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18章 张良复国

大谋谋天下 第18章 张良复国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六月,那是一个风云变幻、局势动荡不安的时节。项梁,这位在反秦义军中颇具影响力的将领,对陈胜旧将秦嘉拥立景驹为假楚王并且自任太师这一行为,心中早已积满了不满。

在项梁的观念里,楚国的正宗勋臣世家那非他们项氏莫属。想当年,楚国历经风雨,项氏一族在楚国的历史长河中,为楚国的兴衰荣辱奉献诸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这样一个传统与荣耀交织的家族认知下,项梁认为有关立楚王这样关乎楚国命运的大事,理应由他们项氏来主导操办。在他看来,秦嘉不过是陈胜旧部,无论是从家族传承的历史地位,还是从自身的军事实力和影响力来看,都完全没有资格在这样重大的事务上作主。秦嘉擅自拥立景驹为王并且自封高位的行为,在项梁眼里简直就是对楚国传统秩序的公然挑衅。

公元前208年六月,就像一阵沉重的阴霾笼罩在各路义军的心头,陈胜遇害的消息犹如一道冰冷的闪电,迅速传遍了各地。随着这一消息的传播,景驹在秦嘉等人的支持下正式称楚王。秦嘉这个颇具野心的人物,紧接着便效仿古人,来了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他要求项梁作为自己的部属,前往觐见景驹。秦嘉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将项梁纳入自己的掌控范围,进而在义军中树立起独一无二的权威地位。

然而,此时的项梁已经是兵强马壮,在反秦的浪潮中犹如一头威风凛凛的雄狮,势力极为庞大。他拥有众多英勇善战的将士,麾下的人马如云,这样的实力让项梁根本不会把秦嘉的那点小伎俩放在眼里。

项梁可不是一个会容忍别人颐指气使的人,尤其还是在涉及到楚国未来走向这样重大的事情上。于是,项梁做出了一个果敢而又决绝的决定。他一不做二不休,亲自率领着自己的大军,他的侄子项羽也跟随在一旁,如同两把锋利的宝剑,在战场上披荆斩棘。他们以势不可挡的气势直接朝着秦嘉的势力所在地进发。在激烈的交战之后,秦嘉的军队难以抵挡项梁叔侄的强大攻势,很快就被彻底击败。秦嘉本人也在这场战斗中被杀身亡,而那个被秦嘉拥立为王的景驹同样未能逃脱厄运,也命丧于项梁之手。

项梁在扫除秦嘉与景驹这两大障碍之后,在其内心深处,一种名为野心的种子开始蠢蠢欲动。他开始萌生出想要自立为王的想法,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他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实力和影响力。但是,他的这个想法刚刚冒头,就被他的谋士范增给阻止了。

范增是一位智谋超群的谋士,他深知天下局势的复杂性和微妙性。他看到项梁眼中那隐隐闪烁的野心光芒,赶忙劝说道:“将军啊,现在可不是自立为王的时候啊。您看看,秦朝虽然已经陷入内外交困的困境,但还没有彻底灭亡,这天下也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您现在就自封为王,那无疑是在向天下各方面势力发出挑衅的信号。”

范增一边说着,一边用严肃的眼神看着项梁,仿佛要把这些话深深地刻进项梁的心里。“您想想看,在目前的局势下,各方势力都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在明争暗斗,整个天下就像一个巨大的棋盘,各方势力就是棋盘上的棋子。您要是自封为王,就会像一颗突兀的棋子,成为其他各方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而且最重要的是,一旦您自称为王,必然就会成为秦军主要的攻打对象。那时候,秦军肯定会集中所有的力量来对付您,这对于您自身的发展与壮大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啊。您看陈胜就是一个摆在眼前的活生生的例子,他当初也是风光无限,自立为王之后,各方势力纷纷倒戈相向,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范增顿了顿,喝了口水,接着说道:“将军,我们目前还是要走秦嘉走过的路子,那就是拥立一个楚王。只有这样,我们之前杀秦嘉与景驹的事,在外界看来就只是楚国的内部之争。对于天下各种势力来说,他们就不会过多地插手干预了。毕竟每个势力都有各自的盘算,只要不是直接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项梁听了范增的这一番话,脑海中开始飞速地思考起来。他的眉头紧紧地皱在一起,就像两座小山丘叠在一起,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色。原本他以为,除掉景驹之后,自己成为楚王那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现在经范增这么一分析,他才发现事情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景驹是楚王正统后裔,在楚国的传统观念里,这确实是最为合适的王位继承人。可是现在,景驹已经被自己亲手杀了。这样一来,要再重新立一个楚王,就像在大海捞针一样,确实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这就像是一道看似无法逾越的难题,横亘在项梁面前。

但是,项梁毕竟不是轻易会被困难打倒的人。他和范增等人商议之后,决定再试一试。于是,他们赶忙派遣了一些可靠的人手,这些人就像一群忠诚的信使,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的寻访之路。他们的任务是回楚国境内去寻访楚王熊氏的后人。

这一寻访过程,可谓困难重重。他们不辞辛劳,四处打听消息,走过了许多偏僻的乡村,询问了无数的百姓。有时候,线索突然中断,他们只能重新开始寻找;有时候,他们遭遇了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的阻拦,但都没有放弃。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历经了一番费力八经的寻访之后,他们终于有了重大的发现。

那是在一个宁静的小山坡上,阳光洒在草地上,一群羊正在悠闲地吃草。在羊群中间,有一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少年,这个少年就是楚怀王之孙熊心。当时的熊心才仅仅十七岁,还只是一个半大孩子,在项梁眼中,这样的年龄意味着他更容易被引导和控制。对于项梁来说,这简直就是天赐良机,是一个再完美不过的人选了。

于是,项梁等人怀着一种既兴奋又谨慎的心情,赶忙将熊心迎回了营地。他们按照传统的仪式,郑重地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

之后,为了团结各方势力,共同对抗秦朝的统治,他们还召集了各路义军的首领来到薛城(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共商大事。毕竟陈胜打的旗号也是"大楚兴,陈胜王",陈胜既死,楚军还在!

所以,刘邦也就恰好在这时际第一个插进去了!

当然,项梁的算盘虽好,其它各地的反秦势力,只是书面上回了个话,并没有真正率众来集结。所以,这也埋下了项梁的死因。

张良,这位心怀故国、一心想要复兴韩国的忠义之士,自从楚怀王之孙熊心被拥立为楚王之后,心中便一直在思索着韩国的复兴之事。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唯有借助各方的力量,才有可能让韩国重新屹立于诸侯之林。

当他看到项梁在拥立楚王这件事情上的影响力之后,便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张良忙不迭地乘机对项梁提议道:“君既已立楚王为后人,这实在是一件盛举。而在韩王诸公子当中,横阳君成可谓是最为贤能之人。他品德高尚,才能出众,若是能够立他为王,不仅可以慰藉韩国的遗民之心,还可以借此多树立我们的党羽。到时候,我们各方势力相互扶持,无论是对于楚国的壮大,还是对于实现我们各自心中的抱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好处。”

项梁听闻张良此言,心中也是微微一动。其实他与韩成之间本就有着旧日的情谊,在过去的交往中,彼此也还算有一定的信任基础。而且,项梁也正有此意,他想通过拥立韩成为王这件事,来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大度与公正,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来巧妙地掩饰自己拥立熊心为楚王时内心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轨之心。毕竟在这复杂的局势下,各方势力都在相互揣摩、彼此制衡。项梁思考片刻之后,觉得此事对自己并无坏处,反而好处多多,于是他一口就应承了下来。

于是,项梁毫不犹豫地命人四处寻找韩王成。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了韩王成。在一个看似庄重的仪式上,项梁正式立韩成成为了韩王。为了表示对这一任命的重视,项梁还任命张良为司徒。在当时的政治体系当中,司徒这个职位相当于丞相,掌握着相当大的权力。

这看似是一步高明的棋局,不过,项梁却有着自己的算盘。他虽然给了韩王成一个王的头衔,并且让张良担任了重要的职位,但是并没有给韩王成一兵一卒,甚至连任何一块可以立足的地盘都没有提供。他只是要求韩王成与张良自己回到韩地去发展与打拼。

项梁心想,这样既可以让自己在不花费资源和精力的情况下,在韩国旧地培植一股亲己的力量,又可以让韩王成和张良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不至于日后强大起来难以掌控。这在他看来,叫"驱狼喂虎之计!"

张良眼见自己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复韩”目的终于要得以实现了,心中不禁涌起一阵狂喜。然而,当最初的兴奋劲儿过去之后,他很快就意识到了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现在的他虽然有了韩王的称号,但是却没有一兵一卒。

在这乱世之中,没有军队的支持,一切都是空谈。军队就如同一个人的四肢,没有四肢,即使有着聪明的头脑和伟大的抱负,也难以有所作为。于是,张良为了能够实现复兴韩国的理想,开始苦苦思索对策。

想来想去,他觉得刘邦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对象。毕竟在之前的交往中,刘邦表现出了对张良的尊重,而且刘邦的军队也具有一定的规模。于是,张良便决定去找刘邦商量。

张良来到刘邦的营地,见到刘邦之后,赶忙将自己的处境和想法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邦。

刘邦听后,心中权衡利弊,他深知张良对自己有着重要的价值。张良足智多谋,如果能够得到他的全力支持,在未来的征战中必然会有更多的胜算。而且,通过帮助张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赢得韩地人民的支持,这对于他自己的势力扩张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于是,刘邦挺“大气”地决定借给张良一千人。

在交接这千人队伍的时候,刘邦还千叮咛万嘱咐地对张良说道:“子房啊,此去一定要保重自己。你是我非常钦佩的人,我希望你能够平安无事。这一千人虽然不多,但也算是我的一点心意。希望你能够利用这股力量,在韩地有所作为。如果在途中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想办法克服。如果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尽管派人来告诉我。”

张良看着刘邦诚挚的眼神,心中满是感激,他谢过刘邦之后,便带着这一千人踏上了返回韩地的征程,心中满是对复兴韩国的憧憬与期待。

张良接过这一千人队伍,心中充满了感激和决心。他深知,这千人虽然不多,但却是他实现“复韩”梦想的重要基础。于是,他带着这一千人,踏上了返回韩地的征程。

回到韩地之后,张良立刻投入到复兴韩国的事业中。他竭尽全力扶持韩王成,挥师收复韩地(指战国时韩国地盘)。他们时而攻取数城,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时而又被秦兵夺回,遭受暂时的挫折。尽管如此,张良和韩王成并没有放弃,他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希望能够开创一个大局面。

然而,现实的困难却让他们倍感煎熬。韩地首先为秦所灭,韩国贵族早已被秦军洗劫一空(韩信嘛也只剩下一柄祖上留下来的剑而已),韩国老百姓也被秦朝治理成了顺民。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本就没有啥子人策应张良他们。韩地的人民对于秦朝的统治已经习以为常,对于张良他们的复兴行动,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和支持。

因此,张良仅靠那千把人,的确挺难打开局面的!他们面临着兵力不足、缺乏民众支持、秦军强大等诸多困难。

然而,张良并没有放弃,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实现“复韩”的梦想。于是,他带领着韩王成和那一千人队伍,在韩地继续坚持斗争着,希望能够早日看到韩国复兴的那一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