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 番第39章 白莲再起

嘉庆变法:数据治国 番第39章 白莲再起

作者:古月墨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09:37:04 来源:小说旗

道光十二年五月初九,直隶总督府八百里加急文书递至乾清宫,黄封套上“六百里加急”的火漆印被夜露洇开,透出暗红血丝般的纹路。张恪肃立御前,烛火在他握持的密折上投下颤抖的阴影,算盘珠串在烛泪中折射出冷光:“启禀皇上,白莲教勾连漕帮,已在沧州盐场竖起‘黄天当立’大旗,截留漕粮二十万石。”他展开《流民归附趋势图》,红蓝算珠如两军对垒,在绢帛上标出“每十日新增流民三千”的惊心轨迹,箭头末端的朱砂点正一寸寸逼近京畿通州。

载龄猛然起身,蟒纹补子扫过案头《大清律例》,声如洪钟:“此等逆贼乃嘉庆朝川楚教匪余孽!当年肃亲王率镶黄旗铁骑血战川陕,宗室子弟折损千余,今岂容匪患复燃?”他抖开《宗室军功录》,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半片带血的甲胄,“请皇上准臣调拨神机营,务将逆贼斩草除根!”说罢重重叩首,额角在金砖上磕出闷响。

张恪却趋前半步,袖中算盘发出轻响:“沧州之乱,根源在宗室私占荫户、虚增漕粮。”他拨动《粮价波动算盘模型》,七珠连环撞出急促的脆响,“直隶粮价自去岁至今涨五成,盐丁日均工时增至十八时辰,此等苛政,民岂有不反?”说着展开《宗禄虚增对照表》,“宗室禄米占国库岁出三成,而赈济粮仅够支应十日……”

道光帝抬手按住算筹笔筒,指节因用力泛白。他望着窗外残月,想起圣祖朝《实录》中“民为邦本”的朱批,又瞥见载龄袖口露出的军功录边缘——那是先祖们用鲜血染红的荣耀。最终,朱笔在奏报上落下蜿蜒轨迹:“着僧格林沁为靖逆将军,率蒙古铁骑三万剿匪;张恪暂署户部左侍郎,限十日内呈《民变预警算盘图》。”殿外更夫敲过三更,烛光将“剿”字的最后一笔拖成细长的血痕。

沧州前线的蒙古大帐内,僧格林沁对着地图皱眉,载锡的灌铅算盘却在旁拨得山响:“我旗主在沧州有盐井七十二眼,荫户五万皆系忠良。”他指尖敲过《宗室荫户清白册》上的“奉旨豁免”印信,“白莲教裹挟我民户作乱,王爷只需遣铁骑踏平盐场,便可收复私产、彰显天威。”帐外忽有马蹄声骤响,探马滚鞍落地:“启禀王爷,贼军夜袭草料场,火光照亮半边天!”

保定府的密室内,李顺将最后一枚算珠推入槽内,《丁口算盘联票》的红页与《顺天荫户黄册》叠映出刺眼的反差:“大人,沧州实际户丁八万,载锡竟瞒报半数!”他指着联票编号,“这些被抹去的数字,都是被强占为荫户的盐丁。”张恪凝视着墙上的《漕运水系图》,突然抓起算盘摔在地图中央:“立即联络漕帮龙头,将‘虚增三成’的漕粮改道沧州——用咱们的算盘,给百姓分粮!”

乾清宫的御案前,张恪呈上的《民变临界点测算图》铺满丈二黄绢,算珠阵列如星图璀璨:“若七月漕粮不至,京畿米价必涨七成,流民将破二十万。”道光帝盯着“粮价涨三成,民变毁十城”的推演结果,忽然剧烈咳嗽,手帕上洇开暗红血迹。他强撑着朱批:“着张恪以漕粮赈济流民,载龄节制京师防务。”墨迹未干,载龄已捧着上谕退出殿外,袍角扬起的风卷乱了案头算珠。

沧州盐场的黎明,张恪的赈粮船队抵达时,白莲教“黄天军”正与神机营在堤岸对峙。船头高悬的《丁口算盘联票》被晨雾洇湿,却依然清晰:“凭票领粮,每户五斗。”岸上教众阵脚松动,有人抛下刀枪冲向粮船,却被载龄的火炮轰倒在浅滩。张恪扑向冒烟的粮车,被载龄一把推开:“圣上口谕在此!格杀勿论!”硝烟中,灌铅算盘的珠子在载龄掌心拨出“斩首五千”的虚妄数字。

三日后的乾清宫夜审,张恪跪伏在地,衣袍还沾着沧州的盐粒:“臣已收抚流民三万,现存粮可支应至新麦登场。”载龄却呈上绣着金线的捷报:“神机营大捷,斩首逆匪五千,沧州全境肃清。”道光帝看着两份奏报,左手边是算珠堆成的民生惨状,右手边是绣线织就的太平图景。良久,他提起朱笔,在张恪的《请罪折》上批道:“张恪着降为漕运主簿,赴淮安效力;载龄赏双眼花翎,署理宗人府事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