进沈淮的手中。

沈淮有些哭笑不得,“真是怕了你们。”

其余几人‘得逞’的笑了笑,随后也将手中的答案递到沈淮面前。

经爹翠山‘比试’,他们都知道,沈淮的才华远远在他们之上。

虚心请教,才能更上一层楼。

“你们何时准备的?怎么不叫我?”林致远目光扫过前面几人,“你们都默了答案,就我一个人没有。”

方启贤坦荡道,“我们醒来时,你跟淮弟还在睡觉。”

好叭!

林致远闭嘴了。

他也没想到自己这么能睡。

睡了一天一夜外加一个大上午。

沈淮快速阅览手中的答案。

过了许久,他才开口道,“既然是讨论,那我就直说了,经济策论题中的‘常平法’和‘义仓法’,大家第一反应是赈灾用的。

但这道题的本质是通过这两种办法,如何实现平衡谷价、保农安民、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侧重天灾洪涝之后的救济措施。

你们看陶兄这篇,救灾篇幅占了大半。

还有赵兄这篇,也偏题了。”

赵勋苦着脸,“我知道此题的重点在事前预防,汲取前人的经验,可具体的执行办法,我想了半天就是想不出来呀。”

“我也是。”陶行简感同身受,“若只是分析和论证,完全没问题,可要结合实际,给出可执行的办法,我便束手无策了。”

其他人纷纷点头。

策问难就难在这点。

而办法并非凭空想象,前人的经验又不能直接拿来套用,所以答题的时候很无助。

“除了我,还有谁看《齐民要术》么?”沈淮问。

“还有我。”林致远反应很快,“表弟,答案跟‘齐民要术’有关?”

陶行简突然拍案而起,“‘齐民要术’是农书,而此题又涉及保农安民事宜,肯定能从中寻到答案。”

赵勋直接哀嚎起来。

顾梁烨和顾舟更是一脸悔恨。

“‘齐民要术’对县试院试帮助不大,但对乡试、会试、甚至殿试,肯定是有帮助的。”沈淮说,“除了这题,水利那道同样也可以作为参考。”

“我赞同淮弟的说法。”方启贤开口,“正式答题之前,要先审题,明确题旨才能开始破题。

怎么破,如何破,能不能破,涉及到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运用能力。”

许仪章接着说,“我没看过‘齐民要术’,但我知道家里的田怎么种,秋收之后,家中长辈如何分配粮食,家中收入来源有哪些。

赵兄和陶兄之所以想不出具体办法,我觉得是思考的角度不对。”

赵勋和陶行简齐齐盯着许仪章。

“二位想想,每年收粮时,家中长辈是不是会讨论,今年的粮要预留多少,拿出去卖多少。

还有过冬吃的菜,家里是不是会提前准备?”

赵勋和陶行简点点头。

“家里如此,朝廷和官府也是如此,只是方式跟我们小老百姓有所不同。”许仪章直接举例,“这几年,万秀村附近的村寨,都会把自己的果卖给沈家。

果农卖得果钱,帮工也得了工钱。

口袋有了银子,就不会在过年的时候卖粮,大家还会多买两尺布、两斤肉。

集市的交易多了,镇衙也能多收一点摊位费。”

“对哦,我这猪脑子怎么没想到呢?”赵勋激动的拍自己的脑袋。

陶行简这下也有了思路。

“我的思路跟许兄相似,但我是以林家的情况去设想的,可是考虑的问题过于表面,应该入不了考官的眼。”

林致远叹气,“我应该是没希望了。”

顾舟和顾梁烨眉头紧蹙。

“上策论课时,李教谕曾说过,要站在朝廷和官府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结合实际去思考,从中发挥个人才智,解决问题。”

沈淮觉得,策论这东西,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写好的。

看天赋,也看知识储备。

除此之外,还有个人对时政的了解、眼光与格局、能否将所学灵活运用。

许仪章的思路,是从微观到全局,以小见大。

方启贤是从全局出发,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策论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所写紧扣主题,言之有物,有解决办法,就是好答案。

有些东西,不能讲的太直白。

沈淮索性转移话题,“过两日,我打算去九画山和文武庙游玩,你们要一起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