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80年我回来了 > 第26章 冬天取暧

1980年我回来了 第26章 冬天取暧

作者:旺木之君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05 17:54:16 来源:小说旗

大军的修车铺在中午的时候总是格外忙碌,因为这一时间段人们往往需要修理一些在早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沈梦石将铁桶蹬到了铺外空地,将手中的钢筋放在屋内,赶着去上学。修车铺里,大军正在忙碌地修理着自行车,空气中弥漫着胶剂的气味。为了不耽误大军的工作,做炉子的事只能等到自己放学后来做。学校门口永远是最热闹的地方,学生们三三两两相互追逐打闹,勾肩搭背嬉嬉而行。在校门口,沈梦石又被门卫大爷喊进了传答室,递给他一个厚厚的邮寄包裹。沈梦石小心地打开包裹,最上面是几张汇款单,显示着这次寄送的费用。下面则是即将出版的一摞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书籍将为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

谢过门卫大爷后,将汇款单小心翼翼地揣进兜里,双手捧着一摞最新版的儿童文学往班级走去。这时,几个来自三班的同学刚好路过校门口,看到沈梦石捧着一堆东西,便凑过来好奇地看看是什么。当他们打开包裹,看到全是新版的儿童文学后,便一窝蜂似的,每人抢走一本就匆匆回了班级。下午虽没有正课,但大多数时间都是自习,今天也不例外,是自习课。不过,平时总是吵闹喧嚣的自习课,今天却显得格外安静。

陈老师走到教室门口,透过窗户望进去,看到自己班上的学生们都安静地趴在课桌上,正认真地阅读着书本。这一幕让陈老师心里咯噔了一下,难道是自己走错班了?这不是三班吗?她抬头确认了一下,上面写着的确是三年级三班。就连陈老师走进教室时,都没有引起学生们注意,他们还在专心致志地阅读着自己面前的书。陈老师走近一看,只见几乎每个学生都手捧一本儿童文学,个个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以至于完全没有注意到她这个班主任已经悄悄来到了他们身边。

对于自己班级里学生们各自的家庭状况,陈老师可谓是了如指掌、一清二楚。要知道,这些孩子的家境普遍并不富裕,然而现在居然能够做到人手一本价格不菲的儿童文学,这实在是太反常了!不用多想,陈老师心里便有了答案:此事十有**又是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小妖孽”——沈梦石搞出来的名堂。

于是,陈老师面色严肃地将沈梦石叫到了教室门外,准备好好盘问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面对陈老师的质问,沈梦石倒也没有丝毫隐瞒,只见他乖乖地从口袋里掏出了几张皱巴巴的汇款单递了过去,并详细讲述了整个事情的起因与经过。

陈老师接过那几张汇款单,定睛一看,上面总计竟然差不多有 30 块钱呢!看着手里这薄薄的几张纸,陈老师的内心深处突然涌起了一股想要尝试创作文学作品的冲动。毕竟,如果自己能够写出一些优秀的作品并且发表出去,说不定还能赚到一笔稿费补贴家用呢。

然而,这个念头仅仅只是在脑海中转瞬即逝。因为陈老师很快就回想起曾经那些失败的经历,之前他也曾多次动过笔杆子,试图在文学领域闯出一番天地,但每次投出去的稿件都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杳无音讯,连一封回复的信件都未曾收到过。想到这里,陈老师不禁轻轻地摇了摇头,努力将刚刚萌生出的创作**给驱散掉了。

被动的接受了来自于自己学生的灵魂暴击后,陈老师心里一动,这事不能只打击自己一个人,可以分享给谢校长,让他也享受一下来自自己学生的打击。想到此,陈老师从沈梦石手中拿过一本新的儿童文学往校长室走去。

安静的上过了一节阅读课后,剩下几节课是劳动课。冬季的到来带来了寒风和低温,为了给教室提供温暖,学校给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炉子和烟囱。冬天的教室里,全班四十几个学生中,男、女生比例相同,成为了这次劳动任务中的一支主要队伍。男同学负责搭炉子、架烟囱、运煤,而女同学则负责收集废纸、捡树枝和引火的木头。这项任务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同学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在学校的仓库里,他们找到了三班的铁炉子,这个炉子体积不大,适合教室使用。在教室的中心位置,学生们先在泥土地上摆放了一层红砖头,这是为了确保炉子稳固。接下来,铁炉子被稳稳地架在红砖头上,他们竖起了铁皮烟囱,并使之接近房梁柱后转向窗户的方向。为了确保烟囱的稳固,学生们在房梁柱捆上了几道铁丝,再将横向的烟囱固定在空中。最后,铁皮烟囱通过玻璃窗伸向教室外面,形成了一个简单的取暖系统。这样,冬季给教室取暖的炉子就算搭好了。

在教室的西北角,整整齐齐地用红砖头垒起了两面约有一尺高的矮墙,这两面矮墙与教室原本的两面墙壁完美衔接,共同构成了一个长方形的空间。这个空间便是专门用来存放煤炭的区域,它虽然不大,但对于整个冬天教室里的取暖来说却至关重要。

当你走进学校存放煤炭的库房时,会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漆黑无比的洞穴。里面光线昏暗,黑咕隆咚的一片,让人有些心生恐惧。只有当你费力地推开那扇沉重的仓库门时,才能够借着从门口透进来的微弱光亮,隐约看到里面堆积如山的煤。那些煤像一座座黑色的小山丘,密密麻麻地堆放在一起。

学校为每个班级准备了两条尼龙袋子,以供装煤之用。将煤装进袋子里,直到把它们塞得满满当当、鼓鼓囊囊的。然后两人抬着这两袋沉甸甸的煤到门前去过秤。

在那里,有一位负责的老师,他会仔细地记录下每一袋煤的重量,并将其累加起来。按照规定,每个班级一冬天的量是 300 斤煤,然而实际上,由于冬季上学时间大约有三个月左右,平均算下来每个月大概只能分到 100 斤煤。这点儿煤对于维持教室整日的温暖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每个班的班主任都不得不绞尽脑汁地合理安排煤的日常使用。他们通常会选择在早晨气温最低、寒意最浓的时候点燃炉子。随着火焰渐渐升腾而起,教室里的温度也开始慢慢升高。等到上午十点钟左右,太阳高高升起,阳光洒进教室,室内的温度逐渐上升之后,班主任们就会果断地停止烧炉。尽管如此,坐在距离炉子较远位置的同学依然会感到寒冷异常,甚至连双手都难以伸出。在那个年代的东北地区,几乎每个学生都曾遭受过冻疮的折磨。

炉子搭好,煤也运回了教室,引火的木柴女同学也捡了不少,要生起炉子就只剩最后一步了。这个生炉子的任务通常是由全班同学轮流承担的,因此该名同学就必须提前到校,确保七点之前就能到达班级,以便七点半之前炉子可以顺利生好。如果炉子没有按时生好,到了上课时间炉子还在咕咚咕咚地冒烟,那么这节课就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对于生炉子这件事来说,几乎每一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会,也都非常愿意承担这项工作。这可能不仅是因为人类天生就对玩火有着浓厚的兴趣,还因为这项工作能够给人带来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