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 第26章 医帐救急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第26章 医帐救急

作者:古月墨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09:37:04 来源:小说旗

春雨渗进帆布医帐的缝隙,军医王老爷子捏着蒲公英的锯齿状叶片,在摇曳的烛光下对照《本草纲目》卷二十三:“时珍公言,此草性平味甘,鲜品捣敷可制热毒疮肿,干品煎服能清血毒。”他将叶片捣烂,草汁混着绒毛渗进陶碗,“去年直隶闹痘疫,老夫用这法子救过三个孩童。”

陈阿福蹲在火塘前,黄铜量杯映着跳动的火光,量取的六十度高粱酒在陶勺中晃出清亮的弧线:“数据房测算过,此酒含醇量达八成五,《天工开物·曲蘖》早有‘酒性猛者可杀毒’的记载。”他将酒泼在沸水煮过的棉麻绷带上,火苗“噗”地窜起时迅速按在伤兵腿上,“高温能灭肉眼难见的腐毒小虫,比敷金创药更快。”

帐角临时手术台上,伤兵大牛咬着浸过烧酒的布卷,盯着陈阿福手中烧红的枪管刮刀——这是用汉阳造抬枪的废枪管锻制,在炭火中灼烧至赤红如烙铁。“《武经总要》记‘铁烙法’止血,需控温至‘红而不白’,”陈阿福吹去刮刀边缘的火星,氧化层在烛光下泛着暗红,“过红则伤好肉,过暗则毒不除,当年征缅的老兵教我的。”

李煌带着村民冒雨归来,竹筐里的草药在泥水中沉浮。王老爷子用银针挑开一株紫花植物的根部,断口溢出的白浆在瓷盘上凝成细珠:“此乃小蓟,《本草备要》载其根须可止金疮血;艾草需选三年陈品,每丈帐内用干叶半斤熏烧,其挥发油能驱避蚊蝇,去年在德州仓试过,米粮霉变减了三成。”

更鼓敲过四更,陈阿福将民间渔网剪成两指宽的布条,在烧酒中浸泡后用简易天平称量:“经纬致密的渔网绷带,抗拉强度比普通布绷带高两成,”他在牛皮手札上画下绷带分叉示意图,“此处剪三处分叉,可避肢体血液循环受阻,就像冶铁坊的齿轮留空隙防热胀。”

医帐中央的“感染控制区”用艾草绳隔开,王老爷子按《诸病源候论》“毒疮候”逐条检视伤员:“红肿未溃者,取新鲜蒲公英捣泥敷贴,每日换三次;溃烂流脓者,先用烧酒清洁创面,再以烙铁烙治,”他举起枪管探子,“探入伤口半寸剔除腐肉,沿肌层走刀,忌触大血管——这是乾隆朝老军医传下的‘清创三法’。”

黎明时分,张生用皮尺绕过大腿肿胀处,刻度在雨光中清晰可见:“肿胀超原径两成,需在腘窝敷冷敷。”他将井水浸过的渔网绷带拧至不滴水,“每两时辰更换,《黄帝内经》言‘寒则凝’,可抑肿止痛。”旁边药锅里的蒲公英汤咕嘟作响,他舀出半碗:“脉搏快于一息六至者,以酒送服,酒行药势,能加速起效。”

三日后拆线,陈阿福从商队借来的西洋放大镜下,创面的肉芽组织呈现健康的红润,不见黑腐坏死:“感染率从五成二降至三成一,”他在《军医实验录》中用蝇头小楷记录,“烧酒灭毒、烙铁高温、草药拔毒,三者相济,较单用一法效力增倍。”

捷报传回北京,嘉庆帝翻阅附在奏报中的《战地救护手札》,朱笔圈注:“烧酒选高粱蒸馏者,含醇量愈高愈佳,此乃《天工开物》实证;烙铁需红而不白,控温之法源自《武经总要》。”他命太医院将这些疗法辑入《军中医方集要》,特别叮嘱:“草药辨认必取实物,绘图附于各条目之后,免生歧义。”

这一晚,火塘边的天平上,艾草灰与细沙按七比三的比例称量——这是陈阿福新试的收敛配方。张生在竹简上刻写“战地救护十则”,刀痕深浅间融入王老爷子的叮嘱:“辨药首重形色,消毒必用烈酒,控温贵乎得中……”雨滴敲打帐顶,伤兵们的鼾声混着艾草的苦香,无人注意到医帐角落的陶罐里,蒲公英根的白色乳汁正在陶片上凝成抑菌的膏体——那是陈阿福从《天工开物》“植物油脂提取”中得到的灵感。

当晨光穿透雨幕,医帐外的蒲公英在风中舒展叶片。王老爷子蹲下身,用银针挑取叶根的绒毛:“此草浑身是宝,花可明目,根可败毒,《本草纲目》早有记载,只是少有人懂沙场上的用法。”他不知道,自己随口的一句古语,正与陈阿福的匠人智慧、张生的算学思维交织,在这顶沾满泥污的医帐里,织就了一张严谨科学的战地救护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