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123章 大唐与薛延陀的关系

大谋谋天下 第123章 大唐与薛延陀的关系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在大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巍峨的太极殿内,金銮殿上龙椅高耸,龙纹柱上金龙盘绕,祥云纹案几在烛火下泛着幽光,一场看似平常的人事任命,实则暗藏着盘根错节的政治棋局。在满朝文武屏息凝神之际,一道圣旨缓缓宣读——年仅十余岁的晋王李治,这位眉眼尚显稚嫩却周身萦绕着尊贵气息的皇室血脉,被授予并州大都督这一要职。

并州,雄踞北方战略要冲,其地势险要,东有太行之险,西有吕梁之固,南屏汾水,北控雁门,自古便有“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的美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不仅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屏障,更是中原王朝向北方拓展势力的前沿阵地,军事与政治地位举足轻重。不过,对于年少的李治而言,这“并州大都督”的头衔,在那个交通不便、政务繁琐的年代,更多的只是朝廷赋予他的一种身份与荣誉象征。他并未实际前往并州走马上任、处理政务,而是作为并州名义上的最高长官,承载着皇室对这一战略要地的重视与掌控,如同高悬并州上空的璀璨星辰,虽不直接参与地方治理,却彰显着皇家威严。

与此同时,一位影响大唐历史走向的重要人物——李积,登上了并州的历史舞台。朝廷授予李积金紫光禄大夫之衔,并让他代理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一职。从职位架构来看,尽管李治只是名义上的并州大都督,但李积就此成为了李治名义上的部下。这看似随意的安排,实则是精心布局的政治妙棋,宛如命运埋下的一颗种子,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生根发芽。当时的众人谁也未曾料到,这一安排竟为日后君臣之间那段奇妙而深刻的缘分奠定了基础,仿佛是老天爷在冥冥之中,早已将他们的命运紧紧相连,编织出一段传奇的历史篇章。

然而,命运的轨迹从来都不是笔直平坦的,而是充满了波折与起伏。没过多久,李积便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变故——他的父亲离世。在那个以孝道为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遵循传统,李积不得不暂时放下手中的政务,离职守孝。守孝期间,他沉浸在失去至亲的悲痛之中,每日守在父亲的灵前,泪水浸湿了衣襟,心中满是对父亲的思念与愧疚。同时,他也暂别了自己热爱的政务与并州的土地,离开了那个他日夜操劳、精心治理的地方。但真正有才能的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难以被埋没。待守孝期结束后,李积凭借自身卓越的才干与此前在并州积累的赫赫功绩,很快就获得了朝廷的起用,官复原职,重新回到并州。他带着对父亲的缅怀与对职责的坚守,再次投身到守护并州安宁与繁荣的事业中。

时光悠悠流转,转眼间到了贞观十一年(637年),李积在并州的出色表现终于得到了朝廷更为丰厚的嘉奖。多年来,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凭借着出色的治理能力,将并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凭借着这些赫赫战功与卓越政绩,他被改封为英国公,同时还获封世袭蕲州刺史。不过,当时朝廷所封的世袭刺史大多只是挂名,并不需要真正到州郡就任。于是,李积依旧以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的官职,又遥领太子左卫率这一重要职务。在这一时期,李积身兼数职,事务繁多,但他却依然游刃有余,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在不同的职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白天,他在并州处理各种政务,整顿军备;夜晚,他又研读兵书战策,思考如何更好地守护大唐江山,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贡献着自己全部的力量。

在并州任职的十六年漫长时光里,李积始终秉持着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态度,在这片土地上令行禁止,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与治理智慧。他深知并州作为北方军事重镇的重要性,丝毫不敢有任何懈怠。在军事方面,他积极整顿军备,亲自挑选将领,对军队进行严格的训练与管理。他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从士兵的体能训练到战术演练,每一个环节都亲自过问,力求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他还加强边防巡逻,在并州周边的崇山峻岭、荒漠草原之间,设置了严密的防御体系。他派遣精锐士兵日夜巡查,在重要关隘设立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便迅速传递消息。在他的努力下,突厥等外敌感受到了强大的威慑力,不敢轻易进犯并州。

而在民生建设上,李积同样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鼓励百姓开垦荒地。他为百姓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组织农业专家传授耕种技术;还出台政策优惠,减免开垦荒地百姓的赋税。在他的号召下,大片原本荒芜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田野间种满了庄稼,呈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象。他还积极兴修水利,亲自勘察地形,组织百姓修建水渠、堤坝。在修建过程中,他常常亲临现场,与百姓一起劳作,指导工程建设。这些水利设施保障了农田的灌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并州的经济日益繁荣,街道上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家中粮仓充实,衣食无忧;社会秩序也愈发稳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李积的一系列举措,让并州成为了唐朝北方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他也因其出色的表现而颇为称职,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与敬仰。在并州的街头巷尾,百姓们常常传颂着李积的功绩,将他视为守护并州的“守护神”,还为他修建了生祠,以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

李积在并州的卓越表现,自然也引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高度关注与赞赏。李世民曾在朝堂之上,对着侍臣感慨道:“隋炀帝不能选贤安民,只知道一味地筑长城来防备突厥,对世情的认知实在是糊涂至极。朕现在委任李积在并州,就使得突厥畏惧他的威名,不敢靠近,纷纷逃走。如今边塞安静祥和,这难道不是远远地胜过筑长城吗?”从这番话语中,足以可见李世民对李积能力的极为认可,而李积也用自己多年来的实际行动,充分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成为了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天下的得力干将,在大唐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一月,李积的人生迎来了新的转折点。他被征调入朝,即将担任兵部尚书这一重要职务。这一任命,意味着他将从地方大员走向朝廷中枢,肩负起更为重大的责任。然而,命运似乎又给他出了一道难题,就在他尚未启程赴任之际,北疆突然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派其子大度设联同同罗、仆骨、回纥、靺鞨、霫等部族,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侵突厥俟利苾可汗阿史那·思摩。

要了解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还得从薛延陀的历史说起。薛延陀一直以来都是敕勒部落的一员,其命运与突厥紧密相连。早在600年前后,突厥分裂为西突厥和东突厥,薛延陀也随之在这一历史变局中起起伏伏,时而依附于东突厥,时而又在夹缝中求生存。公元628年,众多敕勒部落共同为夷男上可汗号,起初夷男因各种顾虑没敢接受。但远在长安的唐太宗听闻此事后,出于战略考量,为了建立以薛延陀为主的抗东突厥联盟,以制衡东突厥的势力,便派遣游击将军乔师望,不远万里穿越荒漠戈壁,历经千辛万苦前往草原,册封夷男为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这一举措,仿佛为薛延陀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此后,众多敕勒和突厥部落纷纷归附夷男统治,薛延陀的势力如日中天,日益壮大。在这一时期,薛延陀与唐之间的交流使者往来频繁,草原上的商队络绎不绝地穿梭于长安与薛延陀之间。薛延陀的势力还不断在东突厥的旧领土上扩张,逐渐成为北方草原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公元629年,唐太宗派大将李靖带领大军对东突厥展开反击。李靖,这位被誉为“战神”的大唐名将,身披战甲,手持长剑,率领着精锐之师,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向着东突厥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他们穿越险峻的山脉,跨越湍急的河流,一路势如破竹。公元630年,李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果敢的指挥,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率领奇兵突袭东突厥王庭,成功抓获阿史那咄苾,一举消灭了东突厥汗国。此役过后,大部分东突厥人选择投降了薛延陀,还有一部分则投降了唐朝。自此,薛延陀成为了中国北方草原的主要力量。然而,出于对唐朝实力的敬畏以及自身利益的考量,它依旧选择臣服于唐,表面上维持着和平的局面。

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看似寻常却又暗藏玄机的决定。在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的同意下,他正式册封夷男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和颉利苾为夷男属下的可汗。这一举动在表面上是对夷男及其儿子们的尊重与认可,仿佛是对薛延陀内部权力结构的一种肯定,但实际上,唐太宗的用意远不止于此。

唐太宗深知,在辽阔的北方草原上,部落联盟的内部关系往往错综复杂,权力的平衡常常处于微妙的边缘。通过册封夷男的儿子为可汗,唐太宗巧妙地在薛延陀内部埋下了一颗分裂的种子。他希望借此扩大夷男与他儿子们之间的权力分歧,让他们在利益与地位的争夺中相互制衡,从而削弱薛延陀作为一个整体对唐朝的潜在威胁。这种“以夷制夷”的策略,是唐太宗在处理边疆事务时的拿手好戏,他通过巧妙地利用部落之间的矛盾,达到了维护唐朝边境安宁的目的。

然而,就在唐太宗精心布局的同时,北方草原的局势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公元639年,唐太宗再次展现出他的雄才大略,派遣大将侯君集对高昌发动了军事行动。高昌地处西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控制着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唐太宗希望通过征服高昌,进一步巩固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同时切断薛延陀与西方势力的潜在联系。

在这场战争中,唐太宗原本希望借助薛延陀的力量,共同对抗高昌。夷男也积极响应,派遣军队协助唐军作战。然而,侯君集的军事才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率领的唐军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刃,迅速穿透了高昌的防线。侯君集凭借其出色的军事策略和唐军强大的战斗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高昌,将这个西域强国纳入了唐朝的版图。

薛延陀的援助在这场战争中显得微不足道,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作用。这一结果让夷男感到了深深的挫败和失落。原本他希望通过协助唐朝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回报,但最终却发现自己在这场战争中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这种被边缘化的感觉,让薛延陀与唐朝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微妙的裂痕。原本就复杂的关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双方之间的信任开始出现动摇。

而就在这一年,唐朝的另一项决策更是让唐与薛延陀之间的关系雪上加霜。阿史那咄苾被俘后,唐太宗原本将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唐朝边界之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和同化。然而,公元639年,东突厥贵族阿史那结社率阴谋暗杀唐太宗的事件败露,这一事件让唐太宗意识到东突厥人的问题必须得到彻底解决。

于是,唐太宗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册封了忠于唐朝的东突厥贵族阿史那思摩为新的东突厥可汗(俟力苾可汗),并让他居于漠南。这一举措表面上是为了安置东突厥人,实则有着更深远的战略意图。唐太宗希望通过在漠南设立一个亲唐的东突厥政权,将其作为唐朝与薛延陀之间的缓冲区,进一步巩固唐朝在北方的防御体系。

然而,这一决定却让薛延陀的夷男感到了深深的不安。夷男深知,唐朝在漠南设立东突厥政权,实际上是在他的势力范围内插入了一颗钉子。这不仅会削弱薛延陀在北方草原的影响力,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改变整个北方草原的势力平衡。

尽管心中充满担忧,但夷男在表面上还是接受了唐朝的这一安排。他深知唐朝的强大,也清楚自己目前的实力还不足以与唐朝正面抗衡。然而,这种表面上的接受并不能掩盖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他清楚地意识到,唐朝与薛延陀之间的关系已经走到了一个微妙的十字路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在领土、利益以及势力范围等方面的分歧与矛盾逐渐加深。唐朝希望在北方草原保持绝对的主导权,而薛延陀则渴望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维护自身的独立与尊严。这种利益的冲突如同潜藏在地下的熔岩,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出来,引发一场巨大的灾难。

北方草原的天空逐渐被乌云笼罩,电闪雷鸣,一场大战似乎已经一触即发。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较量即将拉开帷幕。唐太宗与夷男,这两位雄才大略的领袖,将在这场风暴中展开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而李积,这位大唐的名将,也即将被卷入这场风云变幻的漩涡之中,他的命运将在这场大战中被重新书写。

而李积这位即将赴任兵部尚书的大唐名将,也将不可避免地卷入这场即将到来的风云变幻之中。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保卫大唐江山、维护边境安宁的重任,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即将来临,而他,早已做好了准备,迎接命运的挑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