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25章 明烧栈道

大谋谋天下 第25章 明烧栈道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项伯此前从刘邦那里得了不少好处,那些好处就像是一颗颗甜美的果实,让他心里满是欢喜。他深知自己如今的境遇多亏了刘邦,而且他与刘邦已然成了亲家关系,于情于理似乎都应该帮刘邦一把。在项伯的观念里,亲家之间就该互相扶持,这是他秉持的一种古朴而直接的人际交往原则。

于是,项伯一刻也不耽搁,马不停蹄地前去说服项羽。只见他走进项羽的大帐,脸上带着一抹笃定的神情,有条有理地分析着局势。他强调刘邦的种种“好处”,试图让项羽对刘邦有新的看法。在提及汉中之地时,项伯更是极尽所能地劝说项羽,说把汉中之地划归刘邦是一举多得之事。汉中之地,地势险要,在战略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不过在项伯的描绘下,却更像是刘邦暂时的一个容身之所,一个能够让他们双方达成一种微妙平衡的区域。

项羽听完项伯的陈述后,心中也有些动摇。他毕竟是一个权衡利弊之人,虽然对刘邦有自己的成见,但项伯的话也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他。于是,项羽没有立刻做出决定,而是征询了下范增的意见。

范增坐在一旁,微微眯着双眼,心中却在暗暗冷笑。他自认为自己精心谋划的那一系列计策,犹如重重罗网一般,已经将刘邦置于死地了。在他看来,刘邦就像是一只被困在蛛网中的飞虫,挣扎不了多久。至于汉中,那不过是一片在他们眼中边荒不毛之地,土地贫瘠,物产匮乏。如果要刘邦去经营这样一个地方,就如同让一个人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艰难前行,必然会被拖累得无力再战,最终走向覆灭。

范增越想越觉得项伯的建议不错,这是一个既可以显示他们大度,又能进一步消耗刘邦实力的好机会。此时,项羽也想到了这些好处,几方面就这样一拍即合。仿佛是一阵无形的风,推动着这件事情朝着对刘邦看似有利实则暗藏危机的方向迅速发展。

刘邦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又惊又喜。他怎么也没想到,在如此不利的局面下,竟然还能得到这样的好处。而他深知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张良的计谋起了作用。张良就像是他身边的一道光,在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路。所以,自此之后,刘邦打心底里算是对张良信服至极。不管张良提出什么样的建议,他都觉得如同圣旨一般不容置疑,以后对张良更是言听计从了。

就这样,刘邦顺利地朝着南郑进发,而后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区东北)。在这里,他稳稳地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那巴山地势险峻,蜀地沃野千里,汉中连接各方,这三郡之地就像三根坚固的柱子,支撑起了刘邦的一方天地。

同年七月,阳光炽热地烘烤着大地,张良亲自护送刘邦前往褒中(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

一路行来,众人仿佛置身于一幅雄浑而又险峻的山水画卷之中。只见此地群山环抱,层峦叠嶂的山峰像是忠诚的卫士,高耸入云,将这一方天地围得严严实实。而脚下的道路,更是险恶万分,沿途尽是悬崖峭壁。那悬崖犹如巨兽张开的大口,深不见底,令人胆寒;峭壁则似利刃,直插云霄,让人望而生畏。

在这样的绝境之中,只有栈道凌空高架,宛如一条蜿蜒盘旋在半空中的巨龙,以一种神奇而又惊险的方式,为行人提供了通行的可能。这些栈道,全靠木柱支撑在悬崖峭壁之上,每一块木板都仿佛在诉说着建造者的艰辛与不易。走在上面,稍有不慎便可能坠入万丈深渊,别无他途可走。

张良身为足智多谋之人,他一边小心翼翼地跟随着队伍前行,一边仔细地观察着周围的地势。他的目光犹如敏锐的鹰眼,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仔细考量了一番之后,他神色严肃地向刘邦建议:“汉王,在汉军全部通过此处之后,应当将这栈道全部烧毁。”

刘邦听闻此言,顿时瞪大了眼睛,满脸不解地说道:“贤弟啊,这栈道可是我们出川的重要通道啊,若是烧毁了,岂不是自断出川之路么?这以后若是要回关中,又该从何而去呢?”

张良微微颔首,目光中透着一股自信与从容,不紧不慢地说道:“汉王,您有所不知。您如此做了,才表示您无东顾之意啊。如今项羽对我们心存猜忌,您这样做,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他的疑虑。而且,这也相当于设下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可以防备他人的突然袭击。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在这相对安全的环境中乘机养精蓄锐,静观局势之变化,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图大业,施展我们的宏伟蓝图啊。”

张良顿了顿,又接着说道:“至于要出川嘛,陛下不必担忧。天下之大,何处不可通衢?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他途,而且这样还能出其不意,给敌人以致命一击呢。”

刘邦听完后,沉思片刻,缓缓点头称是,觉得张良说得甚是有理。于是,他当即下令照做。

消息很快传到了项羽的耳中,项羽听闻刘邦把栈道都烧了,脸上露出了有些疑惑的神情。他转头对范增说道:“看来,我们可能是多虑了啊。这位刘邦义兄,如今都烧了栈道,明显是没有要回关中的打算了。我们之前可能算有点儿刻薄这位义兄了!”

范增听完项羽的话,那原本紧皱的眉头也不禁舒展了一些。他心想,看来事情的发展正如自己所料,刘邦确实是被困在了汉中,已不足为虑。对于项羽话中潜在的责怪之意,范增也不在意了。毕竟现在大局似乎在朝着他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于是,范增便转而与项羽商议起引军东还彭城的事了。两人的目光中都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感觉,仿佛即将摆脱某种沉重的负担。

其实,项羽定都彭城这一决策,从长远来看,着实是一大失误啊!这一点,就像一颗被深埋的种子,虽在当时未被足够重视,却在日后逐渐显现出其影响,后来也被刘邦敏锐地予以了借鉴。不过呢,这都是后话了!

咱们先来说说这彭城啊,它坐落在一片广袤的平原之上。这平原一望无际,视野极为开阔,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脚下。而彭城呢,就像是这片平原上一颗璀璨却又有些脆弱的明珠。因其地处平原,交通极为便利,四通八达的道路就像无数条血管,将彭城与各地紧密相连。这看似是优势,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因为它确实是一个四战之地啊!

想象一下,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若是有敌军从四面八方袭来,那彭城就如同一只毫无遮拦的猎物,暴露在危险之中,几乎没有可以依靠的天然屏障来进行防御。这样的大环境,并不大适合作为一国的都城,可项羽却没有看清这一点。

再看看秦朝吧,秦能一举统一六国,这其中定都咸阳可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啊!咸阳啊,那可是一处易守难攻的绝佳之地。它的前方,有雄伟壮观的潼关作为屏障,那潼关就如同一位忠勇的卫士,矗立在那里,威风凛凛,纵使是苏秦这位足智多谋之人,能合纵六国之军共同抗秦,面对潼关的险峻地势,也只能望而却步,根本无法攻入秦地的核心区域。

而咸阳的后面呢,是绵延八百里的秦川平原。这秦川平原啊,那真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仿佛是大地母亲馈赠的宝藏。经过郑国精心修建的郑伯渠之后,这片土地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了当时当之无愧的天下粮仓。有了坚固的防御和充足的粮草供应,秦朝自然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崛起并称霸一方。

然而,项羽却对这样至关重要的道理浑然不解,他身边的谋士范增,号称足智多谋,可在这点上,同样是一窍不通啊!他们二人冥思苦想之后,反而认为,要镇慑住天下那些心怀不轨的诸侯,彭城这样的地方,才是绝佳之选,才便于他们楚军如猛虎出笼一般四出征伐。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他们看来,彭城的交通便利,能让楚军快速机动,迅速出击,去讨伐那些敢于反抗的诸侯。可他们却忽略了这种布局在防守上的巨大漏洞啊!

从这点来看,范增比起张良来,那可真是差得远了,远远不止一星半点的差距啊!

张良啊,就像是深邃夜空中那颗最为明亮的星辰,智慧超群。他早就洞悉到了刘邦一旦起事,必先夺取三秦之地的重要性。因为那三秦之地啊,地势险要,物产丰富,若能收入囊中,就如同给刘邦的军队打造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如此一来,刘邦的军队便成了真正的进可攻,退可守之势了!进的时候,凭借着三秦之地的人力、物力资源,可以如汹涌的潮水一般,向其他诸侯发起猛烈的进攻;退的时候,又可以依托三秦的天然屏障和坚实兵力,抵御外敌的侵扰。这布局,高明之极啊!

刘邦进入汉中之后,深知局势之严峻,形势之复杂。他明白,要想在这乱世之中成就一番霸业,必须首先要稳定后方,积蓄力量。于是,刘邦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决心,开始励精图治,积极休整。

他大力推行安抚民心的政策,关心百姓疾苦,轻徭薄赋,让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同时,他精心整顿军队,选拔贤能,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士兵的战斗素养。在他的治理下,汉中的军政局势逐渐稳定下来,为日后的出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年八月,在一个风云变幻的关键时刻,刘邦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策——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这位军事天才,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终于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出它应有的光芒。刘邦的这一任命,无疑是他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韩信也确实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敏锐的战略眼光,为刘邦制定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奇妙计策。

所谓“明修栈道”,看似是一种正面的进攻姿态,刘邦下令调动大量人马和物资,公开地、大张旗鼓地修复被烧毁的栈道。士兵们在崇山峻岭之间辛勤劳作,砍伐木材,铺设木板,那叮叮当当的劳作声在山谷中回荡,仿佛是对敌人的一种有力威慑。而在栈道修复的过程中,也不断有消息传入敌军耳中,让雍王章邯等人误以为刘邦的主力部队会沿着栈道稳步推进,于是他们纷纷集中兵力,严阵以待,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正面防御上。

而就在敌军以为胜券在握之时,韩信却巧妙地施展了“暗渡陈仓”之计。刘邦的主力部队趁着夜色,悄悄地绕过了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从古老而又隐蔽的故道陈仓(今陕西宝鸡)出川。那陈仓道,宛如一条隐藏在暗处的巨龙,静静地等待着刘邦军队的到来。当刘邦的军队如同神兵天降般出现在敌军侧翼时,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顿时惊慌失措。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刘邦竟会在他们全力防守正面的时候,选择了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出兵路线。

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敌军一时间阵脚大乱,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刘邦的军队则士气高昂,乘机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路势如破竹,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那富饶而又具有战略意义的关中宝地。

略定三秦之后,刘邦倚据着这片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关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四周有着高山峻岭的环绕,宛如一座天然的堡垒;而其内部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难得的富饶之地。刘邦占据此地,就如同拥有了坚实的后盾,进可攻,退可守。

此时,刘邦已不再惧怕项羽的威压,他有足够的信心和实力,可以与项羽在这乱世之中逐鹿天下了。

一个“明烧”,一个“暗渡”,张良的深谋远虑与韩信的奇谋妙计相得益彰。张良如同智慧的明灯,指引着刘邦前行的方向;韩信则像无畏的利剑,披荆斩棘,为刘邦开拓疆土。他们二人携手合作,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被后人传颂至今。

项羽在那威震天下的营帐之中,听闻刘邦竟平定了三秦之地,顿时怒不可遏。他那原本坚毅而充满自信的面庞,此刻因愤怒而变得有些扭曲,双目中燃烧着熊熊怒火。在项羽看来,刘邦明明是在他的威压之下才暂时退守汉中的,没想到如今竟然如此迅速地崛起,平定了三秦,这是对他权威的公然挑战。他无法容忍刘邦的这般行径,决然地决定率兵反击,要让刘邦知道冒犯他的后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