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四十七章 韩章入阁!(4k)

刘沆败了!

从官家说他“老了”的一刻,他的集贤殿大学士就已经做到了头。

这次的政斗,并非偶然那么简单,实则是几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自庆历新政始,晏殊大相公与韩章相继贬谪,双方结下了梁子,就注定了可能会有一场巅峰政斗。

其后,宰辅大相公富弼治政天下,却有刘沆与王钦若两位内阁大学士出自一系,则是注定了富弼可能会出手拉偏架。

时间一长,韩章入京,聚拢韩系势力,拉拢曾经故友,声势渐大。

彼时,要是刘沆退位让贤,那就是和谐相处的场景。

可惜,谁又能甘心让出阁老之位呢?

刘沆不退位,就是这场政斗的开端。

韩系日渐势大,宰辅大相公也拉偏架,几乎让刘沆看不到什么政斗胜利的希望。

刘沆自是不甘心,也就有了算计君王的事情。

成了,韩章入阁的时间推迟,他还能再在阁老的位置上坐几年。

不成,也有机会通过隐形的嫁祸,为兖王与邕王中的某一位谋得优势,从而混个从龙之功。

哪怕官家就偏向一点,那也是不亏!

而事实证明,刘沆一招失策,就此落败。

谋事之时,刘沆定然算计了不少人,也算计过不少波折的可能性。

但他算漏了一件事:

江昭的政斗水平!

谁也不曾想过,江昭竟然那么能打。

甚至,就连一手教导出江昭的韩章,也非常意外。

一事漏,则事事漏。

江昭不被拉下水,则韩章就不会下场政斗。

韩章不下场,那么刘沆也不能下场。

这涉及到一个先后顺序问题。

若是江昭入局,韩章先下场救弟子,那是理所应当。

如此,王对王,将对将,刘沆再下场,也是常理。

可要是韩章不下场,刘沆就以阁老之身下场,无疑就是自爆,告诉皇帝自己有问题。

偏偏,江昭愣是扛住了几位紫袍金带大员的攻讦。

也因此,刘沆谋划失败。

至于究竟是否彻底失败,这就得注目于刘沆算计的“两王之争”。

刘沆事迹败露,两王党羽争斗不休,注定很难有真正的结果。

你说我陷害你,我说你是自己陷害自己,从而陷害于我。

怎么争论都有理,自然也就没有结果。

而官家心中究竟偏向于谁人,也唯有官家自己心中清楚。

但可以肯定的是,刘沆此人,定然是暗中偏向了两王中的某一位。

至于偏向的究竟是兖王,还是邕王,人人都有自己的见解。

刘沆的谋划究竟有没有起效,亦或是起了反面效果,无人知晓。

但凡刘沆不开口,哪怕是皇帝,也不可能从他口中撬出答案。

刑不上士大夫,这并非一句空话。

更遑论,这是一位文官顶点的存在。

.......

从御书房出来,三十余位紫袍大员散开,又聚在一起。

少者两三位会集,盛者近十位,不一而足。

其中,以刘沆为首的几位紫袍玉带官员,脸色沉沉,步履空虚,心中俨然不似表面上那样平静。

此刻过后,注定暗流涌动,弹劾攻讦不断。

另一边,韩章步态从容,抚须而笑,挥手投足间张弛有度,气定神闲。

甚至,就这样凭空的出现了一种难言的气质。

江昭、江志、王尧臣、张放平以及好几位韩系紫袍大员皆是落后半步相随,闲庭信步,甚是轻松。

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间之事,实在凶险非常啊!”张方平身姿端正,双手背负,一举一动甚是轻松,俨然也是胜者姿态。

韩章颔首,抚须感慨道:“幸而昭儿本领不凡,大杀四方。”

几位紫袍官员连连点头,望向江昭的眼光多了些许敬重。

有这样的派系接班人,将来他们退了下去,也不怕韩系衰败。

但凡韩系不衰败,他们就能吃到一定的红利,到时候说话也能管用。

“都是老师教得好。”江昭和煦一笑,向着其余几人恭谨颔首。

晚辈该有的姿态,还是得有的。

“这几日,怕是会忙上不少。”韩章望向几人,叮嘱道:“此间之事,无论是官家祭祀,亦或是宫宴百官,都断然要办好,不可徒生差池。”

王尧臣、张方平等人皆是颔首。

经历了此间政斗,贺寿之事老老实实的办好即可。

政斗失败的刘沆几人,断然不会敢再做手脚。

否则,怕是就连安稳致仕都是难题。

.......

六月二十五,官家祭百官贺表,祈祷苍天眷顾。

“朕临御以来,夙兴夜寐,惟愿山河永固,百姓安康。然子嗣未丰,实乃朕心所念。今值朕寿辰,敬告天地祖宗,祈赐麟儿,以承大统,绵延国祚。亦愿四海升平,风调雨顺!”

言罢,焚百官贺表,祭祀苍天。

文武百官,观之意趣不同。

而关键点就在于,黄景补的那份贺表!

黄景所书贺表有两份,首次呈奏的贺表乃是一份忤逆之言,时间上倒是没问题。

江昭特意去取贺表,卯时末呈奏了上去,流程没有问题。

特殊就特殊在,那忤逆之言惹怒的官家,哪怕补足了“全”字,肯定也算不上吉祥之兆。

黄景呈奏的第二份贺表,乃是审案过后所书,套的是常规性的贺表模版,规规矩矩,没什么问题。

这份贺表,也是官家祭祀所用的贺表。

但,呈奏两份贺表,究竟是以首次呈奏的破了贺寿之喜的忤逆之言为准,还是第二份规规矩矩的贺表为准,谁也说不清楚。

忤逆之言究竟有没有破掉了贺寿冲喜的格局,那就更是见仁见智。

不少人认为祭祀苍天已经无效,黄景一封贺表已经破了吉祥之兆。

这些人,几乎都是以兖王、邕王为首的四、五品官员,心存从龙,并不希望出现皇嗣。

一些人则是认为祭祀苍天尚且有效。

这些人往往是三品以上的大员。

三品大员,大局观已经完全不一样。

截至目前,相对而言鲜少有真正投向兖王、邕王的三品大员。

因大局观的缘故,这些人还是比较希望皇帝诞子。

当然,这也是因为有真宗皇帝的先例。

先帝也曾面临皇子早夭,一度无子继承江山社稷的问题,但因运气缘故,最终还是有了江山继承人。

有此先例,也怪不得一些臣子心存期许。

.......

六月二十六,大庆殿。

官家贺寿,普天同庆。

大庆殿内,赵祯一袭赭黄绛纱袍,通天冠卷梁二十四道,长约一尺有余,玉犀簪导、金带玉珩、一向平和的脸上也不免多了些许笑意。

往下一些,席分左右,有资格坐于主殿席位的都是一等一的大人物。

要么是六位内阁大学士,要么是六部尚书、左右侍郎、封疆大吏等三品以上的紫袍大员,要么是皇室宗亲、实权国公、侯爷。

主殿席位往左、右一些,就是几道敞开的大门,通过殿门就是两廊席位,一样可以望见官家,但视野要差上不少。

翰林修撰为六品官,江昭就是坐在两廊席位。

“众位卿家,可尽情宴饮。”

赵祯端居御座,举杯示意百官不必过多拘束。

“陛下千秋圣寿!”

以宰辅大相公为首,百官齐齐举杯敬贺。

“陛下千秋圣寿!”

“陛下千秋圣寿!”

“陛下千秋圣寿!”

一杯饮尽,场内一下子就松弛不少。

江昭手持竹筷,望着银碗内盛放的索粉、水饭、干饭、肚羹、爆肉、胡饼等主食、糕点,实在升不起什么兴致。

倒也不是说这菜差!

事实上,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菜品已经相当不错。

不过,也就仅仅是不错而已。

江昭一叹。

这可是御宴!

御宴就这菜?

还以为吃什么山珍海味呢!

结果,就这?

就这些东西,他平常出去逛街,也能买来吃啊!

不过,好歹也是御宴,万一不一样呢?

一念至此,江昭试着夹了一筷子,抿入口中,细细品尝。

一尝,大失所望!

就是普普通通的味道,并不出众。

“官家勤俭啊!”饶是江昭,也不禁感慨了一句。

堂堂一国之君过寿,吃的未免有点寒酸。

怪不得是仁宗皇帝呢!

余光望见席末的章衡,江昭举杯:“子平。”

作为翰林起居舍人,章衡平时的工作就是记载起居注。

其本身并不具备上朝的资格,仅是因起居舍人一职的特殊性,方才可以上朝。

按理来说,这样的御宴,他并没有单坐一席的资格。

不过,官家向来仁慈,也就干脆允许榜眼章衡和探花都入席。

毕竟,章衡记载的起居注并不难。

一如这次,起居注上大概就是记载几个字而已:上贺寿,赐百官御宴。

就这么几个字。

但,尽管就记载这么几个字,章衡却是得全程到场。

一直望着别人吃,要是不能参与,未免太可怜。

除了章衡,还有好几位因职责问题得时刻相随的官员,也都赐予了入席资格。

御宴之上,不便走动,章衡使了个眼色,抬了抬杯子。

两人相视一眼,一饮而尽。

官家贺寿,赐百官御宴,载歌载舞,何其热闹欢快?

过了约莫半个时辰,饮酒吃菜都已经进行得差不多。

左三席位,内阁大学士刘沆放下杯子,一脸珍惜的望了几眼,旋即果断起身。

这一来,不少官员意识到什么,连忙齐齐减轻了动作。

“陛下,老臣近来身子骨不佳,内阁事务繁重,实在无力承担。逢此情形,未免耽误国事,特求陛下允臣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言罢,刘沆重重一拜。

与此同时,百官齐齐注目,皆是不敢有什么大动作,生怕影响了大事。

主位,赵祯望向两鬓微白的刘沆,长长一叹。

曾经,也是为国尽忠的忠臣。

可惜了啊!

“准!”

赵祯的目光并未久留。

这种算计君王的臣子,注定让君王厌烦。

也因此,甚至连一句挽留的话语都没有。

刘沆并不意外,起身照常吃菜,只是举止间都甚是轻缓。

这注定是他吃的最后一顿御宴!

......

御宴一过,汴京彻底风云诡谲起来。

庙堂之上,奏折不断,弹劾不断,尽皆指向刘系官员的污点。

礼部郎中黄景被参“结党营私”、“诽谤君王”、“忤逆犯上”,处下诏狱十年,刑期过后流放三千里。

这个罪状,对于他干的事,其实已经相对适中吻合。

自秦以来,“诽谤君王”都是一等一的大罪。

秦时,判处斩首、夷三族之刑。

汉时,因案例而各有不同,但也都是重罪。

唐时,处死刑。

大周一朝,则是根据诽谤造成的结果而治罪。轻则下诏狱,重则处死刑。

黄景一封贺表,倒是没造成什么传播,但不影响皇帝厌恶他,也就判了十年诏狱。

户部右侍郎陈庭被参“政务不力”、“结党营私”、“渎职”,贬儋州。

儋州,也即海南。

儋州一向炎热潮湿,蛇虫较多,台风、暴雨连绵,绝大多数官员还真就难以适应。

并且,截止目前,儋州一地,有史以来甚至都没有出过一位进士。

可见何其之苦。

右都御史冯元被人参“结党营私”、“贪污受贿”,贬谪知雄州。

雄州是边疆州郡,苦寒异常,相距汴京有一段不短的距离。

要是不出意外,过个一两个月,就在冯元即将抵达雄州的那一刻,又会再有一道任职政令,相距雄州甚远。

如此反复,要么冯元主动告老还乡,要么就是一连串的赶路,直到生病。

这就是失败者的结局!

.......

七月初一,韩章入阁,拜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

江昭,正式有了一位内阁大学士的老师!

同日,江昭迁正六品太子中舍人,领翰林知制诰。

太子中舍人,主要职责是辅佐太子,于太子左右赞相礼仪,掌管东宫文书等,乃是太子身边的重要属官。

不过,官家长久无子,又何来的太子?

太子中舍人,自是一个清闲官位。

相比起太子中舍人,江昭的实职其实是翰林知诰制。

翰林知诰制一职,历来空缺,没有品级。

这个官位,本是翰林修撰三年任职期满,暂时升迁的过渡性官位,一如前任翰林修撰郑獬,工作内容交接的那一段时间,他就是领的翰林知诰制一职。

官员本身是几品,翰林知诰制就是几品。

不过,相比起太子中舍人,江昭的翰林知诰制是个妥妥的实职。

只因他一擢升,翰林院就再没有翰林修撰。

翰林知诰制的职责也有负责起草诏书和拟旨,该他干的活自然还是他干。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一般来说,状元郎都是从六品起家,三年擢为正六品翰林知诰制,以从五品官位外放一州主官。

谁曾想,江昭竟然升官了呢?

汴京六品官本就少见,要么是一些老实干活的官位,要么就是虚职,都很难锻炼视野格局。

为了锻炼江昭的能力,翰林制诰制这个过渡性的官位,自然也就落到了他身上。

饶是如此,江昭也甚是高兴。

好歹多领一份俸禄嘛!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