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文娱:1990 > 第25章 想不想写个本子

文娱:1990 第25章 想不想写个本子

作者:嗷世巅锋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03 13:05:0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恐怕很难理解摇滚音乐在那个时代的影响力。

甚至于就算置身其中,也未必能够完全理解。

比如在张延看来,太平间里那场所谓的茬琴,不过就是两帮人互相怄气的一场闹剧罢了,事后想想,他甚至还觉得打搅死者有点不道德。

可让张延没想到的是,这件事在京城越传越邪乎,等到十月底窦维复出,一曲《梦回唐朝》技惊四座后,更是被炒作成了摇滚圈的天王山之战。

当然占了最大好处的还是唐朝乐队,现在很多人都对他们没完成的那一版《梦回唐朝》充满好奇。

中国青年报的王牌记者郑铭就是其中之一,要不是好奇两版《梦回唐朝》背后的故事,即便有史铁升出面,他也未必会接下这趟活儿。

在和张延联系上之后,郑铭先把已经发表的小说内容反复读了几遍,这才赶到津门进行采访。

见面后,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小说里面有些桥段,其实挺适合改编成影视剧本的,可惜咱们国内有点名气的导演,拍电影基本都是为了拿奖,尤其是去国外拿奖,很少有人会对商业片感兴趣。”

张延一时不知该怎么接话,不是说要采访最近的争议,顺便聊聊摇滚圈的事儿吗,怎么一上来就跑题到影视圈了?

郑铭见状,自失的一笑道:“对不起啊张老师,我是学摄影出身,以前还在电影制片厂干过一段时间,所以对这方面的事情比较在意。”

“您千万别叫老师,叫我小张就行。”

张延忙给对方戴高帽:“原来您是摄影系科班出身的,怪不得能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的殊荣。”

这两天他也没闲着,多少还是打听到了郑铭的一些情况。

“这算不得什么。”

郑铭却有些落寞的摇了摇头,然后问:“咱们什么时候可以开始采访?”

“现在就可以,咱们可以去《通俗小说报》的会议室,也可以去我住的宾馆。”

“那就去你住的宾馆吧。”

…………

虽然是要回应红学界的攻讦,但郑铭这次来采访的主要目的,还是发掘张延创作《红楼名侦探》的心路历程。

张延肯定不能实话实说,于是就编了个半真半假的故事。

先讲自己87年怎么怎么追剧、怎么怎么痴迷,后来看到电视剧的悲惨结局,又是如何的食不下咽、夜不能寐。

“我那时候就在想,如果自己能去到《红楼梦》的世界里,改变这一切就好了。”

“所以就有了这本书?”

“当然不是。”

张延煞有介事的摇头道:“其实我一开始想的,是代入到贾宝玉的视角,因为这样是最容易改变剧情的——可后来一琢磨,这和高鹗的续作又有什么区别?

而且少了那个原本的贾宝玉,还算是红楼梦的故事吗?”

说到这里,张延又不好意思的挠头道:“再说我也没那个本事,能写出契合原著氛围的大观园,所以干脆避重就轻选择从外部破局。”

“那你为什么会选择一个刑警做主角?红楼梦和刑侦探案,在一般人看来应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才对。”

“这个么,其实我刚开始,也想写个文化人穿越到红楼世界,去走当时的科举正途,可是……”

张延说到这里,指了指自己:“如您所见,我今年才23岁,构思这本小说的时候就更年轻了,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知识,去写好古代科举仕途的故事。

后来我看到一本悬疑小说,里面有个非常厉害的刑警队长,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主角孙绍宗,同时也保留了抄诗的桥段……”

采访从上午10点左右开始,直到下午三点才宣告结束——期间也聊了‘死亡摇滚’事件的前因后果,不过这事容易引起争议,而且属于是郑铭的个人爱好,所以暂时并不会见报。

郑铭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当天下午四点多就乘坐火车返回了京城。

两天后,一篇名为《我与红楼:穿越时空的追梦赤子心》,就发表在了1990年11月18日的中国青年报第二版头条。

文章刊发出来后,反响相当热烈。

张延在报道中描述的创作心路,以及他自承年轻识浅,只能剑走偏锋的坦诚和谦逊,再搭配上一张朝气蓬勃的照片,引发了无数年轻人的共鸣。

年轻人喜欢做梦、喜欢幻想有什么错?

平时报纸杂志上不都在鼓励年轻人,应该将梦想付诸于实践吗,现在有人照着做了,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怎么就这也不行、那也不成了?

人家既不违反公序良俗,又不违反道德法律,凭什么要受你们这些老顽固的打压?

还口口声声说什么‘要维护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名著’,那早些年破4J的时候,怎么没见你们跳出来反对呢?

很多读者也站出来现身说法,表示张延写的小说只是新奇有趣而已,还远不到离经叛道的程度,反倒是很多所谓红学家研究出来的东西,那才真叫一个荒腔走板。

还有一些自认是红学家,却被主流排斥在外的红学界小学生,也趁机跳出来叽叽歪歪,控诉主流红学家试图垄断释经权,是寄生在新时代的反动学F,是压在红迷头上的3Z大山。

于是抨击红学家们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声音,也就逐渐增多起来,许多地方报纸纷纷刊载了辣评文章——比如恒江日报。

中国青年报是团ZY旗下的官方大报,再叠加上这些社会舆论,那位带头发起冲锋的著名红学家,很快就有些扛不住了。

不过他这人死鸭子嘴硬,坚决不承认自己是在打压张延,

最后只登报回应称:自己保留对《红楼名侦探》亵渎经典的看法,但愿意给年轻一些宽容,并期待张延日后能迷途知返,为红学事业添砖加瓦。

虽然这番回应依旧是居高临下指指点点,但部分红学家对张延的攻讦,总算也告一段落了。

当然,能这么快息事宁人,也是因为前两年电视剧、电影相继上映时,红学家内部吵的不可开交,差点人脑子打出狗脑子,整个圈子也四分五裂,根本就团结不起来。

要是放在87年电视剧播出之前,估计张延就没这么容易过关了。

而经此一役,张延也不敢再矫情,连夜删除了后面主角与凤辣子的互动,免得又被人上纲上线。

本来完稿是61万字,删完还剩下57万字。

11月27号,《通俗小说报》的月销量历史性的突破了100万册,正式成为了北方通俗小说杂志中无可争议的霸主,触角甚至延伸到了江浙一带。

靠着这一骄人战绩,以及先前报纸上的争论,年仅23岁的新锐畅销作家张延,也逐渐在圈内有了一定的名气。

与此同时,因为在报道上特意披露出了,《红楼名侦探》即将正式完稿的消息,张延陆续收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吉林的时代文艺出版社的出版邀约。

前者和《中国青年报》是一家,后者则与湖南人民出版社齐名,有着丰富的当代通俗小说出版经验。

面对这两家出版业巨头的邀约,张延自然十分心动,只是津门文学杂志社一直没什么反应,让他多少有点摸不着头脑。

虽说津门文学在出版界影响力,比这两家要弱上一些——津门出版界的真正巨头是文艺百花出版社——但也不能坐视自己旗下的畅销作家被挖走,却连挣扎都不挣扎一下吧?

直到11月30号这天。

社长孙绍梅终于再次召见了张延,但一开口,聊的却不是出版问题,而是……

“听说郑铭认为你写的小说,很适合改编成影视剧本?”

张延没敢托大,老实回答道:“郑老师说的是:小说里有些桥段很有画面感,比较适合改编成影视剧本。”

“这样啊。”

孙绍梅点头道:“既然郑铭都这么说了,想来应该差不了的,毕竟他可是张翼谋的同班同学。”

啊?!

怪不得自己夸郑铭荣获‘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时,他反倒有些失落的样子。

【PS:后来郑铭辞拍了部记录电影叫《往事歌谣》。】

“最近播出的《渴望》你看了吗?”

张绍梅的话总是有些跳跃,张延还在感慨郑铭的事情,他又一杆子支到了电视剧上。

“当然看了。”

《渴望》是11月3号在京城台首播的,然后影响力迅速扩散到了周边省市,无数人看的如痴如醉,听说播放期间连治安都有所好转。

张延其实没那么爱看这种剧,但架不住母亲特别喜欢,总在电话里跟他聊起剧情,为了能跟母亲接轨,他只能被迫成为这部剧的忠实观众。

孙绍梅又继续道:“那是京城电视艺术中心的作品,听说很快就要上央视了,而咱们津门电视台也有个电视剧制作中心,成立的时间不比京城晚。

这次《渴望》热播,刺激到了上面的相关领导——比不过央视情有可原,但要是被京城远远抛在后面……

所以津门电视台决定制作两到三部精品剧,预计再过不久就要开始征集剧本了。”

说到这里,张绍梅停下来,直视着张延问:“怎么样,你想不想写个本子试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