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128章 东征高丽

大谋谋天下 第128章 东征高丽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1 01:57:06 来源:小说旗

贞观十八年(644 年)二月,高丽大莫离支渊盖苏文心怀叵测,弑君自立,以铁血手段施行残酷统治,随后竟悍然入侵邻国新罗。

新罗朝中顿时一片哗然,局势岌岌可危,无奈之下,新罗派出使者,马不停蹄地赶往唐朝,向唐太宗李世民求救。唐太宗听闻此事,震怒不已,当即决定准备派兵征讨高丽,以维护大唐在东北边境的威望与安宁,同时帮助新罗抵御强敌。

消息传至朝堂,立即引发了朝臣们的热烈讨论。谏议大夫褚遂良忧心忡忡,他深知以前太子谋反一事,对朝廷政局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至今不确定因素尚未完全清除。并且,国家内部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期,正是宜于安稳发展的大好时机。辽东地处偏远,若劳师动众远征高丽,路途遥远,不仅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可能会引发诸多不可预见的变故,于国家长远发展不利。于是,褚遂良据理力争,竭力反对出兵。

李世民听完褚遂良的谏言,觉得不无道理,但心中征讨高丽的决心仍未动摇。于是,他转而征询李积的意见。李积微微沉思片刻,目光深邃而坚定,缓缓说道:“陛下,臣记得当年薛延陀进犯,陛下就心怀壮志,想要发兵讨伐。当时由于魏徵谏阻,陛下最终作罢,致使薛延陀直到今日仍为祸患。那时倘若陛下采用果断策略,凭借荡平东突厥的赫赫余威,以雷霆之势出击,迅速扫灭番帮,定能让其噤若寒蝉,北疆也早就得以安宁了。如今高丽作乱,其实与薛延陀如出一辙,他们同样妄图就地坐大,其野心昭然若揭,显然是想在未来与大唐天朝分庭抗礼。倘若我们今日不征讨他们,任由其肆意蚕食邻国而不断壮大,待到来日他们联合起来,届时局势势必更加错综复杂,恐怕就不那么容易对付了。”

李世民听后,深以为然,深感他说到了关键之处。于是,他更加坚定了征讨高丽的决心,并开始着手准备御驾亲征,以彰显大唐天威。

为了进一步恫吓薛延陀,李世民眼珠一转,计上心来。趁着薛延陀使者来长安陈述其可汗夷男一直对突厥用兵的原因之际,李世民话锋一转,明确挑明了自己要出兵去攻打高丽的决策。

然后,他不紧不慢地问道:“夷男,你可敢趟这淌浑水,与高丽联合起来对付唐军?”

夷男听闻,心中思索再三,为了在唐朝面前展现自己忠心不二,同时也为了趁机捞取一些利益,连忙表示愿出兵相助攻打高丽。然而,这一提议却被唐太宗果断拒绝了。

毕竟,此时薛延陀明面上虽未与唐朝彻底撕破脸,但其一直以来对唐朝的诸多不驯服之举,使得大唐对其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他们实乃一个非常不好确定的因素,唐太宗只需吓住薛延陀,让其不敢轻举妄动也就足够了,绝不能让其趁机与高丽勾结,给唐朝带来更大的麻烦。

十一月,李世民精心调兵遣将,任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水军自莱州渡海攻平壤;任命李积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领步、骑军六万以及兰、河二州的外族降军进攻辽东。这两路大军如同两把利刃,协力并进,直指高丽。

贞观十九年(645 年)二月,李世民亲自披挂上阵,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亲征高句丽。同月,李积率所部抵达幽州,与其他各路唐军迅速会合,一时间,军威大振,士气高昂。

随后,李积开始精心谋划,决定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他指挥军队从柳城(今辽宁朝阳)正式进军,一路上故意大张旗鼓,敲锣打鼓,做出一副要通过怀远镇(今辽宁辽阳附近)直取高丽腹地的假象,以此迷惑高丽军队。高丽人果然中计,纷纷将兵力调往怀远镇方向,严阵以待。

然而,就在高丽人紧盯着怀远镇的时候,李积却暗中派遣精锐部队,趁着夜色的掩护,悄然北上,直趋甬道(今辽宁海城一带),出其不意地对高句丽发动进攻。这一招出奇制胜,让高丽人措手不及。

四月,李积亲自率领大军从通定(今辽宁辽阳附近)渡过辽水(辽河),如同神兵天降般抵达玄菟(今辽宁沈阳附近)。高丽人大为惊骇,各城守军瞬间慌了神,纷纷紧闭城门,龟缩自守,不敢轻易出战。

此时,辽东道副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以及营州都督张俭也相继到达。张俭素以骁勇善战着称,他毫不犹豫地率军直趋建安城(今辽宁盖州),一路上势如破竹,大败高句丽军,斩杀敌军无数,一路高歌猛进。

四月十五日,李积与李道宗合兵一处,合力攻打盖牟城(今辽宁抚顺)。盖牟城是高丽的重要据点,城高墙厚,守军众多。唐军抵达后,立刻展开猛烈的进攻。高丽守军凭借坚固的城墙负隅顽抗,双方展开了长达十一天的激烈战斗。唐军将士们奋勇向前,不惜牺牲,终于在四月二十六日攻陷了盖牟城。

此役,唐军俘获百姓两万多口,缴获粮食十多万石,极大地充实了军需物资,为后续的作战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这一系列的胜利,让唐军士气大振,也让高丽人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随后,李积率领大军乘胜追击,一路势如破竹,直抵辽东城(今辽阳市区辽阳老城东北隅)下。辽东城是高丽在辽东地区的军事重镇,城墙坚固,易守难攻。消息传来,高丽四万大军也迅速赶来增援,气势汹汹,意图与唐军决一死战。

李道宗见敌军来势汹汹,却毫不畏惧,反而主动请缨,准备率领四千精锐骑兵突袭高丽四万援军。他深知,若能击溃高丽援军,辽东城便不攻自破。然而,众将对此作战计划心存疑虑,纷纷表示反对,认为敌众我寡,风险太大,稍有不慎,便会陷入绝境。唯有李积独具慧眼,力排众议,给予了支持。他深知李道宗的勇猛与智谋,相信他定能出奇制胜。

然而,战争的进程往往难以预料。在交战过程中,行军总管张君义却怯懦畏战,率先撤退,这一举动如同多米诺骨牌,瞬间引发了连锁反应,致使李道宗初战不利,部队陷入被动。高丽援军趁势反扑,唐军形势危急。

但李道宗并未惊慌失措,他不愧是久经沙场的名将。他迅速收拢残军,登上一处高地,冷静地观察战场局势。他发现,高丽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在追击过程中阵脚已乱,士兵们一片混乱,毫无章法。于是,他果断决策,决定以乱击乱,纵兵进击。

与此同时,李积也迅速引大军前来助战。他早已料到战场形势可能会出现反复,因此一直在附近待命。唐军主力的加入,如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士气大振。经过一番激战,唐军最终大破高句丽军,斩首一千余级,高丽援军溃不成军,仓皇而逃。

原来,李积在战前暗中极为巧妙地派出了一些小分队。这些士兵乔装打扮成高丽兵的模样,趁着李道宗与高丽援军作战混乱之际,悄然混入了敌阵之中。待时机成熟后,他们再趁乱发难,从内部搅乱敌军阵脚,使得高丽军陷入一片混乱,从而为唐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李积之所以没有提前向李道宗言明此计,是因为他深知战争的复杂性。若过早说破,计策一旦泄露,便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奇效。他相信李道宗的应变能力,也相信自己的谋略能够扭转乾坤。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这一战不仅击溃了高丽援军,也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李积对辽东城展开围攻,整整十二日,战况激烈。

就在这时,李世民率精兵抵达辽东前线,他与李积会师后,亲自指挥作战,最终成功地将辽东城攻陷。此役,唐军大获全胜,共杀敌一万余人,又俘获高丽军一万多人、百姓四万口。

六月,李积又率领大军转攻白岩城(今辽宁省岫岩)。他巧妙运用战术,对白岩城形成重重包围,给守城军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迫使城主归降。

之后,李积又参与围攻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唐军君臣经过深思熟虑,定下妙计。

李世民决定以自己为饵,将高句丽援军诱至安市城东南。与此同时,他依山为阵,严阵以待。李积则早已提前率一万五千名步、骑兵在西岭布下精妙阵型。长孙无忌则率领骑兵一万一千人,从山北穿越峡谷,准备冲击高句丽军阵后方。李世民亲率四千步、骑兵作为预备队,偃旗息鼓,悄然登上南山坐阵指挥,一切安排可谓滴水不漏。

高丽北部耨萨(都督)高延寿不识破绽,中计在唐军的几面夹击之下,陷入绝境,大败而逃,高丽军被斩首两万余级。

此战之后,高句丽举国震惊,后黄城、银城等地军民皆被吓得弃城而逃,致使数百里内断绝人烟,一片荒芜。

唐军又回师继续猛攻安市城,然而守军凭借坚固的城墙顽强固守。李积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围师必缺”之理,于是献计,建议李世民只攻西南二门,同时放出东北二门通道,放任守军从东门与北门逃跑。

他认为如此一来,守军在惊慌失措之下,必然阵脚大乱,更易被唐军歼灭。

然而,李道宗却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敌人数百里内皆已无路可逃,犹如瓮中之鳖,守敌根本不可能逃跑。于是,他奏请李世民破城后进行屠城,企图以此来恐吓城中守敌,迫使他们早日投降。

岂料,安市百姓闻知李道宗奏请克城后坑杀全城男女老幼,皆肝胆俱裂,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他们反而不顾自身安危,全力支援守城士卒。这使得唐军久攻不下,战局陷入了僵持。

最终,因辽东气候转寒,草枯水冻,军队及战马皆难以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继续久留,而且粮草也即将耗尽,李世民不得已,不得不下达了班师的命令。李积与李道宗则率领步、骑军四万作为殿后,为大军的安全撤离保驾护航。

唐军回师后,朝廷为了表彰将士们的赫赫战功,录功又封了李积的一个儿子为郡公。

唐太宗亲自东征高丽,尽管未能完全达到灭掉高丽的目的,但也沉重地打击了高丽的嚣张气焰,使其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再也不敢轻易有异动,边境得以暂时安宁。

回师转来,一年后(贞观二十年),唐朝趁薛延陀内乱之机,果断出兵,一举灭了薛延陀,使得渊盖苏文完全被镇慑住了。从此,唐北疆安宁了。这在前面已有表述。

贞观二十二年(648 年),李积转任太常卿,仍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十日后,又拜为太子詹事。

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李世民卧病在床,生命垂危。临终前,他对着太子李治,语重心长地说道:“你对李积没有什么恩惠,朕现在准备贬他为外官。朕死后,你应当授给他仆射之职,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为你尽死力。”

说完,他又授与李治一个锦囊,并叮嘱他回去看后照着里面纸条上写的做。据传,他在锦囊中留给李治的话是:如果李积外出赴任,就要好好地任用他。如果他执意要留下来,则务必当机立断杀掉他。然后,李世民又派人去召来李积,要他出任叠州都督。李积当即表示服从唐太宗的安排,并且毫不犹豫地回去后,就立即出京到叠州赴任去了,表现出对皇帝旨意的绝对遵从。

李治即位当月,就迅速召他入朝,拜为洛州刺史。接着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命李积任同中书门下,参与执掌机要事务。同年,又册封拜他为尚书左仆射。

李积在叠州听闻太宗驾崩,太子即位的消息后,心中顿时明白了一切:新皇即位在即,作为太子詹事兼左卫率的他,却被唐太宗给外放了,自己这显然是明显地受到唐太宗的猜忌了。

为了消除皇帝的疑虑,他连忙上表请求免除自己仆射的职务,以表明自己不敢揽朝中大权。李治还是命他以开府仪同三司之职执掌政事,可见对李积还是有信任的。

永徽四年(653 年),李积被册拜为司空。李治命令人为他画像,还亲自为画像作序,以彰显李积的赫赫战功与崇高威望。李治又下诏,特许李积乘小马出入三省,每日由一名小官奉命迎送,足见对李积的尊崇与优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