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我与老祖宗一起刷视频 > 第115章 宋仁宗8

我与老祖宗一起刷视频 第115章 宋仁宗8

作者:般糖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05 01:39:31 来源:小说旗

【他的诗词都是什么“一曲新词酒一杯”,“燕子来时新社”,“叶底黄鹂一两声”,若硬要说有点什么烦恼,那可能就是三四十岁的感叹感叹朋友越来越少,时光易逝。】

听到这,很多人都觉得很羡慕晏殊,看天幕说的这个样子,晏殊的一生先不说权势多大,能像霍光那样权倾朝野,但说一句安稳富贵却一点没毛病,至少若是看着这样子,只要他自己小心点,别搞事,别犯错,他的一生就胜过大多数人了。

【而苏轼不同,他是很出名的词人跟美食家,能力够,即便是被贬,他到地方后为地方官的时候也会为百姓谋福利,赈济灾民,组织修建堤坝防洪水什么的,是个很好的地方官。】

【他在杭州任职时组织修建的苏堤更是有名的景区,一直保留到现在。】

皇帝们觉得这个苏轼,跟欧阳修他们那一类的文风领导者,宰相,主持新政一类的不一样,但也是个人才,看这个样子,他适合干地方官啊。

百姓们对之前说的什么欧阳修啊,晏殊啊那种特别高的位置没什么感觉,他们根本接触不到那个层次的人,但他们能直接接触到地方官,他们更喜欢苏轼,毕竟赈济灾民,修筑堤坝什么的,他们这些百姓是最直接的受益人。

【但是他却因为他在朝堂上站队的问题几次三番的得罪人被贬。大家都知道,宋朝党政相当激烈,苏轼一直活到了神宗时期,甚至很长时间的为官时期都在神宗朝,他还参与了“王安石变法”,但他的想法不是纯粹的“变”或者“不变”。】

【大家都知道,“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上是有很大问题的,要是大家感兴趣,以后博主可以出视频来说说。给人的感觉苏轼的看法应该是,他看到了宋朝长久的积弊,觉得改革是必要的,但他也看到了王安石这些新法的问题,所以他要反对这些新法的措施。】

苏轼看到这,表示天幕说的对,他就是这个想法,变法当然是要的,毕竟之前朝政积弊深重,可王安石那个拗相公,他的措施也是真的有问题,还不让人说了。

王安石无疑是对变法最关心的人,此时看到天幕这么说,心里急的不行,天幕怎么就不能说说变法出了什么问题了呢。

【苏轼这种看法就造成了他在变法进行时上书说新政的坏处,得罪了以王安石为首的在朝堂占优的改革派,后来变法失败,他又开始上书说守旧的弊病,又得罪了当时在朝堂上占优的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

【苏轼这种行为就导致他既不融于旧党,也不跟新党一派,最后几次被贬,甚至有时不仅仅是被贬,都在生死边缘挣扎了,好在王安石虽然跟苏轼政见不合,但依旧欣赏苏轼才华,愿意保他,再加上后宫里太后也很欣赏他的才华,愿意为他求情,他才几次逃脱险境。】

“这……”苏轼听到这,先是不可置信,王安石竟然还会帮他求情,可震惊后又觉得这事也不是全然不可能,他跟王安石的确是政见不合,但一码归一码,王安石欣赏他的才华,他也觉得王安石很有才,若是没有那些杂七杂八的,他们两个人应该能成为很好的朋友。

【苏轼之所以名留青史,除了因为他为官时为民谋利,还有他有才华外,还因为他的乐观豁达,他虽然仕途不顺,却从不怨天尤人,反而一直笑对生活。】

【他一路被贬,却一路心态乐观,吃吃喝喝,他极爱吃,且善于下厨研究新吃食,所以是有名的美食家。】

【在他被贬黄州时,嘴馋想吃肉,家里又没有那么多钱,就买价格便宜的猪肉,并且还自己研究好吃的做法,就是“东坡肉”,还特意为此写了首词,名叫猪肉颂。】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系统觉得这个诗里提及的猪肉做法可能对百姓们改善生活有帮助,就开了个分屏,把这个词的白话文翻译放到了分屏上。

没有这个做法的朝代,大家都把这个新的做法给记了下来,准备什么时候有空了做来吃一吃,看看这个肉味道怎么样。

【苏轼不仅是研究了这一种食物,像什么“日啖荔枝三百颗”,“正是河豚欲上时”,他一路被贬一路吃,把很多地方上的美食都吃了个遍,自己研究的新吃法也不少。可见他的豁达。】

【这种精神在当时影响了他的朋友们,他有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说他的好友张怀民被贬了,苏轼去安慰他,两个人夜里在寺里夜游,文章里最后还自嘲两人是“闲人”。】

【他这种豁达的态度也被他写进了诗词里,进而影响了更多人,他的诗词里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刘邦听到这,很是欣赏苏轼这种人生态度,他觉得苏轼的人生态度跟他争天下之前有点相似,用大白话说,那就是“该吃吃该喝喝,啥事别往心里搁”。

他回想起自己那时候,真的没那么多想法,每天跟朋友混在一起,今天到这蹭一顿饭明天到那喝一顿酒的,以为自己一辈子就到头了,过的是真舒服啊,现在可不行了。

【除了这些人,还有很多名留青史的人都在仁宗朝为官,毕竟嘉佑二年的“千年龙虎榜”可不是白叫的。】

宋朝之前的人,看见这个说法,很是好奇,“千年龙虎榜”,好大的名头,怎么拿到的?

而宋朝之后知道这个“千年龙虎榜”的人,再次听到,依旧是感叹,那一场科举的确是千年难得一遇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