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129章 灭高丽

大谋谋天下 第129章 灭高丽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11 20:49:04 来源:小说旗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长安城的暮春时节,柳絮纷飞如雪,而太极宫中却笼罩着一层凝重的气息。这座承载着大唐帝国中枢命脉的宫殿群,红墙黄瓦间暗流涌动,一场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权力风暴,正在幽深的宫室与巍峨的朝堂之间悄然酝酿。

此时的唐高宗李治,正值风华正茂却眉头深锁。自登基以来,这位年轻帝王始终被朝堂之上盘根错节的势力所困扰,而眼下后宫之中,一场关乎皇权根基的抉择更是让他寝食难安。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自武德年间便与李唐皇室结下姻亲,其家族在关陇集团中地位尊崇。入宫十余载,她以端庄持重母仪后宫,将六宫诸事打理得井井有条,深得朝中老臣们的敬重。然而,命运的齿轮在遇见武昭仪后开始悄然转动。武氏十四岁入宫为才人,蛰伏数载后重获君心,其过人的胆识与聪慧,不仅在政务上能为李治分忧,更以炽热的情感填补了帝王内心的孤寂。随着时间推移,李治心中\"废王立武\"的念头愈发强烈,他深知,这场皇后之位的更迭,早已超越后宫争宠的范畴,成为重塑皇权、打破朝堂旧有格局的关键一战。

面对如此重大的决策,李治决定召集朝中核心人物共商此事。李积、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这些先帝李世民留下的顾命大臣,不仅是辅佐朝政的肱骨,更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态度,将直接影响朝堂风向与帝国的未来走向。然而,当宣召的旨意传至李积府邸时,这位年逾花甲的开国名将却称病推辞。李积戎马一生,历经高祖、太宗两朝,曾率军平定窦建德、王世充,又在玄武门之变中为李世民立下汗马功劳,其威望与智慧在朝中无人能及。他的缺席,犹如一记重锤敲在李治心头,让本就忐忑的帝王更加焦虑不安。

与此同时,在得知商议\"废王立武\"之事后,褚遂良的反应最为激烈。这位以\"忠直\"闻名的老臣,手持笏板立于朝堂之上,言辞恳切却态度坚决:\"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以语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且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他引经据典,从礼制纲常到君臣大义,字字句句都在扞卫着传统秩序。褚遂良不仅是贞观年间的名臣,更是《唐律疏议》的主要编撰者之一,其在礼法领域的权威,使得他的反对意见在朝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满朝文武听闻此言,一时议论纷纷,支持与反对的声浪此起彼伏,朝堂之上陷入僵局。

面对褚遂良的据理力争,李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深知,若强行废立,必将招致满朝非议,甚至可能引发朝局动荡;但若就此作罢,不仅皇权威严受损,更无法实现自己整顿朝纲的抱负。在这种两难境地中,李治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称病在家的李积。这位历经百战的老将,不仅深谙政治博弈之道,更对皇权的困境有着深刻理解。于是,李治放下帝王的尊仪,亲自前往李积府邸,在幽静的书房中,他屏退左右,言辞恳切地向这位老臣吐露心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然褚遂良极力谏阻,卿意如何?\"

李积望着眼前这位略显憔悴的帝王,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沉思良久,缓缓开口:\"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短短十余字,却如金石之音,瞬间点破了困局。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暗藏深意:它既巧妙避开了直接表态的政治风险,又暗示李治应乾纲独断,彰显皇权至上。李治闻听此言,豁然开朗。他意识到,作为帝王,若事事受制于臣下,又何谈掌控天下?李积的这番表态,不仅为他卸下了心理包袱,更给予了他推行新政的底气。

得到李积的默许后,李治的态度陡然转变。他迅速采取行动,先是将坚决反对的褚遂良贬出长安,随后在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正月,正式下诏废王皇后为庶人,立武昭仪为皇后。这一决定,犹如巨石投入深潭,激起千层浪。朝中虽有部分大臣表示反对,但在皇权与李积等势力的支持下,反对声浪很快被平息。武则天登上皇后之位后,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开始协助李治处理政务,逐步走上权力的巅峰。而李积因在关键时刻的表态,深得帝后信任,不仅继续执掌军权,更成为李治推行\"废王立武\"、打击关陇集团、加强皇权统治的重要臂膀。

\"废王立武\"事件,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后宫格局,更成为唐朝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分水岭。它标志着关陇集团对朝堂的长期控制开始松动,皇权得以进一步集中;而武则天从后宫走向朝堂,为她日后称帝埋下了伏笔。这场发生在永徽年间的宫廷变革,如同蝴蝶效应一般,深刻影响了此后数百年的中国历史走向,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显庆三年(658年),李积陪同李治前往东都洛阳的旅程。一路上,车马滚滚,舟船穿梭,两人并肩而行,商讨着国家大事。然而,舟车劳顿,岁月无情,李积不幸染上了疾病。消息传来,李治心急如焚,仿佛失去了左膀右臂。他立刻放下手头的政务,亲自来到李积的车驾旁进行慰问。

车驾内,李积躺在病榻之上,面容憔悴,但眼神中依然透着坚毅。李治看着他,满含关切之情,嘘寒问暖,轻声说道:“老将军,您这是怎么了?身体要紧啊!”

他嘱咐随行的太医要精心诊治,务必让李积早日康复,并让李积安心养病,不必为朝堂之事操心。李积感激涕零,心中暗想,能得如此君主,夫复何求?

麟德二年(665年),大唐的繁荣昌盛如日中天,李治决定东封泰山,以彰显天子之威。这一次,李积被任命为检校封禅使,随驾前行。泰山之行,浩浩荡荡,沿途百姓夹道欢迎,山河壮丽,尽收眼底。然而,当队伍行至滑州住宿时,李积的思绪不禁飘回了故乡。滑州,这片他从小生长的土地,如今又回到了他的眼前。李积的老家就在此处,他的童年在这里度过,他的亲人也在这里。他的姐姐命运坎坷,很早便守了寡,如今孤苦伶仃地住在李积的旧宅里。

武皇后听闻此事后,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她深知李氏家族的不易,李积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却从不居功自傲,他的家人也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艰辛。于是,武皇后决定亲自前往李积姐姐的住所进行慰问。

她带着宫女和侍从,来到李积的旧宅。宅子虽然有些破旧,但依然能感受到往昔的温馨。武皇后走进屋内,看到李积的姐姐正坐在简陋的木椅上,面容憔悴,眼神中透着一丝忧伤。武皇后快步上前,拉着她的手,温柔地说道:“姐姐,您受苦了。”她仔细询问着李积姐姐的生活起居,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关心与温暖。随后,她赐予李积姐姐一套华丽的衣服,并封她为东平郡君。这一举动,让李家上下感激涕零,他们纷纷跪下,感谢皇后的恩德。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就在泰山之行即将圆满结束时,李积却在一次骑马巡视时,不慎坠马伤了脚。消息传来,李治心急火燎,仿佛自己的心也被狠狠揪了一下。他立刻放下手头的事务,亲自前来探视。看到李积痛苦难忍的样子,李治心疼不已,他轻轻握住李积的手,说道:“老将军,您这是何苦呢?怎么这么不小心?”他当即把自己的御马赐给李积,以便他日后出行方便。这匹御马是李治最喜爱的坐骑,象征着至高无上的荣耀。李积看着这匹骏马,心中满是感激,他知道,这是李治对他的信任与关怀,更是大唐君臣情谊的见证。

乾封元年(666年),高丽的局势风云突变。高丽的权臣渊盖苏文病死,其子泉男生继掌国事。然而,泉男生的两个兄弟泉男建和泉男产,对泉男生的地位觊觎已久,他们趁渊盖苏文去世、高丽国内动荡之际,发起了政变。泉男建和泉男产联合起来,将泉男生驱逐出境,泉男生无奈之下,只得投奔唐朝。

泉男生来到长安,恳切地请求唐朝发兵相助,他希望能够借此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泉男生的请求引起了唐朝的高度重视,李治深知高丽局势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他明白,如果高丽陷入内乱,不仅会威胁到唐朝的边境安全,还可能被其他势力趁虚而入。因此,李治当机立断,决定出兵相助。

六月,李治迅速做出部署,先遣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以泉男生之子泉献诚为向导,一同进讨高丽。各路大军集结完毕,浩浩荡荡地奔赴高丽战场。唐军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士兵们士气高昂,决心为大唐的荣耀而战。

同年十二月,李治进一步加强了对高丽的军事行动。他任命李积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一作??江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司列少常伯郝处俊担任副手,庞同善、契苾何力等一众将领一并受李积调遣。李积深知此次战役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他迅速展开部署,亲自检查士兵的装备,安排粮草的运输,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激烈战斗。

李积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名将,他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经验使他成为唐朝平定高丽的关键人物。他深知高丽地形复杂,敌军顽强,因此在出征前,他多次召集将领们商讨战略,分析敌情。他强调,此次出征不仅是为了解决高丽的内乱,更是为了维护唐朝的边境安全和大国威严。唐军的将士们在他的鼓舞下,士气更加高涨,决心为大唐的荣耀而战。

乾封二年(667年)九月,李积身先士卒,亲率大军勇猛作战。他率先攻拔了号称为“高丽西边要害”的新城。新城地势险要,是高丽西部的重要防线,唐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李积趁势挥军进击,如猛虎下山,连陷十六座城池,高丽军队节节败退。

泉男建见局势不妙,急忙派兵袭击尚在新城的庞同善、高侃。然而,高丽军队在途中遭遇了左武卫将军薛仁贵。薛仁贵勇猛无敌,率领唐军将士奋勇杀敌,将泉男建派来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薛仁贵的英勇表现,让唐军士气大振,也让高丽军队心生畏惧。

高侃进军至金山时,遇到高丽军队的顽强抵抗,交战不利。高丽军队见状,趁胜发起猛烈进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薛仁贵引兵迎击。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大破高丽军,斩首五万余级,势如破竹地攻陷南苏(今辽宁抚顺东苏子河与浑河交流处)、木底(今辽宁新宾西木奇镇)、苍岩(今吉林集安西境)三城,随后与泉男生胜利会师,极大地振奋了唐军士气。

总章元年(668年)二月,薛仁贵继续挥师南下,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唐军的强大战斗力,一举攻陷高句丽重镇扶余城(今吉林四平)。扶余川等四十余城见大势已去,纷纷陆续投降。泉男建仍不甘心失败,又派兵五万救援扶余城。然而,在薛贺水,他们与李积率领的唐军正面遭遇。

李积不愧是身经百战的名将,他迅速合军交战,巧妙地指挥唐军摆开阵势。经过一番激烈厮杀,唐军大败高丽军,斩获三万余人。李积乘胜追击,攻取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与唐军各部成功会合。

李积率领唐军继续进击,进至鸭绿栅。在这里,唐军与高丽军队再次展开殊死搏斗。李积一声令下,唐军将士们如离弦之箭,奋力击破高丽军。随后,唐军乘胜追击,一口气追击二百里,攻陷辰夷城。高丽各城得知消息,惊骇不安,许多百姓见局势难以挽回,纷纷离城逃离。前来向唐朝投降的人络绎不绝,仿佛潮水一般。

契苾何力率领的军队率先抵达平壤城下,对平壤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威慑。紧接着,李积也领兵赶到,对平壤形成合围之势。此时的平壤,犹如一座孤岛,被唐军重重包围。唐军的旗帜在城外飘扬,士兵们的呐喊声震天动地,高丽王高藏深知大势已去,无奈之下,派泉男产等人手持白幡,向唐军投降。李积以唐代的大度和礼仪,善待泉男产等人。

然而,泉男建却仍心存侥幸,闭门继续抵抗。但他的抵抗已如螳臂当车,毫无作用。不久后,高丽城中的一位僧人信诚,或许是看透了局势,或许是被唐军的强大气势所震慑,他主动开门接纳唐军。李积趁势发起猛烈进攻,一举攻陷平壤,擒获泉男建。

至此,历经多年征战的唐朝,终于将高丽彻底灭亡。这一胜利不仅维护了唐朝的边境安全,也彰显了大唐的强盛与威严。李积、薛仁贵等将领的英勇表现,成为了唐朝军事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名字也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此战,唐朝可谓是战果辉煌。共获五部、一百七十六座城、六十九万七千户口。李治为了有效管理这些地区,将其划分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设安东都护府统管高丽旧地,以巩固唐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

李积凯旋而归后,李治为了彰显唐朝的威严与荣耀,让李积先将高藏和泉男建等人在昭陵(唐太宗陵寝)举行献俘仪式。献俘礼仪庄重而肃穆,李积率领众将士,将俘虏们押到昭陵前,一一献上。

献俘礼仪结束后,李积“具军容,奏凯歌”,整军入京。唐军将士们身着整齐的军装,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整军入京。在太庙再次举行献俘仪式,以此向祖先昭告唐朝的赫赫战功。

十二月,李治亲临含元殿,举行受俘仪式。宫殿内外,彩旗飘扬,礼乐齐鸣。同月,李治在南郊祭天,以宣告平定了高丽。这场盛大的祭祀活动,吸引了无数百姓前来观看。

在仪式上,李治让李积担任亚献,以表彰他在此次征战中的卓越功绩。李积身着华丽的朝服,神情庄重,在众人的瞩目下,完成亚献之礼,成为众人敬仰的英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