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121章 闪击突厥

大谋谋天下 第121章 闪击突厥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为什么说颉利可汗的这种决策无疑是在加速突厥的覆灭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时间的选择。此时已经接近冬季,北方广袤无垠的草原逐渐被严寒笼罩,而漠北更是苦寒之地,凛冽的寒风如刀子一般割在脸上,风雪更是呼啸而来,遮天蔽日。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若此时向漠北转移,大批的妇孺和牲畜必然难以承受严寒的侵袭。食物在这种环境下也极度匮乏,运输和获取都极为困难。那些老弱妇孺,身体本就孱弱,面对如此寒冷的天气,很容易被冻伤甚至冻死;而牲畜在缺乏足够草料的条件下,也会一批批地倒下,甚至死亡。因此,只有等待来年雪化,大地回暖,才有大规模迁移的可能。然而,即便到了来年,迁移之路也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和挑战,突厥面临的困境已经愈发严峻。

而且,颉利可汗这次也犯了一个严重的经验主义错误。他凭借以往的经验,以为唐军此刻是在虚张声势,真实出兵时间是在春暖花开的时候。以往中原王朝出兵草原大漠,往往选择在春夏之交。这个时节,草原上的气候相对较为宜人,既不像冬季那般寒冷,又不会像夏季那般酷热,方便大军行动。士兵们不会因为恶劣的天气而影响战斗力,而且对于粮食运输也极为有利。在颉利可汗看来,冬天的草原大漠是不适合作战的,哪有在寒冬腊月出塞作战的?他认为唐朝皇帝定不会拿士兵的性命和国家的资源开玩笑,在这冰天雪地的时候出兵,无异于自寻死路。因此,他完全没有意识到唐军可能会打破常规,选择在冬季发动突袭。

然而,颉利可汗忽略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非凡胆识和军事才能。李世民深知,突厥内部矛盾重重,正是趁虚而入的绝佳时机。他决定打破常规,利用突厥的这种思维定式,出其不意地发动冬季攻势。唐军在李世民的指挥下,经过充分的准备,携带足够的粮草和御寒物资,迅速穿越冰天雪地的草原,直捣突厥的心脏地带。这一举动完全出乎颉利可汗的预料,使得突厥军队措手不及,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颉利可汗的错误判断和决策,最终导致了突厥的覆灭。他没有意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气候和季节,更取决于统帅的智慧和勇气。李世民的果断和创新,使得唐军在冬季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大唐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颉利可汗则因为自己的经验主义和固步自封,加速了突厥的灭亡。

然而,李靖和李世绩这两位堪称战神级的人物,他们的军事智慧和胆略远超常人。他们深知,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能否抓住关键的时机,而这一次,他们决定将唐军出兵的时间定在天寒地冻的正月。这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决定,但正是这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才有可能打破突厥的防线,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他们通过细致入微的情报网络,早已探得颉利可汗并没有北迁,而是仍然停留在漠南地区。这一情报让李靖和李世绩意识到,这正是破其主力的大好时机。在军事领域,时机往往决定了胜负的走向,而他们深信,只有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才能一举重创突厥,彻底消除北方的威胁。

贞观四年正月,李靖亲率三千精锐骑兵悄无声息地从马邑先行出发。这三千精锐骑兵,皆是挑选出来的身经百战的勇士,他们骑术精湛,箭术高超,每个人都如同战场上的幽灵,行军速度极快,且行动极为隐秘。他们穿着厚重的皮甲,脸上蒙着面纱,只露出一双锐利的眼睛,仿佛夜幕中的猎豹,悄无声息地朝着目标前进。他们的目标是颉利可汗的牙帐,一场突袭战即将展开。这正是骑兵的经典打法,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军事理念一脉相承,系出同源。唐太宗一直以来都强调战争中的突然性和灵活性,而突袭战正是这种理念的最佳体现。李靖的这次行动,正是对唐太宗军事思想的完美诠释。

与此同时,李世绩率领大军主力由云中出发,准备斜插到白道。白道位于今天的呼和浩特西北,是突厥军队后撤的重要通道,也是通往漠北的关键要道。李世绩深知切断这一通道对于此次战役的重要性。如果能够成功切断白道,突厥军队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无法顺利北撤,从而为唐军的后续行动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李世绩率领的大军一路疾驰,浩浩荡荡,军旗飘扬,士兵们士气高昂。他们虽然人数众多,但行军速度丝毫不慢,每个人都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他们不仅要堵住突厥军后撤的要道,还要与李靖的骑兵部队形成夹击之势,将突厥主力彻底包围。一路上,李世绩不断激励士兵们,强调此次战役的重要性,士兵们也深受鼓舞,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在战场上大显身手。

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李靖和李世绩的配合堪称完美。他们一个负责突袭,直捣敌人心脏;一个负责切断退路,形成包围之势。两支部队如同两把利刃,直插突厥的要害。而颉利可汗却仍然沉浸在过去的胜利和经验之中,完全没有意识到唐军已经悄然逼近,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即将拉开帷幕。

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进抵突厥龙庭所在地定襄城旁的恶阳岭,这里距离定襄城并不远。他选择在这里发起攻击,目的就是要打乱突厥的防御部署,让他们陷入混乱之中。恶阳岭地势险要,是突厥防御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一旦这里被突破,定襄城将直接暴露在唐军的攻击范围之内。李靖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决定在这里发动突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突厥一个沉重的打击。

骑兵们如风暴般席卷而来,喊杀声震天,他们手中的弯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马蹄声如雷,瞬间让突厥部落陷入一片恐慌之中。这些突厥部落的百姓和士兵们完全没有预料到唐军会在如此寒冷的季节发动攻击,他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李靖的骑兵们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刃,迅速切入突厥的防线,将他们的防御体系撕开了一道巨大的口子。

颉利可汗始料未及,他原本以为唐朝在寒冬腊月不会出兵,即便出兵也不会有太大的动作。当他得知李靖敢率三千孤军深入定襄,心中大惊。他暗自思忖:“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在他看来,李靖必定是后面有主力随行,才敢如此大胆地孤军深入。这种错误的判断让他陷入了慌乱之中,而慌乱之中,颉利可汗出了昏招。他带领突厥主力后撤至碛口,准备以定襄城为点,观察李靖大军的虚实。他在心中盘算着:如果是唐军主力到来,自己带领人马后撤还来得及保存实力;如果是偏师,前有坚城定襄需要坚守,后有自己带领的主力部队作为后盾,正好前后夹击李靖。然而,他的想法很美好,现实却无比残酷。

李靖敢偏师深入,早就考虑好了攻克定襄的办法。他深知,用骑兵攻坚,实在是下下之策,智者不为。作为兵法大家,李靖决定用计。反间计,这是他精心策划的策略。他的手下在唐军的安排下,四处散播消息,对颉利的心腹康苏密进行离间。康苏密本就心怀鬼胎,看到突厥局势日益危急,他开始动摇。最终,在唐军的离间下,康苏密挟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降唐。这一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突厥军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此时困守定襄的突厥部众已人心惶惶,群龙无首,都无心守城。李靖旋即大破突厥守军,轻松攻克定襄。他的军事才能和智慧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不仅成功地打乱了突厥的防御部署,还巧妙地利用反间计,瓦解了突厥的内部团结。这一系列的行动,为唐军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大唐的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颉利得知康苏密降唐,定襄丢失,心急如焚。他意识到形势已经急转直下,自己所处的局势极为不利。他深知,如果再不迅速做出反应,突厥的主力可能会被唐军全歼。因此,他不再停留,果断决定继续率部向阴山撤退,试图寻找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重新整顿兵力。

然而,颉利的撤退之路并不顺利。当他率部抵达浑河边时,遭遇了柴绍部的猛烈攻击。柴绍率领的军队训练有素,他们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突厥军队展开了疯狂的进攻。一时间,箭如雨下,喊杀声震耳欲聋,战场上弥漫着浓烈的硝烟和血腥味。唐军士兵们士气高昂,他们凭借着精良的装备和出色的战术,对突厥军队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颉利不敢停留,只能率领残军继续北撤,试图摆脱唐军的追击。

然而,颉利的噩梦并未结束。当他率部撤退到白道时,又遭到了李世绩率领的唐军主力的截击。白道是突厥军队后撤的重要通道,李世绩深知其战略意义,因此提前在此设伏,等待突厥军队的到来。一方是士气正旺、经过一系列战斗洗礼的唐军,他们早已摩拳擦掌,准备彻底消灭突厥;另一方则是惊弓之鸟般的突厥军队,他们在接连的打击下,士气低落,军心涣散。在这场力量悬殊的血战之后,突厥军队大败,死伤惨重,无数士兵倒在了血泊之中,而颉利只能带着少数残兵败将继续北逃。

颉利见北撤通道被堵截,无奈之下,只好收集余众数万退屯铁山。此时的颉利已经深刻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眼前的唐军已经成为他无法逾越的障碍,他已不是唐军的对手。面对如此困境,颉利开始考虑如何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于是,他决定用起了缓兵之计。他派亲信执失思力为使者,快马加鞭赶往长安向唐太宗谢罪请降,表示愿举国内附。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暂时稳住唐军的攻势,为自己争取时间和空间。

然而,颉利的真实意图却并非真心归降。他内心深处仍然怀揣着东山再起的希望,妄图利用唐太宗的大度和对和平的渴望,来换取自己的生机。他计划等待春暖花开、冰雪消融之时,再突破唐军防线,转移到漠北戈壁,伺机卷土重来。他深知,只要能够暂时稳住局势,突厥就还有重新崛起的可能。因此,他不惜一切代价,试图与唐太宗达成某种妥协,为自己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但颉利的这一如意算盘,却低估了唐太宗的智慧和决心。唐太宗李世民并非易与之辈,他早已看穿了颉利的虚情假意。面对颉利的请降,唐太宗表面上接受了,但内心却早已做好了应对之策。他一方面派遣使者与颉利进行谈判,稳住颉利的心;另一方面,却暗中加强了对突厥的军事部署,准备随时发动致命一击。颉利的缓兵之计,最终未能得逞,而他所期待的东山再起,也成为了泡影。

唐太宗李世民,乃是千古一帝,其深邃的目光和敏锐的洞察力,让他对于颉利的想法洞若观火。他深知颉利的请降不过是缓兵之计,其内心的真实意图是等待时机北逃,伺机再起。然而,唐太宗也明白,此时的局势极为微妙。如果断然不允许投降,便是逼突厥残部与唐军拼个鱼死网破。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突厥残部必然会做困兽之斗,这样一来,双方必定死伤甚众,这对于大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但若是轻易允许他们投降,等天气转好,颉利必定会北逃,到时候就是放虎归山,日后必定后患无穷。

唐太宗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将计就计。他派鸿胪卿唐俭前去谈判,安抚颉利。唐俭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外交官,他带着唐太宗的诏书和丰厚的礼物,前往铁山与颉利会面。这看似是一个善意的使者,实际上却是一个精心布置的诱饵,一个死间!

唐太宗的真实想法是拖延颉利,为大军全歼突厥余部创造条件。他深知,颉利此时虽然表面上表示愿意投降,但实际上仍在观望局势,等待时机。因此,唐太宗希望通过唐俭的谈判,稳住颉利的心,让他误以为唐朝真的接受了他们的投降,从而放松警惕。与此同时,唐太宗已经暗中下令,让李靖、李世绩等将领迅速集结大军,准备发动最后的攻击。

唐太宗相信,凭借李靖、李世绩等将领的军事才能和唐军的强大实力,在这段时间内,必定能将突厥的残余势力彻底消灭,永绝后患。他深知,只有彻底消灭突厥的主力,才能确保大唐的边疆安宁,为大唐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他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这场战争进行到底。

唐俭到达铁山后,与颉利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他以诚恳的态度和优厚的条件,安抚颉利的情绪,让他相信唐朝的诚意。颉利虽然心怀鬼胎,但在唐俭的巧妙言辞下,也不得不暂时稳住阵脚,等待进一步的消息。而此时,唐军的主力已经在李靖和李世绩的指挥下,悄然向铁山进发。他们如同黑夜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地接近突厥的营地,准备发动最后的攻击。

唐太宗的这一决策,展现了他作为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和深谋远虑。他不仅能够看穿敌人的阴谋,更能够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心理,将计就计,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场战役不仅消灭了突厥的主力,也彻底消除了大唐北方的威胁,为大唐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