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122章 一战灭突厥

大谋谋天下 第122章 一战灭突厥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在大唐盛世的辉煌篇章中,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深邃的战略眼光,成为了千古传颂的明君典范。然而,即使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帝王,也面临着诸多复杂而棘手的难题,其中就包括这回如何处理诈抚突厥颉利可汗的事。

放虎归山,绝非唐太宗李世民的行事作风。在他的理念里,除恶务尽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才是战略天才李世民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突厥颉利可汗虽在战场上败给了大唐,但其实力并未完全耗尽。若此时心慈手软,放他一马,让其有机会重整旗鼓,休养生息,日后必将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李世民深知,突厥一直是大唐北方边境的巨大威胁,一旦让其死灰复燃,不仅会破坏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还会给大唐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因此,从战略的高度来看,绝不能让突厥再次崛起。

然而,此事又极为敏感,关键是不能明说!毕竟此次所派遣去和谈的唐俭,也是两朝老臣,一直为朝廷效力,忠心耿耿。唐俭此次前往突厥,本是带着和平的使命,若此时突然改变策略,趁机突袭突厥,不仅会让唐俭陷入险境,也会让朝廷的信誉受损。而且,此事若是挑明了是他的意思要这么做,这对于他自己的声誉也着实颇有影响。李世民一直以仁义之君的形象示人,若此时背弃和谈的承诺,天下人会如何看待他?一旦处理不当,会被天下人视为出尔反尔、背信弃义之辈,这将严重损害大唐的威望和形象。

周围回纥、土谷浑等国又会怎么看自己?他们会不会因此而对大唐心生忌惮,甚至联合起来对抗?大唐虽然强盛,但周边的这些国家也并非弱小,一旦他们联合起来,对大唐的边境安全将构成巨大威胁。李世民深知,维护周边的和平稳定关系对于大唐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若因一时的决策失误而引发周边国家的敌意,后果不堪设想。

朝中的老臣们又会如何看待自己?会不会认为朕行事残忍,不顾念旧情?朝中众臣大多是跟随李世民多年的老臣,他们对李世民的为人和行事风格有着深刻的理解。但此次事件的复杂性超出了常规,若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引起朝中大臣们的误解和不满。他们会认为李世民违背了仁义之道,甚至会对李世民的决策产生质疑。这不仅会影响朝中的团结,还可能引发朝政的动荡。

这一切,都如同一把利刃,悬在李世民的头顶。李世民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乎大唐的兴衰荣辱,绝不能轻易做出决策。

此事断不能明说,唯有意会!李世民必须在维护大唐利益和声誉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既要确保突厥不再成为威胁,又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纷争。他需要通过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手腕,巧妙地化解这一难题,让所有人都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同时又不损害大唐的威望和形象。这不仅是对李世民个人智慧的考验,更是对大唐王朝能否继续稳定发展的关键考验。

身处前线的李靖和李世绩,皆是军中的佼佼者,他们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军事经验,在战争中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对于颉利可汗的意图,他们早已心知肚明。

尽管颉利可汗在战场上遭受了挫败,但他的人马仍然众多。如果让他成功穿越广袤的沙漠,抵达九姓铁勒的领地,得到他们的庇护,那么唐军要想追击并消灭他,将会面临巨大的困难。那漫长的道路、险阻的地势,都将成为唐军前进的阻碍。

然而,李靖和李世绩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实际因素而决定不让颉利可汗逃脱。更重要的是,他们似乎能够洞悉唐太宗内心的真实想法——绝不能放虎归山。

这种默契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他们对唐太宗的了解以及对国家利益的深刻认识之上。他们深知,一旦让颉利可汗逃脱,他必将东山再起,给唐朝带来更大的威胁。

因此,他们二人早已摩拳擦掌,心中拟定的计划就是要一举消灭突厥,绝不给颉利可汗任何喘息的机会。在他们看来,君主虽然不便亲自出面,但他们愿意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替君主完成这一至关重要的任务。

“君主不方便做的事,就让我们来完成吧!”带着这份坚定的决心,他们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征程,决心将颉利可汗彻底消灭,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李积与李靖会师之后,两位大唐名将并肩而立,目光如炬,一同凝视着前方的战场地图。他们细细商议作战计划,气氛庄重而紧张。李积的目光深邃而坚定,仿佛能洞察战场的风云变幻。他缓缓说道:“颉利虽然战败,但麾下人马众多,实力不容小觑。若是让他顺利走过沙漠,得到九姓铁勒的庇护,那漫长的路途,险象环生的地势,咱们想要追上去,可谓是难如登天。如今皇上下诏派唐俭到那里去,突厥必定会放松戒备,认为大唐并无追击之意。咱们随后迅速出击,趁其不备发动袭击,如此一来,便可以不战而平定贼寇了。”

李靖听后,眼中精光一闪,握着手腕大声说道:“您的这番话,与韩信灭田横的策略如出一辙啊!”他赞叹不已,在他看来,李积的计策甚是精妙,既能达到歼灭突厥的目的,又能让唐俭等人看似置身事外,避免了直接的冲突与矛盾。就这样,两人决定准备奇袭铁山,一举歼灭突厥的残余势力。

然而,副将张公瑾却对这计划心存担忧。他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地说道:“两位将军,此计虽然精妙,但唐俭等人身在突厥营中,若我军发动袭击,他们岂不是会身陷险地?唐俭是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的老臣,若他有个三长两短,该如何向朝廷交代?”张公瑾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毕竟唐俭的安全至关重要,一旦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李积与李靖却有着充分的借口。李积沉声说道:“张将军,此战关系到大唐的安危,突厥是我朝的心腹大患,若不趁此机会将其彻底剿灭,日后必成大患。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能剿灭突厥这个心腹大患,唐俭等人的安危根本不用去过多考虑。我们相信唐俭的智慧和能力,他定会妥善应对。”李靖也补充道:“唐俭是朝廷的栋梁之才,他深知此行的风险,也定会有所准备。我们不能因小失大,错失良机。”

就这样,他们成功说服了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将领。军令随即统一,全军上下一心,准备发动这场至关重要的奇袭。两位名将的坚定决心与高超谋略,为大唐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切准备就绪后,李靖亲自挑选精骑一万,这精锐之师皆是身经百战、勇猛无畏之辈。他们个个都是从无数战役中脱颖而出的勇士,身上带着伤痕,眼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们带上二十天的干粮,以悍将苏定方为前锋,连夜急行军。寒风凛冽,如刀割般刺在脸上,但没有人抱怨,没有人退缩。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完成使命,为大唐扫除威胁。

夜色如墨,大地一片寂静,只有马蹄声在夜空中回响。他们不顾疲惫,一路疾驰,于短短一夜之间,便来到了颉利可汗驻地铁山附近。此时,漫天风雪肆虐,狂风夹杂着雪花,如同无数利刃在空中飞舞。能见度极低,大地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白茫茫一片,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冰雪吞噬。

颉利可汗的营帐中,却是一片欢声笑语。颉利可汗正惬意地款待着唐俭一行,毫无半点戒备。他以为自己已经成功地骗过了大唐,沉浸在即将逃脱困境的幻想之中。他端着酒杯,与身边的亲信们畅饮,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完全不知道危险已经悄然降临。

前锋苏定方深知战机稍纵即逝,他率领着两百名前锋,如离弦之箭般向突厥大营奔袭而去。他们的心跳在加速,但眼神却异常坚定。当他们离突厥军队驻地仅有七里时,被突厥巡逻的士兵发现。巡逻士兵惊恐万分,火速将这一消息报告给颉利可汗。

颉利可汗闻言,满脸的不可置信。他的笑容瞬间凝固,眼中满是惊慌。他怎么也没想到,唐军竟会在此时发动奇袭。他猛地起身,手中的酒杯“哐当”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他的声音在颤抖:“唐军?他们怎么会来?”

苏定方率领着这勇猛的两百人,如同猛虎下山般杀入大营。他们手中的刀剑在风雪中闪烁着寒光,如同死神的镰刀。一时间,喊杀声震天,突厥士兵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他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但哪里逃得过大唐勇士的铁蹄。唐俭也趁乱逃了出来。

颉利可汗在慌乱之中,才仓促带领亲卫撤退。他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着被火焰吞噬的营帐,心中满是不甘。他知道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将让他失去一切。

风雪依旧肆虐,但大唐的勇士们却在这风雪中,书写了属于他们的传奇。

李靖听见苏定方成功突入敌寨的消息后,顿时精神大振,仿佛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他猛地一挥手中的马鞭,高声喝道:“全军出击!”声音在风雪中回荡,如同战鼓般激励着每一位唐军将士。唐军骑兵们如同潮水般涌向突厥大营,战马的嘶鸣声、刀剑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震天动地。

突厥部众此时群龙无首,军心大乱。颉利可汗的仓皇逃窜让整个营地陷入了一片混乱,士兵们各自为战,场面一片狼藉。他们在气势如虹的唐军骑兵的猛烈冲击下,很快就溃不成军,四散奔逃。唐军的铁蹄无情地踏过,将突厥的抵抗彻底粉碎。

这一战,唐军战果辉煌。李靖指挥下的唐军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所向披靡。他们消灭了突厥士兵数万,缴获了无数辎重物资,战场上堆满了突厥的旗帜和武器。与此同时,李世绩率主力大军如同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稳稳地堵在突厥北窜的要道碛口。在李世绩的指挥下,唐军奋勇作战,士气高昂。他们如同铜墙铁壁,将突厥的残余势力牢牢困住。突厥的大酋长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率众投降。众多部落纷纷丢盔弃甲,选择投降,他们深知,大唐的军威是不可阻挡的。

这一战,唐军共俘虏五万余人,缴获牛羊马匹无数。战场上,唐军的旗帜高高飘扬,胜利的欢呼声回荡在天地之间。颉利可汗率领着残兵败将,一路逃亡。他妄图投奔吐谷浑,以寻求庇护,却不知命运早已将他逼入绝境。他的心中充满了绝望,曾经不可一世的突厥可汗,如今却成了丧家之犬。

当逃至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西北的沙钵罗部落时,颉利可汗已经筋疲力尽。他本以为这里可以成为他的避难所,却没想到等待他的是一张天罗地网。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率领唐军精锐,早已在此等候多时。颉利可汗被生擒,随后被送往长安。捷报传至长安,整个大唐瞬间举国欢腾。长安城内,百姓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他们庆祝着这场伟大的胜利,庆祝着大唐的荣耀。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激动不已,他满脸喜悦地说道:“从前的耻辱,今天终于洗雪了!”他的声音中充满了自豪和欣慰。

颉利可汗在逃亡路上被李积部下所擒,押送至长安后,被唐太宗关在囚车里游街示众。唐太宗戏称其为“赏王”,这一称呼,既彰显了大唐的威严,又带着一丝对颉利可汗的嘲讽。曾经威风凛凛的颉利可汗,如今只能在囚车中接受百姓的唾弃。

至此,强大的东突厥汗国被唐军一战而定,唐朝军威,响震四方。大唐的旗帜在风中飘扬,象征着无上的荣耀和威严。这一战,不仅消灭了一个强大的敌人,更让大唐的威名传遍了整个世界。

东突厥灭亡之后,大唐以其地设置单于、瀚海两个都护府,以此管理草原民众。

不仅如此,草原部落也为大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战士和牧马,这些年轻的战士加入唐军后,为大唐的东征西讨注入了强大的战斗力,而那数不清的牧马,则成为唐军的战略资源,为大唐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唐太宗也在这场大胜之后,在周边国家树立了强大的威望,被尊为 “天可汗”。这在汉人王朝之中,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一帝!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开创了大唐盛世的辉煌篇章,让大唐的威名传遍四方,令无数国家心生敬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