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文娱:1990 > 第24章 年轻人越辩越名

文娱:1990 第24章 年轻人越辩越名

作者:嗷世巅锋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03 09:54:3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唬走了二舅妈之后,张延终于又睡回了自己的钢丝床,虽然又硬又窄又矮,但莫名就是比外面的床睡着踏实。

可惜没在家待了几天,他就又被迫逃到了津门。

没办法,二舅妈‘闯祸’的消息,只能吓住想来打秋风的亲戚,却拦不住想要看热闹的闲杂人等——甚至有些人就是听说张延倒了霉,这才专门跑来看热闹的。

这一天到晚不得安生,根本就没办法码字。

而且刚演了这一出大戏,短时间也不好再提买房的事——至少短期内不能在恒江买房了。

没奈何,他也只能再次逃奔津门。

这回到了津门之后,张延就开始塌下心来码字,准备先把《红楼名侦探》写完再说别的。

而在此期间,特刊不出意料的大获成功,不过这次引发最大热议的,既不是主角用未来知识人前显圣,也不是主角与宝钗之间的互动,更不是手法新鲜案件,而是张延重新塑造的贾雨村。

原书中贾雨村只是个辅助角色,戏份并不是很多,也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

但张延把中年作者收集的一些反派金句,全都化用在了贾雨村的头上,并集中在‘永定河决堤案’中爆发出来:

‘官字怎么写,上下两个口,先要喂饱了上面一个口,才能再去喂下面一个口!’

‘救民先救官,官都活不了,还救什么民?’

‘这一斤口粮啊,可以换三斤麸糠!这就等于原本能救活一个人的粮食,现在可以救活三个人了。’

‘老百姓哪懂什么大是大非,只要所杀之人比他们地位高、身价大,他们就高兴——今天皇上杀了河道总督,满城百姓欢呼,明天杀你孙通判,满城百姓照样欢呼!’

‘我也苦过,我也曾经以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老话说的对,吃什么补什么,吃苦成不了人上人,你得吃人!’

‘这里有两根金条……’

十几段名言金句堆砌在一起,再加上张延比原作者更为优秀的文笔,一个经典的贪官形象跃然纸上。

90年代初,正是厚黑学死灰复燃的开端,所以特刊发出之后,有不少人都对书中贾雨村的推崇备至,将他的经典语录奉为圭臬。

眼见称赞贾雨村‘通透’、‘聪明’、‘活明白了’的来信如雪片一般,编辑部顿时就慌了神,生怕再把反三俗大棒给招来。

于是连忙在杂志、报纸上发文章自辩,表示这不是在推崇贪官恶人,而是在刻画贪官恶人们满口歪理,实则恶贯满盈的形象。

而这件事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10月份的《通俗小说报》销量达到了84万册,较之9月份的的71万册,又暴增了13万册。

要知道5月份《通俗小说报》的销量,还只有40万册出头,这等同于张延凭一己之力让杂志的销量翻了一倍还多。

杂志社上下自然都是漫卷诗书喜欲狂。

而在十月份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事,让《通俗小说报》的编辑们得意不已,那就是《今古传奇》也刊载了一篇穿越小说。

以前都是《通俗小说报》跟风《今古传奇》,这还是头一次反过来!

这下编者按里‘开一派之先河’的评价算是彻底坐实了,总编冯靖元干脆下令,从11月开始,直接把这六个字印到封面上去。

可俗话说人红是非多,到十一月初,麻烦终于还是找上了门。

有一位著名红学家公开登报,痛斥这本小说充满了蝇营狗苟和血腥暴力,甚至还公然为贾雨村张目,既亵渎歪曲了经典名著,又对民众起到了不良引导。

这位红学家在业界颇有些号召力,在他发表抨击文章之后,陆续又有一些红学家站出来指责《红楼名侦探》歪曲经典。

而在这些红学家的影响下,杂志社收到的抗议信立刻呈几何数量级暴增,其中很多都是没看过书就直接开喷的红迷。

于是《通俗小说报》编辑部再度如临大敌,还专门为此召开了一场对策会议。

正在给小说进行收尾的张延也被请了去。

不过没等对策会议召开,社长张绍梅又派人把张延给接走了。

张延本以为张绍梅找自己,也是为了应对红学家们的抨击,谁知张绍梅压根没提这茬,而是以津门作协书记处常务书记的名义,邀请张延加入津门作协。

这年头能加入省级作协,是一件相当光荣有面子的事情。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饼,张延有些懵圈的问:“可我是河北人,怎么能加入津门作协呢?”

“我难道不是河北人?咱们津门作协的会长、副会长也都是河北人。”张绍梅微微一笑,又道:“如果你愿意的话,杂志社可以把你的工作关系从恒江第三印刷厂调过来,这样你以后也可以安心在津门搞创作。”

顿了顿,他又补充道:“津门作协目前更需要新鲜血液,也更愿意为年轻人遮风挡雨。”

懂了,只要自己加入津门作协,津门作协就愿意调动人脉资源,帮自己平息现在愈演愈烈的舆论压力。

不过张延可不会觉得,自己值得津门作协如此求贤若渴。

说到底,还是津门文学杂志社想拴住他这颗摇钱树。

这倒也不是什么稀奇事,80年代很多作家成名后,都会被调到杂志社或者文教单位工作挂个名,工资奖金样样不缺,还不用负责具体工作。

而且这还是从五线小城,调到津门这样的大城市。

这种待遇,多少人求还求不来呢。

更不用说,张绍梅还愿意动用在津门作协的影响力,帮张延遮风挡雨。

相对应的代价,则是小说后续出版的收益,会有一定程度的缩水,以后张延再出新书,肯定也要优先选在津门文学旗下的杂志。

不过津门文学要是盘剥的厉害,他也完全可以选择辞职下海。

所以总体看来是利大于弊。

虽然这么想,但张延也没有急于做出的决定,而是表示这是件大事,自己需要先好好考虑一下。

等离开张绍梅处。

他就给史铁升老师打了个电话——自从9月初结识了史铁升老师,张延一直都有跟他通信,偶尔也会用电话联系。

通过交流,对于这位虚怀若谷的文坛前辈,张延是越来越佩服,如今有了烦恼,自然想听一听他的意见。

听完前因后果,史铁升便笑道:“加入作协是好事,不管是津门作协,还是河北作协,都是中国的作协。

不过我觉得没必要这么着急,你可以试着先回应一下红学家们的批评,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年轻人当然也可以越辩越名——我是说名气的名。”

听了史铁升的点拨,张延心下豁然开朗。

如果现在加入津门作协、加入津门文学杂志社,那就是托庇于张绍梅的保护之下,欠了对方的人情。

而众所周知,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

但要是张延自己抗下这一波伤害,然后再加入津门文学,那就是另外一种局面了。

再说年轻人不闹出点动静来,又怎么能快速成名呢?

至于反三俗红线的问题……

史铁升老师既然给出了建议,这事儿应该风险不大。

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不就是在报纸上吵架嘛,咱爷们以前就是干这个的!

听张延斗志满满,史铁升又在电话里提醒道:“年轻人要有冲劲儿,但做事绝不能冲动,对方毕竟是文坛前辈,就算是要驳斥,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张延仔细一琢磨,也确实是这么个理儿,自己的目的是消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

否则事情若是闹大了,真把反三俗大棒给招来,自己这小胳膊小腿儿可扛不住。

转过天。

他正琢磨该怎么回应呢,就接到了从京城打来的电话,对方自称是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想针对最近的争议话题采访一下他。

不用说,这肯定是史铁升老师的人脉。

但这位记者紧接着的一句话,就把张延给干懵了:

“咱们顺便也可以聊聊太平间里的死亡摇滚,我听说张老师你也是当事人之一?现在这事儿在京城可是传的沸沸扬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