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左传游记 > 第十—章 身入田垄间,隐公第四年

左传游记 第十—章 身入田垄间,隐公第四年

作者:酸辣茄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4 01:54:02 来源:小说旗

常言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中的生灵,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

作为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华夏。

自古以来…便秉持着勤奋努力、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无数先辈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

从古老的农耕时代到现代的信息社会,这种勤劳奋斗的精神一直贯穿其中,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无论是文人墨客的千古佳作,还是科学家们的伟大发明,无一不是辛勤付出的结晶。

尤其是,在春秋战国之际,在动荡与变变革剧烈“冲击”着世俗与传统的时候,粮食…那就更显“珍贵”了。

毕竟…“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

作为不输于秦晋这样的“历史大国”,鲁国-不仅同样传承了周朝与前代的历史,具有本国的“历史底蕴”,文化十分悠久浑厚。

并且,有“君子之国”之称的鲁国,在历史上,其实也是个“农耕大国”与“产粮大国。”,在大量的相关历史书籍中,也记录了许多与农事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虽说,在古代,尤其是春秋与战国两代之际,生产力是极其低下的。

现代人所能食的肉糜精粮,蔬果佳肴,在那时…基本都只能是供王公贵族的子弟、还有官位、权职较高的主管各事的大臣。

甚至…有的时候,供应量紧缺。再加上种植、仓储与加工等一系列技术的落后,这就造成了内部供应都“缩水大半”,只有像诸侯王及身边亲信权臣,才有机会享用。

那祭祀所用的猪牛羊三牲太牢之礼,猪羊二牲少牢之礼,更是只在涉及国事外交及江山社禝等隆重场合,才会使用。

如此,就更不必说那时的“平头老百姓”了,基本上就只配食用比较粗劣的野菜粥饭,尤其以小米、黍栗,搭配上各种在野外采摘的如菽菰之类的野菜为主所熬成的粥饭。

不过…幸运的是,自打实行了“初税亩”这一具有长久现实意义上的改革之后。

在井田制的基础上,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生产力与先前相比有了较大提高。

在尤以水稻和冬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的鲁国,伴随着国土田地的进一步开发,大量的粗粮和一系列特产得以开发,这也就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话说回来,像左丘明这样在朝中任职的史官,他自然是有一定的俸禄的,也足够他的生活。

只是…他在年老之际,便断然辞去史官之职,回乡开垦他那一亩三分地,然后独自生活了。

这耕作的技术与经验,想必并非一日就可以积攒下来。

就算是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般的田园生活、陶冶情操,也是得有一定的积累的。

而在那个时候,大臣官员们,说不定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还会亲自下田劳作,去种植各类杂粮与野菜果蔬之类的作物,以供家用,这是刻在基因里的基本技能了。

所以,那个时候,在自家的宅院里,有能力开垦属于自己的一片田地…一片小天地,虽然是合适不过、受用不过。

这不…今日,在左丘明自家的宅院里,身为“老师”的左丘明,就带领着他的学生弟子,来到他自己开垦的那几亩小田中,亲自传授种植的经验。

此时,正值“足蒸暑土地,背灼炎天光”的盛夏之际、小满之时。

眼见四周草木葱茏,再见那地上此起彼伏的田垄,想必就是等待收获之后再播时令新苗吧。

不多时,在初蝉的躁鸣声中,在闻嗅着泥土的清新气味中,王嘉便跟随着他的那几个师兄妹,领取了新出芽的苗枝,还有一系列松土收获的工具,在老师左丘明的指导下,开始了收获与播种的工作。

话说,老师左丘明光着膀子,仗着两个“泥腿子”,在田间地头辛勤工作的样子,虽说态度仍然十分严谨认真。

但是,与往日身着正装,手持简帛卷册,在烛光之下提毛笔书写,严谨治学的态度相比。

此番样子,免不了憨态可掬、以及和蔼可亲的形象,不由得让王嘉及一众跟随老师左丘明学习收获与耕种的弟子付之一笑。

与此同时,在俯身用帕巾擦汗之余,王嘉还热情的与他的那几位师兄妹,以及老师左丘明讨论着有关时令农作物、牲畜,还有二十四节气等诸多话题。

时间,正一分一秒的从掌心中溜走…

眼见篓筐中满满的收获,仿佛先前的一切辛苦劳作,都如过眼云烟一般从眼前飘过。

努力…一切值得…

辛苦…同样也一切值得…

不管是上至高处庙堂之上管理国事的国君,还是下至在田间劳作的黎民百姓。也唯有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掌握灵活应对突发情况与灾祸的能力,秉持正义仁善的态度,才方能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站稳脚跟,从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江山社稷繁荣太平。

此刻,王嘉还不禁感慨道。

“呼…”

“真没想到,远去了书香氤氲,在书海中自在畅游,与文化、与历史交流的“文字之旅”,这室外的空气居然如此清新,这田地间的泥土居然如此令人“心旷神怡”。”

“说句实在话,我小的时候,在村儿里,可没少和田地打过“交道”。”

“只是后来,随着自己的阅历不断增长,在城里生活的日子久了,这“乡土情怀”,居然也渐渐的“淡没”了。”

“不过好在,今日有幸,能同老师和师兄妹下田劳作,虽然身上脏了些,可这份传统劳作后所摘得的“果实”,无疑是最“甜美”的。”

“也不知,老师在几年后辞官回乡,你继续拾起这份传统的技艺吗?”

“我想…应该会吧。”

之后过了不久,在洗漱更衣沐浴后。

中午时分,在品尝了自己烹饪过的粗粮野菜粥羹,虽然味道清淡,但胜在这种“朴实无华”且平凡的美味,最能让人忆苦思甜。

饭后休息之余,在按照先前的节奏,整理完特定区域的历朝历代及各诸侯国的历史文献及文化竹简书籍后。

王嘉,便再度使用他那“情景在线头脑风暴法”,依据先前的记忆,在这《左传》的世界之中游览。

后来,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极度扭曲与快速变化,王嘉便来到了《左传》的世界。

话说,在这鲁隐公四年之时。

眼见进入了春天,四周生机盎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周历二月的时候,莒国人攻打杞国,占领牟娄。

虽然,这些小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远不如中大新诸侯国战争那般“盛大”。

但是,其“惨烈”程度,仍然可见一斑。

而在一旁围观着的王嘉,对此也是有着颇多的感悟。

在见到戊申、卫州吁杀害他的国君完时,王嘉顿时便气愤不已。

“不管是大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还是小诸侯国之间的吞并,这个过程想必都是十分惨烈的。”

“俗话说得好,“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君臣之间也是如此。”

“在如临大敌,敌军大举压境之时,臣子不能恪守本分,反而欺君罔上、弑父杀君,这该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唉…”

还没等到王嘉哀叹完,眼见着时间与空间发生变化,他便来到了下一个地方。

夏天的时候,这鲁隐公与宋殇公两国国君,二人草草的相会于清地。

看着他们那匆忙且无所适从的神情,以及他们的言语之中,王嘉顿时便体悟到了什么。

随后,宋殇公、陈桓公、蔡国人、卫国人联合攻打郑国。

见到这一场景,王嘉他既表示对诸侯国团结协作十分赞同,但同时也表达了对以多欺少、恃强凌弱的愤慨之情。

然而,这一次,他在围观这些诸侯国德国君一同商议的场景时,差点被兵卒给抓住,所幸死里逃生,才在这险象环生的险境中脱离出来。

时光一转,眼见到了秋天的时候,公子翚领兵会合宋殇公、陈桓公、蔡国人、卫国人等诸侯国攻打郑国。

此刻,只听他们在密谋道。

“国君,如今时机已经成熟,现在的郑国忙于国事,国内有动荡不安,咱们还是先下手为强,趁郑国松懈之时,突然杀出重围,给他个回不枪,想必一定能把郑国打个措手不及。”

“倘若没了郑国这个阻碍,或许咱们几国联合,在对抗中大型诸侯国时,也能有一席之地。”

“国君,您请下命令吧!”

“嗯…”

“不知各位对此又有何看法啊?反正孤现在是同意出兵的。”

见此情形,王嘉不禁直呼。

“这帮人,还真是“阴险狡诈”啊!”

与此同时,周历九月的时候,卫国人在濮地杀死了州吁。

在这其中,复杂的利益关系,不禁让王嘉大为惊叹。

时光飞逝到了,冬天的十二月的时候。

此时,只见卫国人,立这公子晋作为国君。

而在这背后,似乎有着更大的隐情。

而王嘉,他早就想到了这一点。

果不其然,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件事情,就如他先前所想的一样,早在预料之中,不在情理之外。

话说,在鲁隐公第四年的春天,大臣卫州吁杀害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君。

就在这个时候,鲁隐公与宋殇公两国国君会面了,他们打算重叙在宿地会盟的友情。

然而,预定的日子还没到,卫国人就来报告说他们卫国国内发生了叛乱。

夏天的时候,鲁隐公与宋殇公这两个国家的国君在清地草草的相会了。

话说,在这宋殇公继承国君之位时,公子冯逃亡到了郑国。

而这郑国的国人,又打算送公子冯回国为君。

等到这卫州吁自立为君,准备向郑国报复,上伐君主结下的怨仇,以此来讨好诸侯,使君民关系和谐的时候,便派人前去了宋国。

王嘉见状,不禁便有感而发。

“这个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策略,怎么令我如此熟悉?”

“通过战争来转嫁国内危机,从而使得国内和平安定的做法,原来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就已经出现了。”

“古人,诚不欺我啊,哈哈…”

之后,这卫州吁所派的人,便来到了宋殇公的面前,对他说。

“大王,您如果要攻打郑国用以除掉对你有害的公子冯,您作为主力,我卫国,则是会向您提供军费兵力。”

“至于这陈国和蔡国这两个国家,他们就会作为随行的附属军队,来助大王您一臂之力。”

“如此做来,这也是我们卫国人的愿望。”

“我承托国君卫州吁,谨以我卫国最大的敬意,来向大王您呈上此番建议,希望大王您能够采纳。”

这宋国的国君宋殇公听后,很开心,于是便答应了他。

而在一旁偷听的王嘉,则是对此深感愤怒。

“原来…这一切都早已经是串通好的。”

“果然,这“欲成事必先谋略,欲证道必先实践”、“欲善其事,必利其器”,任何事情的发生,总会有个缘由。”

“没有缘由的事情,它是不会凭空发生的。”

只不过,在这个时候,王嘉疑惑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几个诸侯国结盟攻打郑国呢?”

“或许是出于某种利益关系吧…”

“之后,还是亲自问问丘明老师吧。”

之后又过了不久,陈国、蔡国,还有卫国与宋国,这四个国家围住了郑国都城的东门,五天之后才能够撤兵。

王嘉见状,那是十分的生气,他想要站出来替天行道,以一己之力为郑国讨个公道。

可是,在半路上,就被友善的新人给劝阻了。

后来,他也想到行事不能够鲁莽,不能只凭一腔热血,还得要结合实际,于是便继续静观其变。

就在这个时候,鲁隐公便向众大臣询问说。

“呃…”

“卫国的州吁,他的这番做法,最后会获得成功吗?”

众大臣一听这话,当即便讨论起来,随后便异口同声的回答说。

“大王,臣子听说用德行来行使军民和谐,可从没有听说过用战乱来促使这一结果的发生。”

“用战乱,就等于要理清思绪。”

“但是,如您所见,这一做法不仅不会到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会越理越乱,最终达到“万劫不复”的境地,实乃下下策也。”

“这个州吁,倚仗武力而安于残忍,安于残忍就会没有亲信的人。”

“与此同时,民众叛乱,亲信离去,就难以成功了。”

“用兵就像用火一样,不加以收敛控制,将会焚烧自己,达到反噬的效果。”

“州吁他杀掉了他的国君,又以残忍暴虐的方式虐待他的民众,这样子是不利于建立美好的德行,反而是想通过战乱取得成功。”

“他这个样子,最后的结局一定是不能免于祸害的。”

眼见大臣们分析的头头是道,还运用比喻的多种方法,十分通俗易懂,这鲁隐公今后不禁连连点头。

就连在一旁围观着的王嘉,此时也不禁点头称赞,竖大拇指以示认同。

又过了些时日,到了秋天的时候,那几个诸侯国便再次攻打郑国。

于是乎,这宋国的国君宋殇公,便派人来到鲁国请求出兵。

但是,鲁隐公拒绝了他的请求。

至于这公子翚,他则是请求出兵与诸侯会合。

这一回,鲁隐公也是没有答应。

这一番操作,让王嘉不禁直呼鲁隐公是个有原则守本分的人,不会轻易因为一点利益,而联合其他诸侯国去行不仁不义之事,并且对此大加称赞。

么子翚见状,执意请求后带兵走了。

估计…他现在的情绪或多或少是带有些愤怒的。

对于这一事件,《春秋》记载说。

“翚帅师,是对他表示憎恶。”

诸侯的军队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取郑国的谷子后回兵归朝。

州吁这个人,没有能与百姓关系和谐。

石厚了解了这件事后,便向他的父亲石碏请教稳定州吁国君地位的办法。

“父亲,孩儿请教您一件事。”

“到底要怎么做,州吁才能够去朝见周天子,以获得周王室对他卫国国君地位的认可?”

一听这话,只见石碏稍加思索,随后便回答道。

“陈桓公正得到周天子的宠幸,陈国与卫国正和睦,如果去拜会陈桓公,请他向天子请求,一定能够达到目的。”

于是乎,听了他父亲的建议,后厚便跟随州吁,他们一起去陈国,请求得到陈桓公的帮助。

而石碏呢,他则是派人告诉陈国说。

“你过来,我嘱托你去说一件事。”

“大人,您请讲。”

“你去了陈国,就去告诉那里掌事的人说,卫国的地方狭小,我老头的年龄大了,不能做什么了。”

“这两个人就是杀我卫国国君卫桓公的人,我这一把年纪的老头,敢向你们请求,趁此机会设法除掉他们,不然这会对你们陈国不利的。”

“还请你们三思,听信我这一老头的话,然后再作出行动。”

话音刚落,只见带话的人,朝他拱手行了个礼,之后便问道。

“大人,您把话说完了吗?”

石碏点了点头。

“嗯…你快去吧,如果不行就坐上马匹,这样会快一些。”

“切记,一定不要延误了。”

“遵命,一定不辜负大人您的嘱托!”

一听这话,那个人当即再拜谢,之后便带着方才所抄写下来的口录,然后快马加鞭前往陈国了。

而王嘉呢,他则是在一旁对此有感而发。

后来,当他与这石碏相认识并结为朋友后,他们两人便进行了友好的交谈。

后来,这陈国人一听这话,当即便将这两人给抓了起来,然后准备请卫国派人来到陈国来处置他们。

周历九月的时候,卫国派右宰丑来到陈国,去在濮地杀了州吁。

石碏见状,这是派他的家臣主管獳羊肩到陈国去杀了石厚。

君子对这件事情颇有评论,他说。

“石碏是个忠诚不二的臣子,他曾恨州吁,同时也连带把石厚给杀了。”

““大义灭亲”,或许说的就是这样的人吧。”

而王嘉,对这件事也是颇有言论。

“唉…”

“没办法,谁让石碏是卫国的大臣呢?”

“身为臣子,这样做也是实属无奈。”

“要怪,也得怪他的儿子石厚实在是太不成器,同时还助纣为虐。”

“如果我要是他的父亲的话…估计我也会这么做,虽说这么做会有失仁义,不符合君子的品行道德。”

“不过话说,这“君子”,不会就是我的老师左丘明吧!”

王嘉这孩子,或许是发现了真正的“盲点”了。

再到后来,卫国人到了邢国去迎接公子晋。

在周历冬天十二月的时候,公子晋继位了,他就是卫宣公。

对于这一件事情,《春秋》一书记载。

“卫国人,立公子晋为君。”

至于为什么,这又成了王嘉的第二个问题。

一盏茶酒未过,当王嘉回过神来,并将他所做的工作做完,他便再一次的去寻找他的老师左丘明了。

于是乎,答疑解惑环节,再次开始。

此刻,只见王嘉向他的老师左丘明发出了疑问。

“先生,学生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陈国、蔡国,还有宋国与卫国等诸侯国结盟攻打郑国呢?”

“还有,卫国人拥立公子晋作为卫国国君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有这两件事情不知,还望先生您能为学生答疑解惑。”

一见学生王嘉的疑惑,只见左丘明放下了手中的毛笔,大笑几声,随后便回答道。

“哈哈哈…”

“嘉儿,你这问题问的好,为师爱听。”

“为师这么跟你说吧,这几个国家结盟所攻打郑国,一是出于各国国家间的情谊。”

“二来就是啊,这陈国、蔡国两个国家,这个时候正在与卫国友好,恰巧这个时候,宋国与这两个国家也在交好,所以才会一同出兵。”

“往直白点儿讲,那就是出于有一定既得的利益。”

“至于第二个问题,那就相对好回答的多了,卫国人拥立公子晋作为国君,为师根据《春秋》中所述,大致是理解为公子晋他拥有美好的德行,能够使国君与百姓和睦相处。”

“当然啊,还有一点,那就是卫国的后继公子,都挺一般的,要不是没啥胆量,要不就是没啥出息,所以矮个子里面挑高个,烂的里面尽量挑不烂的,所以才选择公子晋。”

“为师我也不确定说的是否正确,嘉儿,你就当图一乐吧。”

见老师左丘明如此幽默的语气,顿时变让王嘉笑得合不拢嘴。

后来,王嘉在拱手行礼拜谢后,便起身离开,然后继续去忙碌他所做的事情。

之后,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