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24章 入蜀之见

大谋谋天下 第24章 入蜀之见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刘邦他们一回灞上,便马上下达了诛杀曹无伤的命令。曹无伤本以为自己投靠项羽可能会有一番作为,却没想到在刘邦眼里不过是个随时可弃的小卒,瞬间便被斩杀于阶前。

此时的刘邦深知项羽的厉害,虽然项羽并未对他发动进攻,但他不敢有丝毫的大意。于是,他迅速地整顿军队,带着兵远远地避开项羽的军营。还美其名曰是为项羽驻军腾地方,实际上只是为了暂避项羽的锋芒,保存自己的实力。

项羽那边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原本他对刘邦还心存忌惮,毕竟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表现让他捉摸不透。可如今刘邦这一撤退,又让项羽觉得似乎是自己多虑了。再加上他见刘邦如此“仗义”,不仅放下了防备,还把范增之前苦口婆心提醒他要防范刘邦偷袭的话当作耳边风,甚至忍不住嘲笑一番,觉得自己之前真是太过小心了。

范增面对项羽的这种态度,心中虽然愤懑,却也无话可说。在他眼中,刘邦始终是一个潜在的最强大敌人,犹如隐藏在暗处的毒蛇,随时都有可能窜出来给予致命一击。范增深知刘邦的厉害之处,并非仅仅因为刘邦的兵力强大,而是刘邦这支军队,除项羽的军队最强大外,就数刘邦的人数最多。而且刘邦的军队是实打实一路征战过来,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风雨的洗礼,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这样的军队有着顽强的战斗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绝不容小觑。

刘邦的突然撤退,也让项羽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他暂时不用再为刘邦这个潜在的威胁而忧心忡忡,可以安下心来考虑如何瓜分这天下的大局。诸侯们在这个时候也都不敢轻举妄动,纷纷观望项羽的动作。

不久之后,项羽凭借着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恃强凌弱,威逼利诱各路诸侯,在各方的默认下,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

项羽按照范增的主意开始了“计功割地”的大动作。只见他神色庄重地坐在宏伟的大殿之上,周围是各方诸侯期待的目光。项羽目光扫视而过,心中权衡着各方势力与功劳,依据不同的战功大小,最终分封了18位诸侯王。那场面,仿若一场盛大而严肃的仪式,每一位诸侯王在接到封赏时,脸上都难掩喜悦与敬畏。

而后,在范增那充满深意的授意下,项羽竟违背了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明确约定。他目光坚定地看向刘邦所在的方向,心中虽有着一丝复杂的情绪,但最终还是把刘邦分封到了偏僻荒凉的巴蜀之地,还美其名曰“汉王”。

不仅如此,项羽更是将实际的关中之地巧妙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这三个降将在关中地区原本就有着深厚的根基与影响力,项羽此举无疑是想借他们的力量来遏制刘邦北上,防止刘邦日后寻机东出,再与他一争高下。

如此安排之下,便相当于把刘邦如同流放一般看管起来了。巴蜀之地地势险要,地势复杂多变,山路崎岖难行,外界的消息很难传递进去,刘邦的军队也难以轻易地从那里进出来去。刘邦就像是被关在一个巨大的囚笼里,虽有反抗之心,却难以施展手脚。

范增是这样对项羽说的:“刘季此人,表面上看着谦逊有礼,实则心怀大志,有争夺天下之志。我们此时将他放到苦寒偏远的巴蜀之地去,那地方气候恶劣,生存条件极为艰苦,他想出来争夺中原都不可能了!而且,他的士卒皆是来自丰沛之人,远离家乡,思念亲人之情必然会在日复一日的孤独与艰苦中愈发强烈,必然会因思乡而叛逃。不出半年,那刘邦定会成为一个光杆司令,身边连一个可用之人都没有!如此一来,你既未公然违背将他封王之约,不会因此失信于诸侯,让各路诸侯依然对你敬畏有加,又能兵不血刃地解决掉这个日后可能会成为你最大劲敌的人物,岂不是一举两得?”

项羽一边听着范增的话,一边微微皱起眉头,他心中清楚范增所言不无道理。可是,他又清楚地记得刘邦先前对自己的种种示弱与恭顺,如今要将刘邦流放至此,心中还是有些于心不忍。不过,思索再三,项羽最终还是觉得,只有按照范增说的这样做才是最好的,这样才能确保自己在日后的天下争逐中稳操胜券,让自己的霸业得以长久稳固。

刘邦坐在简陋的营帐之中,面色阴沉,眼中闪烁着怨恨的光芒。他怎么也没想到,项羽竟然会如此对待自己,明知道自己在关中苦战立下大功,却还是违背约定,将他封到那偏远的巴蜀之地。每一丝空气仿佛都弥漫着他心中的愤懑与无奈,想不答应项羽,可又实在没有办法。项羽的强大武力如同高高悬在头顶的巨石,让他根本没有丝毫反抗的勇气。

就在刘邦满心怨恨、愤懑不已的时候,张良匆匆赶来。他听闻刘邦被封为汉王后,便毫不犹豫地向刘邦来道喜。只见张良面带微笑,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令人安心的沉稳与睿智。

刘邦正被心中的怒火炙烤着,此刻看到张良前来,还一脸笑意地说要道喜,不禁更加恼怒。他不解气地说道:“子房,连你也要来看我的笑谈么?你难道不知我心中此刻的苦闷与愤恨?这分明是项羽对我的羞辱,你怎么还能有心思来道喜?”

张良并未因刘邦的愤怒而退缩,相反,他却依旧神色从容,耐心地解释道:“汉王,你有所不知,巴蜀之地,四面关隘险阻,地势极为特殊。北方有险峻的秦岭山脉,犹如一道天然的屏障,横亘千里,难以逾越;东边则有巫山等重重山脉,绵延不绝,将巴蜀与外界隔绝开来;西边和南边的地势同样险要,高山峡谷纵横交错,形成了天然的防线。如此一来,此地进可攻退可守,实乃休生养息的最好地方!

“汉王,你再看那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土地肥沃,物产极为丰富,自古就号称天府之国。在秦吞并蜀国后,经能工巧匠李冰精心建造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巧妙地通过分流灌溉,让这片土地旱涝保收,已成为秦国的后方粮仓。即便如今归你所有,也是一个绝佳的根基之地,能够为你的宏图霸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持。

“汉王,你需明白,秦之所以能灭楚,也全赖从蜀地出兵夹击。当年,秦国凭借着巴蜀之地的地理优势和雄厚的物资储备,让王剪大军所受阻力大减,犹如猛虎添翼。如今,你有幸得到这片土地,只要善加利用,假以时日,必能成就一番大业!”

“方今天下,局势变幻莫测。项羽凭借其赫赫威名与强大武力,分封十八诸侯。各位诸侯虽各自心怀壮志,但如今所分得的封地,无论是在疆域广阔程度,还是在人口资源方面,皆远不如强大的西楚。然而,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诸侯一旦回到各自封地,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必会竭尽全力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他们或是招兵买马,扩充军队,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或是开垦荒地,发展农业,以保障物资的充足供应;又或是广纳贤才,招揽智谋之士与能征善战之将,充实自身的智囊团与作战力量。如此一来,不久之后,天下必将再次陷入大乱之中。

而汉王您如今独安巴蜀一地,此地虽身处偏远,却犹如一片与世隔绝的净土。正该趁着这难得的平静时机,休生养息,让将士们得以休整,恢复元气。同时,您也要大力整治军马,加强军事训练,提升士兵的战斗素养,为日后即将到来的战役做好充分准备。待得兵强马壮,军备充足之后,再静心等待时机的成熟。届时,您便可挥师出川,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大业。

汉王您仔细想想,如此好的地方都归了您,这难道不是天意要授汉王以天下么?此乃上天赐予您成就大业的绝佳良机啊!”

刘邦本就心思缜密,听得张良这般深入浅出的分析,顿然心思就活泛起来。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与思索的光芒,嘴角微微上扬,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于是,他寻思道:“照你这么说,倒还是一桩好事了呀!然而,这地方虽好,可汉中并非我所有!汉中地势险要,乃是兵家必争之地,若能将其纳入囊中,日后进可攻,退可守,必将如虎添翼啊!”

张良见刘邦有所动容,微微一笑,自信地说道:“要得汉中之地,有何难哉!改日我便为你取来!”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与果敢,仿佛汉中之地已是囊中之物,信手拈来般轻松。

刘邦听张良说出如此大话,先是微微一愣,随后心中觉得张良或许是在安慰自己,亦或只是说说大话而已,便笑道:“若子房能为我取来汉中,那便是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子房也!你若真能在众多强敌环伺之下为我拿下汉中,这份恩情,我必当铭记于心,永不相忘!”刘邦的脸上洋溢着期待与调侃之色。

张良浅笑道:“那你且待之!”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让人安心的从容与自信,仿佛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和应对之策。

张良带着自信与从容的微笑缓缓走后,刘邦的营帐内顿时安静下来。然而,他的目光中却透露出一种难以平息的不安与思索。他深知当前局势的复杂与变幻莫测,即便张良的分析听起来句句在理,他自己内心仍有着诸多顾虑。

过了片刻,刘邦又召来了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的萧何,希望能与他共同商议此事。

萧何听闻刘邦的来意,脸上顿时露出沉稳而自信的神色。他微微欠身,而后有条不紊地说道:“汉王,张良先生的分析甚是有理。汉中的确是一处极为难得的宝地,巴蜀之地更是具备诸多优势,适合我们休养生息,发展壮大实力。

巴蜀之地,地势险要,四周关隘重重,易守难攻。这为我们在战略上提供了绝佳的防御屏障,即便日后天下再乱,各方势力纷纷崛起,我们也能够稳住脚跟,不惧外敌侵扰。而汉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它位于巴蜀与中原之间的咽喉要道,若能将其纳入势力范围,进可攻,退可守,便能掌控局势的主动权。

此去蜀地,我们不仅可以获得充足的物资储备和稳定的发展空间,还能在这片土地上广纳贤才,休整军队。凭借着蜀地的天然优势,假以时日,我们的实力必将迅速膨胀,成就一番霸业大有可为啊!”

刘邦静静地听着萧何的分析,眼中的疑虑渐渐消散。他深知萧何一向思虑周全,对于局势的判断也有着独到的见解。经萧何、张良开诚布公地开劝,刘邦心中的纠结与抵触情绪逐渐平息下来。最终,他缓缓地点了点头,神色中透露出一种坚定与决然,决定暂且隐忍不发,率军到巴蜀之地去。尽管他深知这意味着要远离中原,暂时屈居一隅,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为了日后能够成就更大的事业。

天下分封已定,各方诸侯纷纷准备前往各自的封地。张良因是韩王成的司徒,身负着辅佐韩王成的重任,便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王成。他深知自己与韩王成的约定与责任,此刻虽有不舍,但仍怀着坚定的信念准备离开。

刘邦对张良的离去心中满是不舍,他深知张良的智谋与能力对自己的重要性。为了表达对张良的感激与敬意,他赐给张良金百镒,珠二斗。那一枚枚金锭在烛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一颗颗珍珠则散发着温润迷人的光晕,彰显着刘邦的诚意与厚待。

而张良则心怀大义,他把刘邦所赐的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他深知项伯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于是便诚恳地对项伯说道:“项伯兄,如今汉王被迫前往巴蜀,汉中乃是汉王成就大业的关键之地。还望你能再为汉王向项羽请求加封汉中地区,让汉王有了稳固的根基,将来才能更好地为项羽效力,也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啊!”

项伯听闻张良的请求,微微颔首,表示愿意尽力一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