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9章 智救项伯(二)

大谋谋天下 第9章 智救项伯(二)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于是张良心中一动,急忙驱车上前。他的马车如同一道闪电般冲向捕快和大汉之间,随后稳稳地停了下来。接着,他从马车上敏捷地站了起来,目光中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指着那大汉就开始了一顿大骂。

“狗奴才!叫你一起上街来买点儿东西,你却趁机偷懒乱逛,竟在街上溜达起来!你以为家里的钱都是大风刮来的吗?你想要迟迟不归了么?”

“你这不懂事的家伙!家里还有那么多事儿等着人去做呢!莫非还得老爷我亲自去做?你看看这周围的店铺,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生意,就你一个人像个闲汉一样晃悠,你的职责呢?你的本分呢?”

“你个贱货!还不快快随我回去!上车!你要是再这么不当回事儿,看我回去怎么收拾你!”

那壮汉本来正为脱身之计愁眉不展,他的额头满是汗珠,身体也不自觉地有些颤抖。听到张良如此喝骂,他就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立即会过意来。他知道张良这是在救他,所以他连忙跳上了张良的马车,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

张良做完这一切后,自不再理会那些捕快。他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一挥马鞭,驾起车绝尘而去。马车的车轮快速转动,在扬起的尘土中渐渐远去,只留下那些捕快在原地目瞪口呆,还没有反应过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那些捕快一开始的确只是怀疑那壮汉的行迹而已。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大汉神色异常,而且行为鬼鬼祟祟的,想要躲避的样子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可是当他们看到张良的出现,而且张良正对着大汉大发雷霆,口中称呼大汉为“狗奴才”,还说大汉是随着主人上街却偷懒闲逛的时候,他们便不再起疑了。

在他们的观念里,大户人家家奴的行为举止就是这样,有时候会偷个懒,做出一些让主人不满的事情。而且看张良那派头,明显是富贵人家,这样的人家养几个有些调皮捣蛋的家奴也是正常的。所以,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这一切就能够说得通了。

他们也不敢管张良。就凭张良驾着的那辆豪车,车身的装饰华丽而精致,马匹也是膘肥体壮、毛色鲜亮。这样豪华的车马配置可不是普通人家能够拥有的,仅从这一点,他们就能够断定张良是身份显赫之人。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不同阶层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他们深知自己这些底层捕快的身份和地位,面对像张良这样看起来身份高贵的人,他们是万万不敢轻易冒犯的。

其实啊,这种底层官吏狗眼看人低的情况历来都是如此。他们在面对普通百姓的时候,往往趾高气扬,各种刁难和盘查。而对于那些看起来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他们则是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这种现象就像是一道无形的高墙,把社会分为了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

张良深知这一点。他自己作为一个曾经有着特殊身份和经历的人,对于官场的这些风气有着深刻的了解。他在外出办事的时候,总是会刻意地做出派头十足的样子。他这么做,其实是有着自己的目的的。他明白,如果自己表现得普普通通,很容易就会成为被盘查的对象。毕竟他的身世特殊,他所做的事情也可能不被官府理解,一旦被盘查,很可能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展现自己的富贵身份来避免被盘查。

张良对于那些底层官吏的这种势利之心,那可是拿捏得挺准的。他了解他们的心理,就像了解自己的手掌纹路一样清晰。他知道如何用自己的行为去让他们不起疑心,从而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也算是他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的一种生存智慧吧。

待到终于完全摆脱掉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后,张良长长地舒出一口气,仿佛身上背负着的千斤重担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一般。他才停下车来,脸上满是愧疚之色,忙不迭地拱手施礼,言辞恳切而谦卑地道起歉来。

只见张良那双明亮的眼眸之中,此刻盈满了真挚与深深的歉意。他微微弯下腰去,整个身体都呈现出一种极其恭敬的姿态,语气诚恳地说道:“这位兄台,请恕小弟方才行事鲁莽、考虑欠妥。适才身处那般危急紧迫之境,小弟也是迫不得已才使出如此稍显冒失之举以应敌,若有冒犯到兄台之处,万望您大人大量,多多包涵则个!”

那壮汉也绝非愚笨之人,他心中宛如一面清澈透明的镜子,对于张良先前的所作所为自是心知肚明、了然于胸。此时此刻,他那张原本紧绷着的脸庞瞬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眼中流露出无尽的感激之情,一边赶忙抱拳回礼,一边连声道谢道:“多谢兄台仗义出手搭救!兄台今日对我的救命之恩,简直犹如让我获得新生一般。若非兄台临危不乱、机智过人地想出应对之策,小弟恐怕早已命丧黄泉,哪里还有机会站在此处说话呀!当时我甚至都打算豁出去跟那些恶人拼命了!兄台此番大恩大德,小弟没齿难忘,日后定会找机会报答!”

张良救下那壮汉之后,仔细地打量了一下他,发现他并没有要下车离去的意图。张良心中一动,暗自猜想,这壮汉估计是一时没有去处才这样的。他想自己既然已经救下了这壮汉,何不好人做到底呢?于是他干脆邀请这壮汉去自己家中。

那壮汉一听,心中自然是巴望不得如此。他在这世上漂泊已久,难得遇到像张良这般仗义之人。他心中满是感激之情,对张良千恩万谢了一番之后,便欣然随张良去了他所在的庄子。

张良一边驾着马车朝着庄子前行,一边留意着周围的动静。为了避免被他人看见壮汉进入自己的庄子,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他故意选择了一些较为隐蔽的道路。到了庄子门口,他直接驾着马车进了自家院子。马车缓缓驶入院子之后,他迅速地从车上跳下来,利落地关好了院门。做完这一切,他才再次走到马车旁边,请那壮汉下车。随后,他满脸热情地邀请壮汉进屋款待,仿佛壮汉是自己久别重逢的好友一般。他的眼神中透着真诚,行动上也没有丝毫的做作,完全是把壮汉当作贵客来对待。

张良的细心与热情就像冬日里的暖阳,一点点地温暖着那汉子的心。从他们在镇上的相遇,到张良巧妙地化解他可能面临的危险,再到如今这般诚挚的招待,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张良的好意。张良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每一个举动,都仿佛是在告诉那汉子,他是一个可以信任、值得依靠的人。

那汉子本就是个性情憨厚之人,他虽然没有太多的心机和算计,但却有着一颗感恩的心灵。在被张良的热情款待之后,他内心的感动就像泉水一样不断地涌出来。看着张良那真诚的面容,感受着周围温暖而融洽的氛围,他觉得没有必要再对自己的身份有所隐瞒。

于是,在酒席间,酒意微醺的氛围下,他便向张良自报了家门。他的声音带着一种质朴,缓缓地说道:“兄台啊,我叫项缠,众人也称呼我为项伯。你可知道,我乃是楚国项氏家族之人啊。”说到这里,他的脸上露出了一种自豪的神情,接着又说道:“我是楚国大将军项燕的亲侄儿。”

张良听到项伯说出自己是楚国项氏之人的时候,心中就暗自觉得救对人了。项氏家族在楚国那可是名门望族,项氏一族以英勇善战着称于世,家族中的子弟大多都是有着非凡才能和高尚气节之人。而项伯作为项氏家族的一员,张良从心底里觉得自己今日的善举是有意义的。

当项伯又说道他是楚国大将军项燕的亲侄儿的时候,张良心中的敬重之情更是油然而生。项燕在楚国那可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他带领楚军多次抗击秦军,他的英勇事迹在楚国的土地上广为流传,深受楚国百姓的爱戴。他的侄儿项伯,想必也在这样的家族氛围中受到了影响,有着不一般的品质。张良看着项伯,眼神中充满了敬重,就好像面前坐着的不是一个普通的流亡之人,而是一位有着深厚家族底蕴和高尚身份的贵客。他对待项伯的态度也变得更加恭敬起来,在酒席上不断地给项伯斟酒、夹菜,就如同对待自己最尊敬的兄长一般。

张良也感受到了项伯的真诚与信任,觉得彼此之间的距离已经拉近了许多,于是他也缓缓地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项伯。

张良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他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他说起自己的家族曾经也是韩国的贵族,在韩国的朝堂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己的父亲曾经担任韩相,为韩国的兴盛出谋划策。然而,秦国的崛起如同一股汹涌的潮水,无情地吞没了韩国。韩国在秦国的铁蹄之下迅速灭亡,家族也遭受了灭顶之灾。他自己侥幸逃脱,但是心中始终怀着对秦国的仇恨。他为了复国,曾经参与了博浪沙刺杀秦王的那场惊心动魄的行动。虽然刺杀失败了,但是他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也由此开始了自己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在流亡的过程中,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再次对抗秦国,恢复韩国的昔日荣耀。

项伯一边听着张良讲述自己的身世,一边心中感慨万千。他一方面深深感激张良相救之恩,在那危险的镇上,如果没有张良的机智应对,自己恐怕已经性命不保。同时,他也觉得张良身上有股英雄之气。那种在关键时刻能够冷静应对危机的智慧,还有那种为了复国而不断努力的执着,都让项伯觉得张良不是一个平凡之人。而现在又听说他是韩相之子,在这样落魄的境遇下还能保持着这样的身份和尊严,项伯顿然对张良钦佩有加,心中不禁生起了惺惺相惜之意。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黑暗中遇到了同行者一样,让项伯觉得自己不再孤单。他的心中涌起一股热血,想要把自己心中的事情也分享给张良。于是,他把与项梁和项羽在楚地做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张良。他说起他们三人在楚地看到秦国的官府统治黑暗,百姓们在秦国的压迫下苦不堪言。他们心中的怒火被点燃,于是决定起义反抗秦国。他们暗中策划,然后对当地的官府人员发动了攻击,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后,虽然成功杀害了那些为秦国效命的官府之人,但是他们也明白自己已经被秦国官府所不容。为了保住性命,他们只能分头逃跑,从此流落在这江湖之中,过着未知而又充满危险的生活。

张良听完项伯的讲述,心中对项伯、项梁和项羽的勇气和反抗精神十分钦佩。他深知项伯现在的处境也十分危险,一旦被秦国人发现,必然会遭到追捕。于是,张良没有丝毫犹豫,立即表示让项伯就住在他家里。他热情地对项伯说:“项伯兄,你现在就不要再到外面去抛头露面了。这里虽然也不是绝对的安全之地,但是我可以保证会尽我所能保护你。”张良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他的话语就像一股暖流,让项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心。

这便是《史记》中所记载的项伯杀人,张良于下邺匿藏项伯的故事。这个故事如同一个历史的片段,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下来,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动荡时代里,英雄人物之间的相遇相知以及他们在乱世中的挣扎与反抗。

当然,在此期间,二人结下了极其深厚的情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