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21章 约法三章

大谋谋天下 第21章 约法三章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张良接着说道:

“《太公兵书》上有言:“圣人的思虑,在于使人人各得其所,从而才能建立起凝聚力来。”如今天下并未真正安定下来啊!各处的义军还正在忙于肃清残敌,他们都在为这天下而奋力拼杀,您却在这秦宫里享受着安逸与享乐,别人又会怎么看您呢?他们会认为您是一个贪图享乐、没有远大抱负和胸怀的人啊!”

“您如此肆意妄为,莫非是又想步秦王的后尘,成为天下之共敌么?您想想,那强秦曾经拥有百多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可即便如此,在天下义军的怒吼声中,依旧土崩瓦解,灰飞烟灭。您自忖自己可有几分实力去抵挡这天下义军的猛烈攻击呢?”

“此时,正可谓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啊!您岂能因为一时的贪欢,而置自己的性命和这天下于不顾呢?您享乐不打紧,可您这样做,可就误了大事了!难道您要让大家都陪着您一起掉脑袋吗?”

张良虽语气平和,宛如一泓清泉在静谧的山谷中缓缓流淌,不泛起丝毫波澜,但其话语之间却软中有硬。尤其是在劝谏之时,巧妙地以古圣人成败的道理揭示出来。他提及那些曾经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圣人们,他们在面对相似情境时,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英明抉择,又因何种疏忽导致了惨痛的失败。张良深知这些古代智慧如同一颗颗璀璨星辰,能够在刘邦那近乎沉醉了的心中敲响警钟。

而且,张良毫不避讳地使用了“无道秦”“助桀为虐”等苛刻字眼。这些词汇如同一把把犀利的剑,直直地刺向刘邦那已有些迷失的心。“无道秦”三个字,让刘邦仿佛看到了秦朝因统治者的暴虐和荒淫,而走向覆灭的历史倒影,提醒着他切不可重蹈秦朝的覆辙;“助桀为虐”则像是一声声严厉的呵斥,让刘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引发众怒,让自己陷入与暴政者同流合污的可怕境地,隐隐刺疼了刘邦近乎沉醉了的心。

特别是张良指出了天下矛头可都指着他的啊!他用一种沉稳而庄重的语气强调着,仿佛要让刘邦感受到那如芒在背的压力。“大家都随着你命悬一线啊!”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一下下敲击在刘邦的心上。他告诉刘邦,他一个自以为没啥子的错误决定,就会让大家都与他陪葬!这是一种何等深刻的警示,让刘邦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无数人的命运。这些话不可谓说得不狠,每一句都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试图将刘邦从那虚荣和贪婪的旋涡中拽出来。

刘邦是个聪明人,他那敏锐的感知力很快就捕捉到了张良话语中的深意。听张良如此一说,他的心情瞬间如同坠入冰窖,顿时腿都差点儿吓软了!一瞬间,他仿佛看到了四周愤怒的义军如潮水般向他涌来,看到了自己在这秦宫中短暂的享乐即将化为泡影,而等待他的将是无尽的黑暗和死亡。他可不想在这秦宫中仅仅享上两天福就死!想到这里,他的内心不禁涌起一阵寒意。

感觉到了自己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刘邦顿然不好意思起来。他的脸色变得有些羞红,嘴角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强笑着说:“都是那些没见识的人劝我‘据关,勿纳诸侯’的!所以嘛……我也就觉得打了这么久的仗,身心俱疲,好不容易到这咸阳宫,可以放松放松下了!我真是糊涂啊,没有考虑到这么多。还是老弟你提醒得及时,不然真要摊上大事儿了!不过,接下来该怎么做呢?此刻的刘邦就像是一个在黑暗中迷路的孩子,急切地期盼着张良为他指引方向,语气中满是懊悔与期待。

知道自己现在在高空中走钢丝了,刘邦也清醒了过来。他那原本被虚荣和**蒙蔽的双眼,重新恢复了清明。他仿佛从一场噩梦中惊醒,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是何等重大。于是,他开始虚心地、诚恳地向张良求教起来。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敬畏和信任,仿佛张良手中握着解开未来命运的钥匙,自己必须全身心地聆听他的教诲,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带领众人走向光明的未来。

张良见刘邦已经意识到了危险,便也知道再继续数落责备也无济于事,于是便收起了之前的严肃,开始认真地出谋划策起来。

他先是沉稳地说道:“首先呢,秦宫里这些珍宝可千万不能动啊!您可要知道,如今各方诸侯的军队都在各自的战场上奋勇拼杀,他们的目光可都紧紧盯着这秦宫中的宝藏呢。这些珍宝就如同诱人的肥肉,在他们眼前散发着诱人的光芒。一旦您动了这些珍宝,就等同于与天下诸侯抢食儿啊!这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和愤恨,在他们眼中,您就成了那个贪婪自私、破坏规矩的人。到时候,他们便会不择手段地对付您,您就会陷入众矢之的的境地,甚至死无葬身之地了!”

张良停顿片刻,继续郑重其事地告诫道:“还有啊,这事儿也得千万注意,就是绝对不能纵兵抢劫秦国百姓的东西。您想想看,当您的大军进入咸阳后,如果士兵们开始肆意抢劫百姓的财物,那将会是怎样一番悲惨的场景啊!百姓们辛苦劳作得来的一点儿积蓄,都将在瞬间化为乌有,他们的生活将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这必然会引发百姓的强烈反抗和怨恨,让您的军队陷入与百姓的对立之中。而且,这种残忍的行为一旦传出去,就会迅速传遍天下,让天下诸侯抓住了把柄。就算他们不从您手上明目张胆地抢过去,也会找个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找个借口来把您灭掉!到那时,您可就成了众矢之的,再想挽回局面可就难了!”

顿了顿,张良又接着分析道:“况且啊,您现在维持好秩序,使得秦地安稳,这对您来说可是有大好处的。秦国的老百姓看到您和您的军队没有抢夺他们的财物,反而为他们维持秩序,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他们必然会对您心怀感激,不会记恨于您。您也就免得背上那些掠夺百姓、残害生灵的骂名。如此一来,别人想要找您的茬也就不容易了!您也能在天下人面前树立起一个仁德之君的形象,赢得更多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啊!”

刘邦听完张良的这番话,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那我们费了这么大的劲儿攻入咸阳,什么实际的好处都没捞到,还得维持治安,帮别人守好这些东西。这也不显得有点儿亏了么?”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不甘和遗憾,毕竟他原本满心期待着能在进入咸阳后大捞一把。

对于不纵兵抢劫这一要求,刘邦还是有着这一底线的。毕竟他深知那是暴行,会给无数无辜的百姓带来灾难。他自己也是从老百姓中走出来的,深知百姓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自然也就不愿看到老百姓因为士兵的掠夺而再次遭受痛苦。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对百姓怀有敬畏和同情之心。

然而,他又实在是有些舍不得秦王的这些东西。在他看来,这些珍宝财宝并不是老百姓的,而是秦王的,他不觉得拿走这些东西有太大的不妥。他甚至觉得这就像是不义之财,人皆可取一样。可如今种种现实摆在面前,这些原本诱人的珍宝却成了烫手的山芋,让他进退两难。他心里有些后悔当初没有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如今想拿又不敢拿,所以也显得有些悻悻然。但理智告诉他,张良的话不无道理,他必须得慎重考虑接下来的行动啊!

张良嘴角微微上扬,目光中透着深邃的智慧和远大的谋略,笑着对刘邦说道:“您可要在这关键时刻把目光放得长远些啊!如今您选择不抢夺秦宫的珍宝、不纵兵抢劫秦国百姓,做出这堪称大义的举动,所带来的好处可是无法估量的。这种义举,就如同在您身上披上了一层熠熠生辉的仁德之袍,能为您博取那至高无上的名望啊!这名望一旦树立起来,就如同黑夜中的明灯,能吸引无数人向您靠拢。您也就能轻松地获得民心,得到百姓们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您想想看,如今的天下虽说大秦已亡,但局势依旧动荡不安。各方势力相互角逐,未来的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倘若未来有一天天下再次陷入混乱,纷争不断,那时候,您此前积累的这份深厚的民心就会成为您最坚实的后盾。百姓们会因为您之前的仁德之举而坚定地站在您这一边,支持您的事业。到那时,您就拥有了广泛的人脉和强大的根基,岂不是大有可为?谁又能与您抗衡呢?这是何等地明智之举啊!”

这么一说,刘邦心中那原本因舍不得珍宝而产生的那份纠结与不甘,就如同被一阵清风瞬间吹散,顿然释怀了!他仿佛在这一刻彻底看清了前行的道路,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利益所在。

于是,刘邦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张良这卓有远见的规劝。他深知张良的话句句在理,如同指路明灯,引领着他走向更广阔的未来。他开始不遗余力地去做好这些事情,展现出了一个领导者的果断与担当。

他极为庄重地下令封存秦朝宫宝、府库以及那些堆积如山的财物。那曾经让他垂涎欲滴的稀世珍宝、金银财宝,如今都被整齐地封存在宫中府库之中,仿佛被尘封的秘密,等待着未知的命运。同时,刘邦还军于霸上,他深知项羽等各路起义军的存在,明白在这复杂的局势下,需要做出暂时的退让,以缓和各方矛盾,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他将自己的军队驻扎在霸上,静静地等待着项羽等路起义军的到来,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深沉谋略和胸襟。

在此期间,刘邦还积极采纳张良的建议,展现出了他能广纳良言的风范。他召集诸县父老豪杰,与他们围坐在一起,亲切地交流着。刘邦以一种温和而又坚定的口吻,与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简洁却有力量的话语,如同明亮的星辰,在混乱的局势中为百姓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在新旧交替的动荡中感受到了法律的公正和秩序的力量。

不仅如此,刘邦还郑重其事地向四方通告:“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安诸如故。凡吾所以来,非有所侵暴,勿恐。”他的话语如同春风拂过大地,温暖而又安心。百姓们听闻此通告,心中的担忧和恐惧顿时消散了许多。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另外,刘邦深知仅仅发布政令还不足以完全安抚民心,还需要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展现自己的诚意。于是,他又派出专人会同秦地的官吏一同前往各地进行巡行。这些人如同春风使者,穿梭在秦地的城镇乡村之间。他们每到一处,都会认真地为当地百姓详细晓谕之前所颁布的政令,声音洪亮而清晰,态度温和而诚恳,让每一位百姓都能知晓其中的深意。

百姓们听到这些消息,心中的顾虑逐渐消散,他们看到了新政权对他们的尊重与关爱。原本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还心存疑虑的他们,此刻纷纷被刘邦的仁义之举所打动,博得了秦民的一致拥戴。秦民们自发地准备起了各种物品,争先恐后地用牛羊酒食去慰劳刘邦的军士。那些牵着肥壮牛羊的人们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手提着装满美酒食物的篮子,纷纷朝着刘邦的军营涌来,仿佛要以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刘邦政权的认可和感激。

刘邦见状,心中既感动又欣慰,但他深知此时军中虽然粮食暂时充足,可不能让百姓们因为此事过于破费。于是,他果断地命令军士们不要接受百姓们的好意。并且派人传出话语去:“军中粮食充足,你们的心意我们领了,但真的不要劳民破费了。”军士们得令后,便恭敬地婉拒了百姓们的馈赠,态度和蔼而坚定。

秦地百姓听罢此言,越发觉得刘邦是一位贤明之主,心中的喜悦愈发强烈。他们原本就对这个新的政权充满了期待,而刘邦的这一举措更是让他们觉得刘邦心系百姓,与那些只懂得抢夺和压迫的旧政权有着天壤之别。此刻的他们,惟恐刘邦不为秦地之王,纷纷在私下里议论着,希望刘邦能够长久地留下来,为他们带来持续的安宁与幸福。

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决策,而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布局。他深知民心的重要性,只有真正赢得了百姓的支持,才能在根基上稳固自己的政权。通过一系列安民措施,他成功地争得了民心。这为他日后经营关中,将这片土地打理得井井有条,使其成为自己坚实的后盾,进而以此为根据地与项羽争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在秦地的这片土地上,刘邦的名字开始如雷贯耳,他的仁政和关怀如同温暖的春雨,滋润着每一位百姓的心田,也为他未来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