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 第33章 求道海外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第33章 求道海外

作者:古月墨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09:37:04 来源:小说旗

嘉庆九年·冬·紫禁城养心殿

青玉镇纸压着的黄绫上,“着两广总督阮元兼理海外典籍回流事”的朱批刚干,嘉庆帝便将《英华典籍录》推给首席军机大臣戴衢亨。殿角铜漏滴答,与戴衢亨翻动羊皮纸的轻响交织,图上标着“满剌加藏书阁”的红点,恰在郑和航线的旧迹之上。

“陈阿福的折子说,南洋侨商藏有《天工开物》廿三代抄本,附满剌加土法制盐图。”嘉庆帝敲了敲案头《两淮盐引积弊疏》,“去年淮北盐场减产,正需此等技艺。”戴衢亨早知圣意,从袖中取出阮元的密折,末页“请允侨商子弟入国子监”的请求旁,已用墨笔圈出“可酌增员额”四字。

“传旨:设‘典籍回流局’,隶于户部,着阮元总领其事。”嘉庆帝提起御笔,在《粤海关志》修订稿上批注“侨商运籍免税”,朱砂笔尖在“免税”二字上顿了顿,又添“限汉籍回流,夷人不得援例”,“再谕国子监,准马六甲、爪哇侨商子弟每年十人入监读书,赐‘忠孝籍’,免坐监费。”

戴衢亨注意到,皇帝案头还摆着陈嘉言从马六甲寄来的《侨心归墨》图卷,画中侨商在妈祖像前捧读《九章算术》,题跋曰“算术如香火,典籍即祠堂”。这恰合嘉庆帝推行的“数据治世”理念——算筹可量税银,亦能量文脉。

“海外汉籍,乃祖宗遗泽,非奇技淫巧可比。”嘉庆帝忽然想起三年前查抄和珅时,从其藏书楼发现的《永乐大典》残页,竟有暹罗文注脚,“着各省督抚晓谕侨商:凡献典籍者,按卷数赐官衔,最高可授‘儒林郎’,其族中子弟赴考,加二十文闱墨分。”

戴衢亨心头一震,此令既解侨商归乡之念,又借科举笼络海外游子,可谓一箭双雕。他忽然想起阮元密折中提到的“英使欲以棉纺换典籍”,遂道:“西洋人对《武备志》《河防一览》尤为关注,是否……”

“允其在广州商馆拓印副本,然原件必须归藏内府。”嘉庆帝打断道,“传旨江南制造局,若得《鲁班经》海外抄本,着匠人研习榫卯改良之术——夷人能借我典籍求技,我亦能用夷技补我典籍之缺。”

当值太监捧来暹罗国进贡的玻璃器,嘉庆帝望着器身绘着的中国耕织图,忽然命人取来《农政全书》南洋抄本,见“橡胶树种植法”篇末有侨商手书:“土人谓此树汁可制雨靴,经久不坏。”他忽然轻笑:“斯当东想以典籍换通商,却不知朕要的,是让典籍成为通商之外的另一条丝路。”

是夜,六百里加急驿递将嘉庆帝的三道上谕送往广州:一立“典籍回流局”,二开侨商典籍免税例,三许海外子弟入国子监。当阮元在珠江口接到黄绫圣旨,见“着陈嘉言为‘海外典籍协理使’,赐五品顶戴”的朱批时,终于明白皇帝的深谋——以官爵换典籍,以文脉系侨心,恰如当年郑和船队播撒文明,今日则是逆向收聚散落的智慧。

半月后,马六甲华人会馆前竖起御赐“汉籍归心”碑,碑阴刻着嘉庆帝亲撰的《典籍回流诏》:“朕闻海外有遗籍,皆祖宗心血所化,虽远必归。今开三途:献书者赐官,护籍者免税,习经者入监。尔等侨胞,勿以山海为远,勿以典籍为轻,归籍之日,即归心之时。”碑成之日,陈嘉言率侨商在妈祖像前焚香,将《郑和航海图》抄本恭恭敬敬装入贴有“钦命典籍回流局”封条的樟木箱——箱中还藏着阮元送来的《两淮盐引拍卖章程》,扉页朱批“商籍与典籍同重”,在烛火下泛着温润的光。

当“狮子号”再次启航,船舱里除了十二箱典籍,还多了道黄绫圣旨的抄本。威廉·巴洛望着圣旨上“允英商在广州商馆拓印汉籍”的条款,忽然明白,嘉庆帝的命令不是拒绝,而是更高明的接纳——用官方渠道将典籍交流纳入朝贡体系,既保文脉不失,又借西人之力补己之短。这场由皇帝诏令开启的典籍归乡之旅,终将在历史的长卷中,写下“以政统文,以文固政”的独特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