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 第34章 游子归乡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第34章 游子归乡

作者:古月墨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09:37:04 来源:小说旗

嘉庆九年·夏·广州港

三艘福船组成的船队在珠江口劈波斩浪,船首的妈祖像披着猩红绸带,船尾“福兴号”的杏黄旗与英国商馆的米字旗并排飘扬。威廉·巴洛站在主船甲板上,望着舱底用铅板密封的十二箱典籍——那些在马六甲收集的《天工开物》《梦溪笔谈》等抄本,此刻正随着海浪轻晃,羊皮纸上的暹罗文批注与汉字墨痕在月光下交叠。

“巴洛先生,粤海关的巡检来了。”陈嘉言的长子陈维楫掀开舱帘,腰间挂着泉州府颁发的“侨商护籍”腰牌,牌面“忠孝两全”四字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铜钥匙碰撞,发出清越的响。巴洛注意到,这位精通中英双语的年轻侨商,袖口绣着的不是家族纹章,而是《九章算术》的勾股图。

巡检船靠近时,灯笼上“粤海关”三个朱砂大字在江面投下倒影。巴洛伸手按住腰间的皮质文书夹,里面装着斯当东爵士与两广总督阮元联名签署的“典籍免税通行证”——三个月前在马六甲,正是阮元的密信让陈嘉言放下戒心:“朝廷求贤若渴,何况祖宗典籍?”

“查验货物!”巡检官的喝令惊飞栖在桅杆上的夜鹭。陈维楫上前施礼,腰间腰牌在灯笼光里闪过:“卑职奉总督大人令,护送南洋侨商献书船队。”说罢展开黄绫封面的《献书清单》,首行便是“《天工开物》南洋廿三代抄本,附满剌加土法制盐图”。

巡检官的手指划过“土法制盐图”五字,忽然想起去年两淮盐改时,总督曾命人搜集海外制盐术。他对着月光细辨清单上的朱砂官印,确是阮元的“雷塘庵主”私印,遂拱手道:“久闻南洋侨商心系故土,这批典籍可直运广州城,总督大人已在镇海楼设宴相迎。”

三日后,十二箱典籍运抵总督署。阮元亲自开箱,当《天工开物》抄本的冶铁篇飘落时,图中“南洋砂铁炉构造图”让他想起在云南查矿时见过的土高炉。更珍贵的是《河防一览》残页,暹罗华商抄本里竟夹着湄南河治水笔记,对黄河堤坝修缮多有启发。

“速将《土法制盐图》抄录分送两淮盐运司。”阮元指着《天工开物》内页,对幕僚道,“当年宋应星若知其书在南洋传抄,必欣慰于‘技艺无国界’。”他忽然瞥见巴洛正用鹅毛笔临摹《九章算术》插图,笔尖在算筹图上停顿——这些在海外侨胞中流传的典籍,此刻正成为中英文化交流的暗线。

半月后,八箱典籍由驿递送往京城,其余四箱暂存广州“粤秀书院”,供侨商子弟与当地士子共读。陈维楫带着《活字印书法》抄本拜访书院山长,见诸生正以木活字印制《海国图志》,墨香中混着岭南佳木的气息,忽然想起父亲在马六甲的叮嘱:“典籍归乡,重在活用。”

京城养心殿内,嘉庆帝翻阅着《献书目录》,目光停在“《农政全书》爪哇抄本,附橡胶树种植法”上。自推行数据治世以来,他正为江南棉荒发愁,而橡胶树的种植笔记,恰能填补《农政全书》的缺漏。当看到“《武备志》暹罗残卷,记佛郎机炮改良术”时,他忽然命人传旨:“着江南制造局匠人研习,勿使夷技专美于前。”

这些散佚海外的典籍抄本,就这样通过侨商与英使的微妙合作,跨越重洋回到故土。它们有的藏入皇家内府,成为技术改良的参考;有的流入书院,成为士子们了解海外的窗口;更有甚者,被侨商子弟带回闽粤,在泉州、广州的作坊里,让《鲁班经》的榫卯术与西洋机械学悄然碰撞。

嘉庆十四年春,陈嘉言收到从广州寄来的信笺,内附《土法制盐图》的石印副本,落款是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南洋晒盐法已试用于淮北盐场,产盐量增两成。”老人望着信笺上的算筹图示,想起马六甲会馆的楹联“算筹量尽人间税,典籍藏得天下心”,忽然老泪纵横——那些曾被视为“奇技淫巧”的典籍,终究在故土生根,成为嘉庆朝改革的隐秘助力。

当季风再次吹过马六甲海峡,陈维楫的船队正载着新的典籍启程:这次不是向外收集,而是将广州书院印制的《天工开物》改良版送往南洋,扉页多了阮元的题跋:“技不分中外,籍不论古今,存之护之,方为文明大道。”在海浪声中,中西方的智慧正以典籍为舟,在历史的长河里相向而行,续写着文明回流的传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