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左传游记 > 第31章 服饰文帛录,桓公十三年

左传游记 第31章 服饰文帛录,桓公十三年

作者:酸辣茄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4 01:54:02 来源:小说旗

常言道,人类世界的文明,都是多姿多彩,百花齐放,宛若巨大王冠上的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其中,上至科学奥秘,下至人文地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不同文明,都展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

而服饰与其相对应的装饰,无疑就成了浓缩一个民族,一个文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

早在原始部落时期,那时的人们,由于逐渐褪去了“茹毛饮血”般的野兽生活,开始逐渐向文明时代迈进。

所以说,在这个时候,人类的身体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逐步适应直立行走的生存环境。

但是呢,在新的生存环境下,新的挑战,也就“纷至沓来”了。

由于气候的急剧变化,极寒与酷热等环境的交替变幻,此时的人类,身上的毛发已经褪去了很大一部分。

而且,野外的一系列不利的环境,还有诸多掠食者的危胁,属实为人类的生存与行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所以说,为了能够起到保护自己的身体,同时调节体温,更好的适应多变的环境。

人类,在与大自然“斗智斗勇”成千上万年间,逐渐开始制作并穿着衣裳。

最开始的时候,人们的衣裳,是用兽皮与植物纤维制成的。

而自打新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等较为接近现代人的“高等智人”,实际上就已经使用磨制骨针来穿针引线,用于缝合兽皮与各种植物纤维来制作衣服。

与此同时,他们似乎还会用动物骨骼、植物果实,以及贝壳海螺等材料,穿在特制的线上,制成项链等一系列装饰品。

这一操作,属实是开创了后世衣着款式之“先河”。

再到了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还有生产工具的不断“演进”。

原始族群开始结成部落,并以全新的社会形态过着群居生活。

在这一时期,由于养蚕缫丝技术,以及纺织织布技术的问世与进步,此时人类的身着体系,开始初具“雏形”,并不断朝“规范化”,还有“体系化”发展。

到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时期,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与不同文明,已经开始有了各自特色的织物,并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态势。

华夏,早在夏商西周时期,各个地区,实际上就已经有了代表性的织物特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发展成了地方特色产业,借由本国或者是其他诸侯国的商贩进行运输与贩卖。这些织物与衣料,得以在不同的地区实现流通。

然而,由于西周时期就确立下来等级制度,以分封制与宗法制为代表,很鲜明的便划分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等级关系。

其中,衣着与服饰,无疑就是展现身份地位的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自打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以及农工商人等平民百姓阶层,所以说对于衣着的限制没有后世那么严格,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在具体领域,仍然是具有一定的规定的。

这一点,由其体现在祭祀社稷天地鬼神时所穿着的正式的“礼服”上。

而在《周礼》中就已经确定的冕服制,在后世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中,实际上都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就比如说,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种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于裳,十二旒冕,就俨然成为皇帝冕服的标配。

玉佩,以及其他一系列配置自然是不能少的。

而且,到了封建王朝时代,上至秦汉,下至明清,在这之中的历朝历代的更迭演变,其服饰的讲究,似乎都遵循着五行相生相克之规律。

就比如说,周朝尚火德,而秦朝尚水德,水克火。

所以说,周朝天子多喜红色服饰,而秦朝皇帝则是与之截然相反,服饰多以丹青玄黑雘色为主。

似乎,这一切,恰恰又成了历朝统治者证明自身统治合法性的有利证据之一。

到了汉代,随着张骞通西域,班超等人的“凿空”之旅,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便得以开通并不断开发。

当然,除了外界诸国将各自国家的特产与技艺传到华夏。

华夏,作为回礼,自然也是将本国的特产与农耕、金属冶炼技术,传到丝绸之路等一系列沿线国家。

而在其中,丝绸,作为一种名贵的丝织物与布料,借此机会,便传入到这些国家与民族文明。

而那里的人们,更是毫不吝啬,在将丝绸与其制作技术取来,制成衣袍后,便穿在身上,形成独具特色的衣着文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

从出土与之相关的陶器等一系列手工艺品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许多的图案样式,其中或多或少的表明了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其他一系列的民族文明,对于丝绸的喜爱程度,是不亚于亚洲人的。

即便,到了后来的数百数千年间,欧洲人对于丝绸所制成的衣物的喜爱,依旧不减。

甚至,还把它当作了“奢华”与“高调”的代名词。

说到西欧,其实在封建时代,由于那时的生产力相对低下,生产工具相对落后,所以那个时候的平民与贵族,国王还有教廷教会人员的服饰,有着很大的区别。

同时,严格的法律以及宗教的精神控制,也使得当时的人们即使是因为职业原因而导致的衣着种类不同,却仍然要做到相对保守。

这一现状,一直持续了很久。

直到后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科学大发展、启蒙运动,以及其他一系列世界物质大交流、大交融,以及思想解放运动的进行。

彼时的人们,其头脑内部“精神的枷锁”,才逐步被打开,并不断激发内心深处的“思考力”与“想象力”,不断接触与探索新的事物。

其中,衣着款式,变成了其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之一。

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衣着打扮,其样式与款式,都带有十分浓郁的时代气息。

现如今,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了较大的便利。

至于服饰,人们根据四季气候,以及不同场合不同环境,还有根据自己的内心与心情,都有了更多种类的搭配与选择。

当然啦,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阿拉伯、美洲、亚洲、大洋洲等一系列其他民族的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服饰,现在依然在焕发着各自的“光与热”,构成了庞大且生机勃勃的世界服饰体系“万花丛”中的一员,向世人展现着它们的魅力。

古往今来,华夏的诗人词人,曾经都写过有关衣着服饰“脍炙人口”的诗词诗句。

就比如说,汉无名氏《燕赵多佳人》一诗中的“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黄莘田《竹枝词》一诗中的“画罗织扇总如云,细草如泥簇蝶裙。”

李白《咏苎萝山 》一诗中的“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曹植《美女》一诗中的“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

除此之外,还有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诗中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些“名人大咖”,还有其他历朝历代的着名诗人词人,他们所做的诗歌词曲,在一定程度上都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身着样貌,为后人“思古辨今”奠定了一定的精神文化基础。

与此同时,其他许许多多的外国诗人文学家、作家,在他们的诗歌以及小说等一系列文学作品中,都生动的展现了他们所处各个时代人们的衣着样貌,不仅开拓了后人的眼界,也给后人给予精神的启迪。

王嘉这小子,这几日的学习研究对象,像先前一般,早就由原先春秋战国时期的体育运动项目,向这一时期的衣着文帛样式进行转移。

“呃…”

“都说这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人们的衣着服饰,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周朝《宗法制》的影响。”

“我曾经在学院与研究机构中,查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并且还与我的教授老师,以及同事们进行了较为深入与全面的交流与分析,获取了大量有关的详细资料和知识。”

“但是,就是不知道在这个时代的相关书籍中,对这一内容,会有怎样详细且全面的记录呢?”

“好吧…看来我又得要像之前,在书库与那几位师哥师姐整理对应区域竹简书籍的时候,细心寻找相关的着作典籍,认真阅读,然后做好笔记。”

“当然了,估计和先前一样,在此之中我仍然会有许多的疑问,得要像我的那几位师哥师姐和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录求帮助,以答疑解惑。”

“好啦,‘实践出真知’,少说…多做。”

“那么现在,就开始工作吧。”

于是乎,想罢,王嘉二话不说,便重复之前相同的工作。

在此之中,他虽然查阅了许多的书籍,收获了许多的知识。

但是,仍然有许多的疑惑,在困扰着他。

于是乎,他便寻求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还有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寻求帮助。

经过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还有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的共同努力下,他的大部分疑惑,得以被解答。

只不过,仍然有一小部分的疑惑,没有被完全解决。

还好,后来,在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的带领下,在阅读了相关权威的竹简书籍,实地考察了那个时代不同阶层人们衣着服饰的区别。

这下子,王嘉的疑惑,还算是彻底的得到了解决。

在这之中,王嘉还与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以及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和交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而且,他还将相关的知识,记录在他自制的竹简与小册筏中,以便之后回到他的那个时代,能够随时的进行比对。

再到了后来,一切便恢复正常。

而王嘉呢,他也着手去寻找《左氏春秋》中记载着关于鲁桓公第十三年的竹简草稿。

之后,他又通过自己阅读白话文的记忆,使用头脑风暴与情景再现法,进入这鲁桓公第十三年的世界,进行游历。

关于所负责区域的竹简与书籍的整理工作,他也像往常一样,把他们先放到了一边,之后再做。

不多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交织。

他的思绪,很快便来到了鲁桓公第十三年的世界。

说来也巧,在鲁桓公执政的第十三个年头,自然也是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鲁桓公十三年春天二月之时,鲁桓公与纪靖侯、郑厉公相会。

之后过了没多久,在己已的时候,他又子齐僖公、宋庄公、卫惠公,以及燕国人交战。

在这场大战过后,齐、宋、卫、燕的军队大败。

紧接着,三月的时候,正式安葬卫宣公。

再到了后来,夏天的时候,又发了大水。

秋天七月,冬天十月的时候,又相继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

话说,正当王嘉的思绪,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转移,来到了鲁桓公执政第十三年春天的时候。

此刻,楚国的屈瑕正准备去攻打罗国。

与此同时,身为大臣兼大将的斗伯比,这是专门为他送行。

见到这一幕的王嘉,竟不由自主的疑惑了起来。

“看着动静,似乎是楚国派遣将领与军队攻打罗国,势必是要来个‘抢占先机’。”

“从军旗上面的图案与文字,我可以很肯定这是楚国的军队。”

“然而…或许早在之前罗**队侦察这楚**队的情报与具体情况的时候,这楚国早就已经察觉到,并且在暗中积极谋划的策略。”

“果然,‘先下手为强’,这句话,一点也没有错。”

“在战场之上,哪一方取得了行动的主动权,那么那一方在战场之上,就会有极大的优势。”

“相反,没有获得行动的主动权,那么这一方的军队,就很容易陷入被动的局面。”

“一切…看来也只能是‘静观其变’了。”

于是乎,想罢…王嘉便找了个地方的躲藏了起来,静静的围观,不敢发出多余的声响。

后来,当斗伯比送行完毕后,回来的时候,就对他所坐的那辆马车的驾车之人说道。

“依我看,这莫敖大将军,想必一定会打败仗。”

“他走路趾高气扬,好像是有些骄傲过度了,防备敌人的心也就不牢固了。”

之后,又过了没多久,当他去求见楚武王时,他曾恭敬的说道。

“大王,卑臣有一言,您不可不听。”

“眼下,攻打罗国一行,可一定要增加军队啊。”

虽说,斗伯比的态度极其真诚。

但是,楚武王最后还是拒绝了他。

“嗯…”

“斗爱卿啊,这件事情,还是容本王再想一想吧。”

面对这一幕,王嘉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的。

“这…”

“世人都说,人一旦骄傲了,那么接下来,无论是作出判断,还是继续行动,都会很容易犯错误。”

“就如这大臣斗伯比所说,人一旦骄傲了,趾高气扬了,那么内心提防自己时刻谨慎小心的那根‘弦’,就很容易会变松,因而就会有很大的几率导致接下来的举措失误。”

“其实,他的担忧,也是有很大的合理的成分。”

“而且,身为一名贤臣,他所考虑的,以及为楚国崛起之伟业所担忧的,都十分的周到全面。”

“但是,这楚武王,为何会如此轻易的拒绝他的提议呢?”

“这背后…楚武王,似乎考虑的东西也不少,也许是在顾全大局,可能想的要比这大臣斗伯比的要更加‘全面’。”

“还是说,在这之中…有什么‘难言之隐’?”

“这样吧,或许静静的围观,之后便能得到自己所想要的答案。”

于是乎,在一阵思索过后,王嘉决定继续静观其变。

就在这件事情结束后不久,楚武王便马不停蹄的快马加鞭进入宫殿告诉自己的夫人邓曼。

而他的夫人邓曼,在得知这一切的详细信息后,便对楚武王说道。

“大王,此事您大可不必担心。”

“斗伯比想说的不单单是要增加军队数量,以谋求增援。”

“他的意思啊,是想说大王您要用信任义来安抚普通百姓,用美德来训诫普通官吏,而以刑法来震慑莫敖。”

“莫敖这家伙,现在显然是被蒲骚之役的胜利迷了心窍,将会自以为是,定然会轻视这罗国的实力。”

“大王,您现在如果不对他进行戒饬,那么他肯定在很大程度上会放松警惕而不加以防备。”

“斗伯比的原意是请大王您好好的戒伤他们,召集官吏而以美德来激励他们,召见莫敖而告诉他上天不会宽恕他的过失。”

“不然的话,斗伯比难道不知道咱们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出发了吗?”

一听夫人邓曼所言,楚武王当即便点了点头,然后说道。

“嗯…”

“夫人,您此言,甚是深得本王之心啊,哈哈…”

“情况紧急,看来…眼下也只好按照夫人您的意思去做了。”

此刻,正当楚武王与夫人邓曼交谈甚欢之时…

在一旁围观着的王嘉,此刻也有了自己的感悟。

“这邓夫人所言不虚,的确是十分合理啊。”

“古往今来,不管是在行军布阵、舍己为民之事,还是在自我人生规划的道路上,切忌都不能只看眼前利益,眼光不放长远,以局部片面之事掩盖大局,以偏概全。”

“更重要的,这应该是从全方面的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去思考一件事,在权衡利弊之后,明确其中的利弊关系,然后再作出决定。”

“这样的话,都可以使自己接下来的选择和行动有条不紊,从而不会轻易的受到环境与人事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呼…或许,在关键的时刻,身为有真心关心你的人为你指点迷津,或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犯错误,同时还可以‘力挽狂澜’。”

就在王嘉感慨完不久后…

此刻,只见楚武王派赖人追赶大将莫敖,没有赶上。

与此同时,莫敖命人在军中号令说。

“诸位,我莫敖现在正式下令。”

“敢于进谏的人,都要受到刑罚,我必严惩不贷!”

之后,到了鄢水这个地方,渡河的时候次序混乱。

正因为如此,于是军队没有了次序,又不加以防备。

然后,当楚国的军队到达了罗国的地界后,罗国的军队与卢戎的军队,从两面夹击楚国的军队,楚国的军队打败。

而大将莫敖呢,则是独自吊死在了荒古。

看着眼前如此“不堪入目”的场面,王嘉不禁感慨这莫敖悔不当初。

如果说,他能够虚心听从斗伯比的话,不以一战得胜而骄傲自满,反而吸收之前失败的教训,更加谦虚谨慎迎接接下来的挑战。

或许…这样的“悲剧”,就会被改写了吧。

正当王嘉在感而发之时,其他跟随莫敖的将帅们,则是自己囚禁在冶父处等候处分。

对于这件事情,楚武王痛心疾首的说。

“这件事情…是本王的罪过,自然也不能全赖在你们的身上。”

“对于这件事情,本王会深深的反思,加以检讨的。”

于是乎,在这之后,楚武王便赦免了所有的将帅。

与此同时,宋国多次向郑国索取财宝。

对于这件事情,郑国自然是无法忍受的。

因此,郑国便带领纪、鲁两国的军队,与齐、宋、卫、燕等诸侯国家的军队交战。

对于这件事情,《春秋》一书中,不记在作战的地点,是因为鲁国的军队迟到了,郑国人来到鲁国请求修好。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之后,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到了后来,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桓公第十四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