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103章 一代悍将刘黑闼(二)

大谋谋天下 第103章 一代悍将刘黑闼(二)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而更为不幸的是,在这场激烈得近乎惨烈的战斗中,后来闻名遐迩、威震四方的将领薛万彻和薛万均,不幸被刘黑闼的军队生擒活捉。这兄弟二人,曾是唐军的得力干将,在以往的战场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从未有过败绩。他们凭借着高强的武艺和出色的军事谋略,为唐军立下了赫赫战功,是唐军的中流砥柱。可如今,在这实力强大、勇猛无畏的对手面前,他们也不得不败下阵来,成为了阶下囚。

与此同时,罗艺站在战场上,望着眼前这一片混乱和惨败的景象,心中明白形势已经无法挽回。他深知自己若再继续坚守下去,只会落得个全军覆没、片甲不留的悲惨结局。于是,他当机立断,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做出了决定,放弃了抵抗,率领着残部匆匆退回了幽州。他那离去的背影,孤独而又落寞,充满了无奈与不甘,仿佛在诉说着这场失败给他带来的沉重打击。

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流转,转眼间便到了十二月。天气愈发寒冷,凛冽的寒风呼啸着席卷而来,仿佛要将世间的一切都冻结。大地仿佛也被这肃杀的气氛所笼罩,一片死寂。刘黑闼趁着胜利的余威,率领着数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进逼宗城。那密密麻麻的军队,如同一股黑色的洪流,向着宗城滚滚而来,所到之处,尘土飞扬,气势惊人。

彼时,李世积负责镇守宗城。当他得知刘黑闼大军即将来袭的消息后,心中不禁涌起了一阵强烈的忧虑。此时的宗城,城内仅有守军五千人,在兵力上与刘黑闼的数万大军相比,差距悬殊,简直是天壤之别。李世积深知刘黑闼这位对手的厉害,他早已久闻刘黑闼骁勇善战的大名,其武艺之高强,据说比起秦琼来也不遑多让。秦琼在唐军中乃是举足轻重的名将,武艺超群,历经无数战斗,立下了赫赫战功,其英勇事迹在军中广为流传。而刘黑闼能够与这样一位传奇人物相提并论,由此可见其武功之高深莫测,军事才能之卓越非凡。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之后,李世积决定暂时放弃宗城,退往洺州。他心里明白,在这种敌众我寡、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保全实力,以待来日再图东山再起,方为上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保存有生力量,才有机会扭转战局。

然而,刘黑闼怎会轻易放过李世积。当他得知李世积弃城逃往洺州的消息后,顿时暴跳如雷,怒发冲冠,他发誓要亲手杀掉李世积,为窦建德报仇雪恨。在刘黑闼心中,窦建德是他的主公,是他的恩人,他对窦建德忠心耿耿,如今窦建德已死,他将这份仇恨全部都算在了李世积等人的头上。

于是,刘黑闼亲自挑选并派出了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对李世积展开了一场疾风骤雨般的追击。这支骑兵部队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勇士,他们骑着矫健的战马,手持锋利的长刀,马蹄飞扬,尘土滚滚,以风驰电掣之势紧追不舍。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坚定和凶狠,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追上李世积,将他斩杀。

李世积所率领的皆是步兵,在速度上根本无法与刘黑闼的重骑兵相提并论。很快,刘黑闼的大队骑兵便如乌云压顶般追上了李世积的队伍。面对突然出现的追兵,李世积的士兵们顿时陷入了慌乱之中,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原本整齐的队伍也变得混乱不堪。但他们深知,此时唯有拼死一战,才有一线生机,于是他们纷纷握紧手中的兵器,准备迎接这场生死之战。

双方随即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步兵与骑兵的力量对比悬殊巨大,骑兵凭借着速度和冲击力,如同一把把利刃,狠狠地插入了唐军步兵的阵营。唐军士兵们虽然奋力抵抗,他们用手中的长枪和盾牌组成防线,试图抵挡刘黑闼骑兵的猛烈冲击,但终究难以抵挡那排山倒海般的攻势。在激烈的厮杀中,唐军士兵们的鲜血如泉涌般流淌在地上,染红了周围的土地,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尽管李世积指挥若定,他不停地呼喊着,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试图带领士兵们突出重围,但无奈双方实力相差太过悬殊,战场上的形势对唐军极为不利,最终还是难以挽回败局。

这场大战过后,李世积的步军损失惨重,足足有五千人战死沙场,鲜血染红了大地,场面惨不忍睹。而李世积则在亲兵的拼死保护下,单枪匹马地突围而出。“仅以身免”,这四个字成为了这场惨败的真实写照,也让李世积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此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迅速传回唐廷,整个唐廷都为之震惊!朝堂之上,大臣们议论纷纷,脸上都充满了忧虑和不安。唐高祖李渊也为此忧心忡忡,他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局势的严峻性,刘黑闼的势力如日中天,若不迅速采取措施应对这场危机,后果将不堪设想,很可能会让刘黑闼的势力进一步蔓延壮大,威胁到唐朝的统治根基。

在那个局势紧迫得如同绷紧弓弦、风云变幻仿若翻云覆雨手的关键时刻,大唐王朝宛如一艘行驶在狂风巨浪中的巨轮,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惊涛骇浪般的挑战。刘黑闼的势力恰似汹涌澎湃的浪潮,以惊人的速度肆意蔓延,所到之处,局势变得愈发错综复杂,仿佛一团乱麻,难以理清。此前大唐军队在与刘黑闼势力的交锋中,由于战略判断的些许偏差、兵力调配的不够及时以及对战场局势预估的不足等种种复杂原因,一度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困境,使得刘黑闼在这场较量中占尽了上风。

唐营之内,压抑的气氛仿若铅云般沉重,沉甸甸地笼罩着每一个人。士兵们私下里交头接耳,神色慌张,将领们眉头紧锁,忧心忡忡。若不能及时做出精准的调整,成功扭转这岌岌可危的局势,大唐王朝那宏伟壮丽的统一大业恐怕将遭受难以估量的重创,甚至有可能功亏一篑,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渊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神色凝重,满脸愁容。他深知局势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危急关头,必须派遣一位极具卓越军事才能且能在气势上震慑敌军的将领,前往那战局胶着、战火纷飞之地,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他在心中反复权衡朝中诸多将领的优缺点,思量着每一个可能的人选,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最终下定决心,决定派遣李世民挂帅出征。李世民在过往的诸多战役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天赋和果敢的决策能力,他的威名早已在军中传颂,敌人闻风丧胆。

李世民得知自己被委以重任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拖延。他迅速传令召集麾下的各级将领,有条不紊地整军备战。他亲自巡视军营,鼓舞士兵们的士气,检查武器装备的储备情况,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万无一失。他的眼神坚定而炽热,仿佛燃烧着一团火焰,那是对胜利的渴望和对使命的担当。

李世绩同样深知当前局势的严峻和复杂,他心中十分清楚此次战役对于大唐王朝的重要性,也深刻明白自己在其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毅然决然地决定再次随军出征,与李世民并肩作战,为拯救危局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他与李世民在过往的征战中,早已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和默契,他相信在李世民的带领下,他们一定能够战胜眼前的强敌。

当大军抵达前线之后,李世绩便心急如焚地与李世民一同走进那宽敞却略显昏暗的军帐。帐内烛火摇曳不定,昏黄的光线在地图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李世绩微微俯身,目光在地图上缓缓移动,如同一位洞察世事的智者,开始向李世民详细分析当前那错综复杂的形势:

“从整体实力层面来深入剖析,我们大唐拥有着其他势力无法企及、望尘莫及的绝对优势。大唐领土广袤无垠,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多样,丰饶富足,人口众多,熙熙攘攘,兵源充足,源源不断。经过多年来持之以恒的人才培养与军事建设,无论是军队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胜于刘黑闼之流的乌合之众。而且,我们大唐名将辈出,将星云集,李靖、李积、秦琼、程咬金等一众名将,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他们麾下的将士们也久经沙场的磨砺,作战经验丰富,士气高昂,斗志昂扬。全军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为保卫大唐江山和百姓,无不奋勇向前,视死如归,这也构成了我们强大的战斗力和坚不可摧的凝聚力。

再从地理形势来细致分析,罗艺驻守在幽州,幽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罗艺就犹如一颗坚韧不拔的钉子,死死地钉住刘黑闼的后方。这样巧妙的布局使得刘黑闼处于四面受敌的外线位置,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一定的牵制,进退两难,局势对他来说颇为不利。然而,幽州与我们所处的战场相隔甚远,路途遥远且艰难险阻重重,山川河流纵横交错,道路崎岖难行,信息传递与军队调度都需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就导致了刘黑闼虽然受到一定的牵制,但他依然拥有充足的内线机动空间,能够灵活地在狭小范围内调整部署,寻找战机,犹如一只狡猾的狐狸,在困境中寻找着突围的机会。

基于这样复杂的状况,刘黑闼很有可能会敏锐地把握我们与他、罗艺与他在地域和兵力调度的时间差,看准这个稍纵即逝、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时机,在我军和罗艺尚未完全集结并形成合围之势之前,凭借他出色的军事嗅觉和敏锐的洞察力,迅速抓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可乘之机,逐一选择相对薄弱的环节加以击破。毕竟,他若能与这些分散的敌军逐一较量,以他的军事才能和部队的战斗力,胜算自然大增,就如同一个拳击手,会选择逐个击破对手的防线。

那么,面对这种复杂多变的局面,我们应该采取与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策略。关键在于,我们要巧妙地‘钉住’刘黑闼的主力部队,紧紧限制其机动性。让他如同被困在坚固牢笼中的猛兽,虽然仍具备强大的实力和凶猛的气势,但始终无法随心所欲地施展拳脚,无法实现他逐一击破我们的险恶计划。只要我们成功破坏敌人这个各个击破的计划,我军凭借实力上的绝对优势,便能将全部的力量迅速而有效地集中到那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场上。如此一来,在局部形成压倒性的兵力优势,我们便能稳操胜券,让刘黑闼的企图彻底落空,为恢复大唐的江山社稷赢得宝贵时间,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指引我们走向胜利的彼岸。”

李世民静静地听着李世绩的分析,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心中十分清楚,李世绩这样鞭辟入里、切中要害的分析实乃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他也深知李世绩是怕自己时常勇猛有余而慎重不足,有时会在冲动之下与刘黑闼硬拼硬杠。一旦失利,不仅会造成大量无辜将士的伤亡,鲜血染红大地,更会让士气遭受沉重一击,如同被泼了一盆冷水,士气低落,一蹶不振,于后续的战事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整个战局的逆转。想到这里,他深以为然,无比稳重地点了点头,目光坚定地看着李世绩,示意自己对这一分析完全认同,心中暗自赞叹李世绩的智慧和谋略。

果然,此后双方的作战意图也正是如此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即将拉开帷幕。

第一回合的交锋,充满了紧张与刺激,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硝烟的味道。

在相州的刘黑闼,眼见得李世民大军已经气势汹汹地抵达,心中不禁打起鼓来,忐忑不安。他深知李世民此人的厉害,李世民在战场上的威名如雷贯耳,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让无数敌人闻风丧胆。刘黑闼深知若不能迅速解决掉李世民,日后必将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如芒在背。于是,刘黑闼决定先发制人,首先向李世民发起攻击,争取在这场战役一开始就占据主动,掌握战争的先机。他亲自率兵气势汹汹地进攻获嘉,一路上杀声震天,尘土飞扬,士兵们的脸上充满了凶狠和决绝,意图一举拿下获嘉,以此作为进攻李世民大军的前哨阵地,为后续的进攻奠定基础。

面对刘黑闼的猛烈攻击,李世民却显得异常沉稳冷静,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他按照李世绩给出的策略,坚定地坚守不出。在获嘉城中,李世民的军队枕戈待旦,严阵以待。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身着厚重的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器,虽然眼见敌军一步步逼近,心中也十分紧张,心脏怦怦直跳,但他们看到主帅如此镇定自若,不由得心神安定,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更加增强了守城的信心。一时间,城墙上箭如雨下,密密麻麻的箭矢带着呼啸的风声射向敌军,滚木礌石从城墙上倾泻而下,如雨点般砸向刘黑闼的军队,有力地抗击着刘黑闼的攻势,挫其锐气,让敌军的进攻步伐一次次受阻。

刘黑闼几次发起挑战,试图引诱李世民出城决战。他时而派小股部队骚扰,在城门外虚张声势,制造混乱;时而亲自在阵前叫阵,破口大骂,试图激怒李世民。他的声音在战场上回荡,充满了挑衅和狂妄,但都被李世民轻松化解。李世民深知此时的关键在于稳扎稳打,保存实力,等待敌人露出破绽。因此,无论刘黑闼如何挑衅,李世民都纹丝不动,如同磐石般坚定,不为所动。

刘黑闼想首先击破李世民的计划就这样无情地告吹了,他的几次进攻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己方的士兵疲惫不堪,士气开始有所下降。士兵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沮丧,他们开始对这场战争的胜利产生了怀疑,心中的斗志也渐渐被消磨。

与此同时,李世民的牵制战术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坚守使得刘黑闼在南方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进退两难,如同陷入泥沼的困兽。无论是继续进攻还是暂时撤退,都对他的军事计划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毫无益处可言。继续进攻,面对李世民坚如磐石的防守,他难以突破;暂时撤退,又会让自己的士气受到更大的打击,还可能会被李世民趁机追击。

面对如此困境,刘黑闼果断决定北撤,避免与李世民的大军长期纠缠,减少自身伤亡,以保存实力。他深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只有保存实力,才能在未来寻找机会。最终,他率领大军灰溜溜地返回洺州。

刘黑闼放弃相州,无疑是明智之举。正所谓“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在战争中,取胜的关键往往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能否击溃敌军的有生力量,保存并壮大自己。而要击溃唐军的有生力量,必须保持战争的主动权。刘黑闼明白,此时与李世民硬拼只会让自己损失惨重,只有暂时撤退,寻找新的战机,才能扭转局势。

李世民深刻理解这一战略要义,他深知外线作战的关键在于“牢牢牵制住敌军主力”,绝不能让敌军自由行动!于是,李世民率领大军一路紧追不舍,凭借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如同猛虎下山般收复了相州。他的军队纪律严明,行动迅速,在战场上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敌军纷纷溃败。

随后,李世民不顾一路疾驰而来的疲惫,马不停蹄地迅速追击到洺水南面的肥乡,试图紧紧“咬住”刘黑闼。他的黑甲军在追击方面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队列整齐有序,犹如钢铁长城,行军速度极快,犹如疾风闪电。每个人都是骁骑,皆能以一当十,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无往不胜。在他们面前能够轻松转身的敌军将领,实在是屈指可数,而刘黑闼便是其中一个。刘黑闼凭借着他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战斗经验,总能在危急关头巧妙地摆脱追击,让李世民一时难以将他彻底击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