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我与老祖宗一起刷视频 > 第114章 宋仁宗7

我与老祖宗一起刷视频 第114章 宋仁宗7

作者:般糖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05 01:39:31 来源:小说旗

“若是担心官场空了那更不必,天下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还不好找?想要为官的人一抓一大把,把那些朝廷蛀虫杀了罢了以后空出来的位置自然有的是人想顶上。”

朱元璋可不管那些,他只觉得那些朝廷的蛀虫就该杀,国库的钱都是民脂民膏,百姓交赋税是为了给那些为民做主的好官的,而不是为了养那些纨绔子弟,朝廷蛀虫的,拿着民脂民膏却不为朝廷为百姓办事是什么道理。

【大宋问题很严重,要大改的话必然会动摇大宋统治根基。宋朝的问题从太祖太宗的时候就留下了,是因为太过重文轻武留下的。】

【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重文导致了“冗官”,轻武导致了“冗兵”,可不得不承认,文官士大夫阶层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也是宋朝统治的维护者。】

【当时大宋的官场,冗官冗兵问题严重,大家也能看出来,要彻底解决问题,改革的新政怕是要给大宋整个官场跟士兵招募制度都来一场大变革才行。可这一变,触及了文臣士大夫的利益,必然会动摇宋朝根基。】

这话是对的,皇帝们都很认同,朝中局势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什么改革都要考虑周全才行。就像天幕说的,重文轻武的确是造成了宋朝的一系列问题,但士大夫这个既得利益阶层也是维持宋朝统治的力量。

【所以啊,“君以此兴,必以此亡”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秦朝以商鞅新法跟军功爵制度在乱世里杀出一条路,统一天下,覆灭的时候也有秦法严苛,不适应新朝的原因。

李唐皇室的兴起明里暗里少不了世家大族的助力,所以李唐建立后跟世家大族们开始了“相爱相杀”,跟世家的斗的精彩。

宋朝也是一样,重文轻武拉到了文臣士大夫们的支持,可也导致了后续这一系列的问题。】

【所以不仅仅是此次的“庆历新政”,连带着后来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也是一样的失败,解决不了这个根本原因,无论什么改革都不可能成功的。可若是要解决这个根本,那就又会动摇统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问题无解。】

秦始皇看见这个,也觉得很同意,他是最知道国家状况的人,他能明显感受到,现在大秦的制度有很大问题,完全不适合统一后的大秦,可他也明白,贸然改动也不现实,可能就像天幕上说的,这个问题无解吧。

李家的帝王们也表示同意,他们李唐家跟世家这些年里可谓是恩恩怨怨斗智斗勇。

宋朝的君臣们听了这话也陷入沉思,尤其是仁宗朝跟神宗朝,天幕说的是对的,这就是个无解的,无论是主张变法的还是主张守旧的,都反驳不了这话。

【但不得不说,仁宗虽然没有改革成功,但不能因为这个就不承认仁宗一朝臣子们的实力。】

【仁宗一朝,出名的臣子就说不过来,刚刚提及主持改革的范仲淹,文上主持改革,一篇《岳阳楼记》传颂千年,武上改革军制,军功也有,属于是文武双全的人。】

【范仲淹谥号文正,可以说以一己之力拉高了“文正”这个谥号的含金量。】

这话大家都同意,刚才的他们看见了,范仲淹确实是厉害,就是这个《岳阳楼记》也没展示全篇,他们还挺想看的。

【还有当时政坛上活跃的欧阳修,也是跟着范仲淹一起组织新政,他写下的《醉翁亭记》也是千古名篇,嘉佑二年知贡举,排抑险怪奇涩的“太学体”,文风为之一变。

他在政治上、文学上、史学上均有较高成就,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后世评价他是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也是个人才啊,那些爱才的帝王,求贤若渴的心情又起来了,范仲淹是好的,这个欧阳修也是大才,宋仁宗这是什么运气,接连有这样的大才。

【还有晏殊,他的能力也很出众,写的一手好词,好文章,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对内治理也很有能力手段,组织改革教育,改革军制,也是名留青史的大才。】

不是,这怎么还有呢?有范仲淹跟欧阳修还不够,竟然还有一个晏殊,帝王们真是一个比一个酸,其中以汉武帝为首。

众所周知,武帝手里有卫霍双星,武将上还算好,可他是真不满意自己手里的文臣阵容啊,怎么这个文臣阵容他没有呢。

【关键吧晏殊此人别的不说,命算是出名的诗人词人里很好的,别人家诗人词人是“诗人不幸诗家幸”,一般来说,诗人经历大喜大悲,尤其是大悲后,大彻大悟或者有感而发做成的诗作比较容易出名。】

【大家也都能理解这个现象,毕竟,用《芈月传》里赢夫人的一句台词来说,“非经磨难,不能彻悟。”经历了大喜大悲写出的作品更可能有深度。】

提起来这个,那些诗人词人们是最有感悟的,天幕这话说的不错。他们也会看前人留下的诗作,很多好作品都是作者大悲大喜留下的。

【这里可以拿基本同时期的着名词人苏轼来做个比较。】

【苏家一门三个大文豪,兄弟苏轼苏辙,还有父亲苏洵三父子,都是文坛上很出名的人,名留青史。】

【可苏东坡跟晏殊官运上算、是两个极端,晏殊十分有才,十多岁就入官场为官,官运亨通,少年时期就陪着仁宗,跟仁宗感情很好,用晏殊自己的话说,他一生做官没离开过京师五百里以外。】

【晏殊是出名的“太平宰相富贵闲人”,这八个字是对晏殊一生最好的写照。所以纵观他的诗词,很少有悲情伤感的,关键是人家是真人生赢家也真没什么太大的烦恼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