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19章 佐计入关

大谋谋天下 第19章 佐计入关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之中,曾经振臂一呼、点燃反秦烽火的陈胜,尽管已经战死沙场,但他的牺牲并未让反秦的浪潮就此平息。此时,项梁犹如一颗新星崛起于乱世之中,他所率领的楚军多达十多万人马,在广袤的大地上形成了一股颇为势大的军事力量。这些士兵们个个怀着对秦朝暴政的愤恨,士气高昂,装备虽说不是十分精良,但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在战场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与此同时,那些曾经在秦朝统一过程中被灭掉的六国的后裔们,仿佛看到了复国的希望曙光。他们纷纷在各地竖起反秦的大旗,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盏明灯。这些后裔们号召起旧日的臣民、志同道合之士以及对秦朝不满的民众,组建了各自的起义军。他们的队伍规模大小不一,但每一支都怀着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恢复往昔的荣耀。

秦二世此时却陷入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他试图调动赵陀在南越的五十万大军,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站在他这一边。赵陀本是奉了秦始皇之命前往南越开拓疆土,守护那片遥远的土地的。秦始皇深知南越之地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他下了死命令,即便秦朝面临灭亡,也不让赵陀回援中原。这个命令就像一道枷锁,紧紧地束缚住了赵陀和他的五十万大军。他们只能远远地站在南越的土地上,眼睁睁地看着中原大地陷入战火纷飞之中,而无法为秦二世解燃眉之急。

又因为秦二世矫诏杀害了公子扶苏,这一行为在秦军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镇守北面防御匈奴的蒙田听闻此事后,心中充满了怨恨和不平。那是一种对上位者昏庸无道的愤懑,对这个违背祖宗遗命、破坏秦国稳定根基之人的鄙夷。于是,他那三十万人马并没有选择及时回援国内,而是继续留在北面,仿佛在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秦二世眼见天下局势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四处都是起义军,而朝中无兵可用,犹如热锅上的蚂蚁,焦急万分。无奈之下,他只得任命章邯为大将。章邯本就是军中名将,在秦朝的军队中也颇有威望。他来到蒙田的军营,接管了蒙田的军权。随后,章邯率领着他那二十万主力部队,迅速回援中原。为了扩充兵力,章邯可谓是绞尽脑汁,在城中释放了在押的囚徒,让他们充实到军队之中。就这样,章邯竟然得到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四十万大军。章邯又挑选了死囚黥布(也就是英布)为先锋。黥布此人不愧是死囚出身,作战之时极其勇猛,宛如一只凶猛的野兽冲入羊群。他率领着秦军的先锋部队,向着各路义军呼啸而去,那气势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迅猛而又无情。

项梁,这位自恃知兵且拥有十万大军的将领,在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不免有些轻敌。在一个看似平常的夜晚,黑暗笼罩着大地,寂静得让人有些窒息。而就在这个时刻,章邯的秦军如同鬼魅一般悄悄地潜入了楚军的营地。楚军由于轻敌,并没有做好足够的防备。当秦军突然发动攻击时,楚军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尽管项梁奋力抵抗,但最终还是不幸战死。他的死亡,就像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起义军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项梁轻敌战死之后,章邯不禁有些飘飘然。在他看来,这些起义军不过是由一帮乌合之众组成的散兵游勇罢了,之前的胜利不过是因为运气或者指挥不力。楚军在失去项梁这个核心将领之后,在他眼中也不过如此,似乎已经没有了什么威胁。因此,章邯并没有选择乘胜追击,进一步扩大战果。相反,他改变了战略,开始集中手头的人马,把矛头指向了赵国的起义军。他的军队如同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将赵国的起义军围困在了巨鹿这个地方。巨鹿城成了一座孤城,城中赵国起义军的处境岌岌可危。

而楚怀王熊心,虽然年纪轻轻,但却颇有心计。他就像一个隐藏在幕后的棋手,在这乱世之中开始巧妙地摆弄着棋子,谋划着自己的一步好棋。他下达了一项重大决策,命刘邦和项羽分兵伐秦。同时,他还约定了一个条件,那就是谁先入关攻进咸阳,谁就可以被立为秦王。这个约定对于刘邦和项羽来说,既是荣誉的象征,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然而,楚怀王为了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并且为了限制项羽的势力和野心的膨胀,他做出了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安排。他以宋义为主帅,项羽则被降为副将。这个安排让许多人都感到十分意外,项羽那高傲的性格又怎会甘心屈居人下呢?

而刘邦则接受了向西南挺进的任务,他的目标是直捣秦军的后方。这样,刘邦的军队从后方对秦军进行攻击,而项羽的军队向北对河南巨鹿的秦军主力章邯部出击,解救被围困在巨鹿的赵国起义军,从而实现从正面战场进行策应的战略布局。这一布局看似环环相扣,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却充满了未知和变数。

刘邦取道颍川、南阳,打算从武关进入关中。武关,乃秦朝的重要关隘之一,地势险要,犹如一道天堑横亘在关中大地的南端。刘邦深知,若要顺利进入关中,这一路必定充满艰辛险阻,但他心中那股想要成就大业的雄心壮志,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驱使着他毅然踏上这条征程。

公元前 207 年(秦二世三年)七月,刘邦率领着自己的军队一路征战,终于攻占了颍川。颍川乃富庶之地,刘邦的军队在此稍作休整。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韩王成和张良赶来与刘邦会合了。韩王成,心怀复国之志,他的出现为刘邦的军队增添了一份力量;而张良,以其足智多谋和深思熟虑的计策,在诸侯中早已声名远扬。他的到来,对于刘邦来说,无疑是如获至宝。

刘邦请韩王成留守阳翟(韩故都,今河南禹州市),阳翟作为韩国的旧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让韩王成留守此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他稳定后方。

而刘邦则让张良随军南下,张良的智谋和眼光是刘邦所倚重的。对于这位挺能出好主意的兄弟,刘邦很是看重!他深知自己的能力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毕竟,他可不是项梁那种行军打仗科班出身的人。项梁出身名门,有着深厚的军事背景和丰富的战斗经验,行事果敢而勇猛。相较之下,刘邦在军事方面的经验相对较少,对打仗还是持谨小慎微的态度的。他明白,在这风云变幻的乱世之中,每一步都必须谨慎,绝不能狂妄自大到自认为天下无敌,不需要有人帮忙出谋划策的地步。

何况,就算项梁这样英勇善战的人物,都要拜范增为军师嘛!范增以其犀利的眼光和精准的判断,为项梁出谋划策,助力项梁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这点刘邦是看在眼里的。他当然也渴望有个军师和参谋团队,为自己的决策提供智力和战略支持,帮助他在这复杂的局势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然而,刘邦又不想像项梁把范增那样客客气气地把张良供起来,他有自己的考量和盘算。

以他的性格和手段,是不喜欢过于张扬和直接。如果明面上拜张良为军师,虽然能够彰显对张良的重视,但也可能会引起手下将领和其他势力的一些猜疑和不满。毕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乱世中,权力和地位的博弈时刻都在上演。

所以,刘邦选择了明面上并没有拜张良为军师,而是将张良留在了自己身边,如同一个智囊,随时与他交流和商议军政大事。在暗中,却给予张良极高的信任和足够的权力,让他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谋和才能,为自己出谋划策。如此一来,既能利用张良的智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和麻烦,可谓是一举两得。

九月,秋风渐起,寒意渐浓,刘邦率领着他的军队一路前行,终于抵达了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市)。南阳郡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中原大地之上,这里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然而,此时的南阳郡却在秦朝的统治下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南阳郡守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在得知刘邦的军队即将到来之时,毫不犹豫地退入了宛城(河南南阳)之中,准备凭借着宛城那坚固的城墙和高耸的城楼固守。

刘邦灭秦的心如同燃烧的烈火,炽热而急切。他渴望早日踏入关中,将秦朝的暴政彻底推翻,建立属于自己的辉煌霸业。当他看到宛城的城墙高大厚实,城防森严,而且城中的秦军士气尚存,一时难以攻取时,心中不免有些焦躁。在他看来,如果在这里过多地耗费时间,无疑会延误进军关中的时机。于是,他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一路疾驰而去,直捣秦朝的老巢咸阳。

然而,张良却认为刘邦的这个计划不妥。他深知军事行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潜在危险,目光深邃而坚定地劝道:“您虽然急于进关,但这一路之上秦兵还很多,并且他们扼据着各处险要的地势。这些秦兵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若是贸然行动,很可能陷入危险的境地。现在如果放着宛城不拿下,一旦宛城的秦兵从后面追杀过来,那后果不堪设想。到时候,强秦的军队在前方阻挡,后面又有追兵如影随形,我们就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危险之中。

而且,宛城富甲一方,多有粮草储备。在如今这样的战争环境下,粮草的供应至关重要。拿下宛城,军队的补给才能有坚实的保障,我们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去应对接下来的战斗和挑战。倒不如突然回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围住宛城,来个围点打援。宛城守将见被围困,心态必然会受到影响,再加上久久不见援兵的到来,必然会心慌意乱。到时,我们再根据具体的情况见机行事,趁乱取之,必然能够顺利拿下宛城,为我们的进军之路扫除一个重大障碍!”

刘邦在权衡利弊之后,当然采纳了张良的这个建议。他深知张良深谋远虑,有着非凡的军事智慧。

于是,他立即下令更换旗帜,隐藏自己的行踪,以免引起宛城守将的察觉。在夜幕的掩护下,刘邦率领着军队乘夜间抄小路悄悄返回。月光静静地洒在大地上,只有偶尔传来的脚步声和兵器碰撞声打破了夜晚的寂静。

拂晓时分,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时,刘邦的军队已经如同神兵天降一般,把宛城重重围住。他们的营帐遍布在宛城的周围,军旗迎风飘扬,将士们个个士气高昂,严阵以待。此时的宛城,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巨网笼罩着,气氛变得异常紧张起来。城中的南阳郡守得知城被围,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开始组织士兵和百姓进行顽强的抵抗,一场激烈的攻城激战即将拉开帷幕。

接着,在面对宛城这个棘手的难题时,刘邦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代雄主的善于纳谏的品质,他又采纳了陈恢的意见。陈恢深入分析了当前局势,深知强攻宛城必然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且会延误进军的时间。在这个关键时刻,智囊人物——郦食其挺身而出。

刘邦深知郦食其虽为一介布衣,但其口才出众,有经天纬地之才,便果断地派他偷偷入城去劝降。郦食其欣然领命,他深知这一去责任重大,却毫无惧色。

当郦食其踏入宛城的那一刻,他仿佛成为了一位掌控局势的智者。他深知劝降并非易事,需要运用高超的攻心之术,方能打动南阳太守。他先是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城中的局势,然后精心准备了一场与太守的会面。

在与南阳太守的对谈中,郦食其口若悬河,舌灿莲花。他先是动之以情,深情地讲述天下大势,分析秦朝的暴政已经使得民不聊生,人心向背,大势已去,如今各方起义军纷纷崛起,秦王朝的覆灭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百姓们渴望和平与安宁,渴望有一个明智的君主能给他们带来希望和福祉,而追随一个行将灭亡的暴君,只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接着,他又晓之以理,阐述刘邦的大度和仁慈。刘邦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他愿意赦免全城吏民,让他们免受战争之苦,继续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只要他们顺应历史潮流,放下对秦朝的幻想,就能迎来一个崭新的未来。

南阳太守起初还犹豫不决,毕竟忠于秦朝是他的职责所在。但在郦食其那充满感染力的言辞面前,他的内心逐渐被触动。他看到了刘邦的诚意和崛起的希望,也预见到了继续抗争下去的悲惨结局。

最终,在郦食其强大的攻心战术下,南阳太守被打动了,他决定投降刘邦。就这样,刘邦兵不血刃地轻取了宛城。没有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宛城就顺利地纳入了刘邦的统治之下,城中百姓欢呼雀跃,对刘邦的仁慈和智慧无不赞叹不已。

还别说,这高阳酒徒郦食其果然非同一般。他那三寸不烂之舌,确实有着令人惊叹的魔力。无论是在面对豪杰志士还是城池守将,他都能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巧妙地说服他们,达到自己的目的。

解除了西进的后顾之忧后,刘邦的兵威大振。南阳郡的其他城池得消息后,见太守已降,纷纷起而效之,望风而降。仿佛一场燎原的烈火,迅速席卷了整个南阳郡,刘邦的势力如日中天,前方的道路似乎也变得更加平坦。

刘邦望着归降的城池和欢庆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这是他善于用人、重视人才的结果,也更加坚定了他推翻秦朝、成就大业的决心。在众将士的簇拥下,他继续西进,向着关中进发,迎接他的将是更多的挑战与机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