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32章 困虎之术

大谋谋天下 第32章 困虎之术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项羽为了逼迫刘邦出城应战,使了一个激将之法。只见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心中已然有了盘算——先与刘邦来一场单挑对决,借此一举定夺这天下的归属!

项羽胯着乌骓马,昂首挺胸,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走向阵前。他把大戈一横,指着荥阳城头上的刘邦就喊话道:"刘邦,你我交兵,不过是为了一争天下而已。你若算是英雄好汉,不如我们来单挑一场,谁胜了谁就是天下之主!也免得双方将士浴血、天下生灵涂炭!如此岂不甚好?"

他那高大威猛的身躯宛如一座不可撼动的山岳,浑身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霸气。手中紧握的那一柄长戈更是寒光闪闪,仿佛能够斩断世间万物,令人望而生畏。此时的项羽自信心爆棚,他坚信凭借自己举世无双的神力和精湛武艺,定然能够在这场单挑中轻松取胜。

面对项羽如此嚣张的挑衅,刘邦却并未被其气势所吓倒。相反,他冷静沉着地站在高高的城头之上,目光如炬地凝视着下方的项羽。刘邦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他清楚地知道项羽的实力究竟有多恐怖,与这样一个勇猛无敌的对手单挑,简直就是自不量力、自寻死路。所以,刘邦打定主意要坚守城池,绝不轻易出城冒险。

不过,刘邦可不会就这样坐以待毙。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开始用犀利的言辞对项羽展开回击:“项羽啊项羽,亏你还自称西楚霸王,竟然想出这种幼稚可笑的办法来逼我出战。难道你以为仅凭一场单挑就能决定天下的归属吗?真是痴人说梦!你是狠的越过鸿沟,跳上城头来打我呀!”刘邦的话语如同利剑一般直直刺向项羽的心窝,让项羽气得暴跳如雷,但又无可奈何。

只见那项羽满脸怒容,双目圆睁,额头上青筋暴起,被刘邦的挑衅气得简直要炸开一般。他双手握拳,猛地一挥,大声吼道:“来人啊!给本王搬来一口大锅!”

士兵们不敢怠慢,迅速行动起来,不一会儿,一口巨大的铁锅就被搬到了阵前。项羽亲自指挥众人在锅下架起木柴,并点燃了熊熊燃烧的烈火。火势越来越旺,很快就将那口大铁锅烧得通红发烫,热油在锅中翻滚沸腾,发出“滋滋”的声响,令人毛骨悚然。

紧接着,项羽又命令手下将被俘虏的刘邦之父押解到阵前。这位老人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但眼中却透露出一丝坚定和不屈。项羽用手一指刘邦所在的方向,对着刘邦高声喊道:“刘邦小儿,你若再不出来与本王一战,休怪本王无情,今日就要将你的老父亲烹成肉羹!”

而此时的刘邦,自从自封为汉王之后,早已摒弃了昔日那个粗俗不堪的名字——刘季(即刘三)。他觉得此名实在有**份,配不上自己如今尊贵的地位。经过深思熟虑,他给自己取了个响亮的新名字——刘邦。这两个字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意味着他将来必定会成为坐拥邦国、威震天下的王者。正因如此,此刻项羽也顺应形势,改口称呼他为刘邦。

面对项羽的威胁,刘邦虽然心中焦急万分,但他深知此时绝对不能慌乱。为了稳住项羽,他竟然耍起了无赖,嬉皮笑脸地说道:“项羽啊,我们哥俩曾经可是结拜为弟兄的,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你若真的行此不孝之事,烹了老父,岂不是要让你内心负疚终身?不如这样,你烹了之后,不妨分我一杯羹喝,让我也尝尝这美味的羹汤!”

其实,刘邦这心理战打得可谓是炉火纯青。

当项羽恼羞成怒,竟要烹煮他那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父亲时,刘邦却显得镇定自若,不慌不忙地抬出两人曾经结拜弟兄这回事儿,一本正经地说道:“我父即你父。”此言一出,旨在让项羽有所顾忌,不敢轻易造次。接着,他又指责项羽行事不孝,这可精准地抓住了项羽贵族出身、一心爱惜名声的软肋。刘邦心知肚明,项羽必定不愿背负这千古骂名,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耍赖道:“你若真烹了老父,不妨分我一杯羹!”以此堂而皇之地向项羽表明,自己压根儿不怕项羽这招,项羽的威胁对他毫无作用!

如此这般,刘邦凭借这一系列的举措,成功迫使项羽取消了这疯狂的举动。

毫无疑问,要想让这一策略发挥作用,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就是:项羽并非像他表面上所呈现出来的那样无耻耍赖之人。而这一点,恰恰彰显出了刘邦超乎常人的精明和睿智所在!因为他巧妙地将自身形象塑造成了一个彻头彻尾、毫无底线的无赖之徒,如此一来,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项羽自然而然地被衬托成为应当具备高尚品德的人物形象。按照常理推断,拥有如此高贵品质的项羽自然不应该跟刘邦这种无赖之辈计较,更不会去做那些有辱自己声誉和名望的事情。

众所周知,项羽一直以来都对自己身为楚国贵族的身份深感自豪,并竭尽全力地去维护那份看似道貌岸然实则虚伪至极的所谓名声以及伪装起来的面具。所以说,在这场与刘邦展开的惊心动魄的心理较量当中,项羽可以说是完全落入了刘邦的陷阱之中,被对方牢牢地掌控住了弱点,丝毫没有还手之力。看到这样戏剧性的变化,人们不禁纷纷慨叹:这人世间的种种关系啊,真可谓是一物降一物,冥冥之中似乎总有一种力量在左右着一切!

项羽此刻犹如被困在荆棘丛中的猛虎,陷入了一种极为棘手的两难境地。

他望着前方坚固的汉军防线,心中满是无奈与苦涩。进攻,无疑是明智之举,然而现实却是楚军一次次如汹涌浪潮般地扑向荥阳城下,却始终无法突破那坚固的防线,更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胜利。士卒们的鲜血在战场上不断流淌,而那胜利的天平却始终未能向楚军倾斜。

撤军?这对于项羽来说,简直是无法接受的选择。他自幼便以英雄自许,视荣耀和声名为生命。在楚军将士和天下人眼中,他是战无不胜的西楚霸王,他的威名曾让无数人闻风丧胆。如今,若在刘备面前轻易撤军,必将会有损他那高高在上的脸面,这违背了他的行事风格,也会让他在世人面前威望受损。

于是,项羽独自静坐在营帐之中,冥思苦想,试图寻找一个既能突破困境又不损自身威名的良策。终于,在无数次辗转反侧、苦心冥思之后,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绝妙的计策——截断汉军的粮食补给和军援通道。他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能切断刘邦的粮草供应,让他陷入断粮的绝境,刘邦自然无法支撑,最终必定会被困死在荥阳。

其实,张良又何尝未曾想到这一妙计!这位智谋超群的谋士,一直如同一只在暗处盘旋的猎鹰,默默地注视着局势的发展。他深知项羽的性格和行军布阵的特点,也预见了项羽可能会采取的行动。

为了阻止项羽的这一阴谋得逞,张良一直在暗中精心谋划。他深知彭越的特殊背景和作战能力,彭越原本就是山贼出身,本身的游击经验相当丰富,堪称打运动战的鼻祖之一!在这楚汉争霸的时代,他凭借着自己的果敢和智慧在乱世中生存并发展壮大。彭越熟悉敌后的地形和楚军的防守漏洞,具备在敌后肆意穿梭、打劫粮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于是,张良不断地派人快马加鞭地送信给彭越。每一封信都承载着张良的谋略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在这信中,张良详细地交代了任务。他言辞恳切而坚定地告诉彭越,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敌后作战的优势。在项羽的后方,那里是楚军的补给线,防线虽然看似坚固,但毕竟战线分布广泛,防守并非十分严密。楚军的补给车、粮草辎重穿梭其间,必然会有松懈之处。彭越作为在这片土地上如鱼得水的“山贼”,要善于利用这些可乘之机。

当项羽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前推进时,彭越则如同幽灵一般,穿梭在那些荒山野岭、丛林密林之中。他带领着自己的部队,潜伏在楚军的补给线沿线,耐心等待着最佳时机。一旦发现楚军的粮草辎重,彭越便会毫不犹豫地发动袭击。他们如同猎豹般迅猛,瞬间包围目标,然后迅速地洗劫一番,将粮草辎重劫掠一空,又消失得无影无踪。毕竟,这片广袤的土地,为彭越提供了无数的藏身之处,让他能够巧妙地避开楚军的围剿,不断地对楚军的后勤进行打击。

彭越,此人身世颇为特殊,原本就是山贼出身。在那天下大乱、烽火连天的乱世之中,他也趁机举兵反秦。只是,他生性桀骜不驯,即便在乱世中崭露头角,却始终未曾投靠任何诸侯。如此一来,在项羽眼中,彭越就一直只是个山贼罢了,毫无正统可言。哪怕他立下了不少战功,却始终得不到应有的分封,只能在楚汉争霸的大舞台上游离于主流之外。

对于打劫楚军的粮草辎重,这可是彭越最为擅长的事情,也是他最高兴干的活儿。在那广袤的战场上,他如同一只灵活的鬼魅,指挥着自己的部队,趁着楚军防守的疏漏,出其不意地发动袭击,将那些承载着楚军补给的粮车辎重洗劫一空。

所以,彭越一直在项羽的后方如入无人之境般飘忽不定地搞破坏。他的部队在一次次劫掠中收获颇丰,吃肉又喝汤,不仅物资日益充裕,而且士气大振,队伍也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强大起来。

这自然使得项羽对他恨之入骨,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项羽多次下令调集大批兵力去追剿彭越,然而,彭越实在是太过机灵,每次项羽的军队赶到时,彭越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项羽的军队压根儿连一根汗毛都摸不到。

同样,汉军这边也陷入了一个严峻的困境,粮草渐渐匮乏,大有难以支撑下去的危机。战场上,士兵们时常因得不到充足的补给而士气低落,刘邦心急如焚。

于是,刘邦开始逐一向群臣询问。他先是看向韩信,韩信思索片刻后,缓缓开口,提出了几条可能的思路,但经过一番深入探讨,却发现都存在着各种难以逾越的障碍,难以切实施行。接着,张良也表述了自己的看法,他的话语中也满是对局势的担忧,可提出的方法却也只能是暂缓一时之需,并非长久之计。其他群臣也纷纷各抒己见,讨论了许久,但所提出的策略大多只是不痛不痒,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汉军的粮草危机。

刘邦听后,眉头紧锁,无奈地叹了口气,只能责成丞相萧何好好督办粮草之事。他明白,如今的局面下,萧何的稳健和智慧或许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后一丝希望。同时,他还希望萧何能顺带从后方多派点儿人押送粮草。如此一来,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的粮草压力,还可巧妙地解决补充分员这一棘手的难题。毕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兵力的补充对于汉军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萧何领命而出,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马不停蹄地回到关中去既征粮又征兵。关中,这片广袤的富饶之地,本是汉军坚实的后方。萧何深知,要将粮草和兵员征集齐备并非易事,必须有足够的号召力和激励措施。

为了发动群众积极入伍,萧何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却满含决心的决定。他把他们萧家一百三十几口男丁都召集起来,声泪俱下地诉说着当前的局势和汉军面临的困境。他告诉族人们,此时的汉军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每一个人都肩负着家国重任。在他慷慨激昂的动员下,族人们深受感动和鼓舞,齐声喊出“精忠报国,共赴国难”,毫不犹豫地纷纷加入军中。一时间,萧家的男儿们豪情满怀,带着坚定的信念,准备为了国家和百姓,奔赴那残酷的战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