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42章 巧平封赏

大谋谋天下 第42章 巧平封赏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汉六年正月,新春的气息刚刚在大地上弥漫开来,刘邦却依照自己的兴致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封赏之举,众多功臣都被纳入了封赏的行列之中。

刘邦的二哥刘仲,在刘邦的心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尽管刘仲或许并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战功,但还是被封为了代王。而刘邦那在婚前就有的私生子刘肥,也被封为了齐王,齐地那是一片广袤而富庶的土地。韩信,这位为刘邦打下大片江山的军事奇才,被封为楚王,楚地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众多的人口。彭越,作战勇猛且在诸多战役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被封为梁王。英布,同样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获封为九江王。就连刘邦的“发小”卢绾,也沾了和刘邦特殊关系的光,被封为燕王。然而,那些在战争中出谋划策、保障后勤供应等诸多方面立下大功的萧何、曹参、张良等大功臣,却仅仅被封为侯爵。

张良,这位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一直秉持着“功成身退”的理念。对于刘邦给予的封赏,他心中毫无波澜,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刘邦的封赏推辞。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顺应时势,如今天下初定,自己只想过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并不想卷入过多的名利纷争之中。

可是刘邦却不这么想啊,他深知张良在整个楚汉争霸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他心里,张良是不可或缺的智囊,没有张良的诸多妙计,自己很难走到今天这一步。所以,他无论如何也觉得就这么对待张良有些过意不去。于是,刘邦还是封了张良一个留侯。不过呢,那留县相对来说只是一个很小的县,其面积狭小,人口也不多。张良看到刘邦如此坚持,也只好勉为其难地接受了这一封赏。

而在那些未被受封的人群当中,则是议论纷纷,各种声音此起彼伏。许多将领都觉得刘邦此次的封赏实在是太过偏袒,完全只看重私人关系,根本不顾及大家在战争中的军功大小。那些战功赫赫却被封侯的人心中满是委屈和不甘,而那些没有受封的人更是满心的愤懑。

有一天,刘邦心情不错,便在宫中的阁道上散步。忽然,他看见诸将三三五五地坐在沙土上,一个个表情严肃,窃窃私语着。刘邦心中十分好奇,不知道这些人在谈论些什么机密大事,于是他就询问身边的张良:“他们在谈论什么事?”

张良眼珠一转,故意危言耸听地对刘邦说道:“他们是在商议谋反啊!”

刘邦一听,顿时大惊失色,瞪大了眼睛问道:“天下初定,百姓刚刚经历了多年的战乱,渴望和平,他们何故要想谋反呢?这其中必定有什么缘由。”

张良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丝从容之色,缓声道:“陛下,您出身平民百姓之家,正是依靠着众多贤能之士的辅佐与支持,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方才得以夺取这广袤无垠的天下。然而,现今您已贵为天子,但获封之人却尽是诸如萧何、曹参这般深得您欢心宠爱的臣子;至于那些曾与您结下过些许仇怨的人物,多数皆遭诛杀之祸。”

他轻捻胡须,稍作停顿后继续说道:“此刻朝堂之上,正忙于统计众人的赫赫战功。陛下不妨仔细思量一番,倘若对所有人皆行分封之举,那么这天下的土地终究数量有限,若尽数赏赐出去,届时您手中还能留存几何呢?”

张良目光炯炯,直视刘邦,语气加重道:“正因如此,这些大臣们心生忧虑,暗想您或许已经无意再对他们予以封赏,并且时刻担忧您会追查其平素里犯下的过错乃至罪责。在此种情形之下,他们迫不得已,只得聚拢一处,暗中商议谋反之事啊!”

刘邦一听,犹如醍醐灌顶,一下子被点醒了。他一边拍着脑袋,一边叹着气,满脸担忧地问道:“唉!那该怎么办?这可如何是好啊?”

张良眼珠一转,反问他道:“您平时最憎恶的,而且这件事为群臣所共知的人是谁呢?”

刘邦紧紧地皱起眉头,双目中闪烁着难以掩饰的恨意,咬牙切齿地回答道:“那自然非雍齿莫属啊!这个可恶的家伙,虽说曾与我有些旧日情谊,但他却多次让我受尽屈辱。遥想当年,仅仅因为争夺水源之事,他那一伙人便对我心怀不满,甚至公然挑衅,与我们爆发激烈的械斗。那时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令人愤恨难平。

而之后,我念及往昔情分,宽宏大量地命他替我镇守丰沛之地。谁能料到,这忘恩负义之徒竟然暗中勾结魏王豹,趁我不备,偷走了我的大本营。若非当时幸运得遇你指点迷津、助我一臂之力,恐怕我早已成为四处飘荡的孤魂野鬼,哪还有今日这般风光?因此,我内心深处一直都想将此獠碎尸万段,以解心头之恨。然而,无奈这家伙确实也立下过一些功劳,让人颇为棘手。所以,尽管怒火中烧,我也只能强压下杀意,暂且饶他一命。”

雍齿曾在丰邑做出了出卖并背叛刘邦的行径。当时,刘邦在当地颇具影响力,而雍齿却因一己私利,背弃了与刘邦的情谊,投靠了他人。刘邦得知后,果断采取行动,从项梁处巧妙借兵,凭借着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果敢的决策,轻松瓦解了雍齿费尽心机笼络过去的部队。面对失败和困境,雍齿无奈之下,只得投奔了魏王咎,希望能在魏王的麾下重新寻得立足之地。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垂青雍齿。不久之后,秦军主将章邯挥师南下,军事才能卓越的他率领秦军势如破竹。魏王咎在与秦军的激烈交锋中,终究未能抵挡住秦军的强大攻势,不幸被章邯击杀。此时的雍齿,犹如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依靠,在山东之地已无法继续存身。无奈之下,他只好渡过波涛汹涌的黄河,去投奔赵王赵歇。幸运的是,赵歇接纳了他,并让他做了一名将军,雍齿也因此暂时稳定了自身处境。

时光流转,楚汉战争的烽火燃遍了大江南北。在这场持续数年的残酷战争中,赵国在复杂的局势下,选择了跟随项羽与刘邦交战。赵国的军队多次参与战役,屡屡威胁汉军的侧翼,给汉军带来了巨大的困扰。而雍齿作为赵王的麾下将领,也频繁地参与到与汉军的对战中,多次在战场上给汉军制造麻烦。他的种种行径,让刘邦对他怀恨在心,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战争的局势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汉军主帅韩信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在井陉之战中,韩信巧妙地运用战术,大破赵军。赵军主力在这场战役中遭受重创,赵国也随之灭亡。此时的雍齿,陷入了走投无路的绝境,无奈之下,只得再度依附于刘邦。

刘邦一开始对雍齿的回归极为抵触。想到雍齿曾经的背叛和在战争中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刘邦心中的怒火便难以平息。他甚至动了杀念,想要把雍齿斩首示众,以泄心头之恨。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王陵多次出面调解。此时的王陵已然依附刘邦,在刘邦阵营中也颇具威望。在他的极力劝说下,刘邦最终还是放弃了斩杀雍齿的念头,雍齿因此避免了杀身之祸。

雍齿投降刘邦后不久,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被刘邦任命为将军。然而,尽管他官封将军,但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却已大不如昔。刘邦心中的那道伤痕难以愈合,对雍齿始终存在着深深的怀疑和戒备。

不过,雍齿毕竟是一位军事才能出众的将领。再次依附于刘邦后,他无论是参与野战,还是指挥攻城战,都有不俗的表现。在战场上,他历经大小数十战,每一次都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当然,这也正是因为他深知自己如今的地位来之不易,不敢再小看刘邦,所以才真心实意地想要追随刘邦,希望以此来化解刘邦对他的怨恨。

尽管雍齿在战场上立功无数,但他内心十分清楚,刘邦对他怀有的恨意始终未消。因此,在建国后众将争战功、争爵位的热潮中,他从不敢贸然加入其中。他深知,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抓住把柄,从而再次遭遇杀身之祸。他只能小心翼翼地行事,默默地等待着命运的转机。

张良心怀大局,向刘邦进言道:“那陛下您赶紧先封赏雍齿吧!如今群臣都在争战功、争爵位,局面颇为复杂。而雍齿昔日背叛过您,如今却仍能与您并肩作战,多有战功。若您先将雍齿封赏,群臣见此情形,便会觉得陛下您胸怀宽广,不计前嫌。如此一来,他们自然就会安心了。”

刘邦本就是一位聪明绝顶之人,被张良如此一分析,顿时豁然开朗。他意识到,张良所言极是,若不及时安抚群臣,恐会引起内部的不稳定。

于是,刘邦深知此时人心所向,若不妥善处理群臣间的猜忌与怨气,恐将对大汉根基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思索良久,他果断决定大摆酒席,以彰显大汉皇帝的豪迈与宽宏。那酒席堪称盛极一时,殿内烛火通明,珍馐罗列,美酒飘香。刘邦端坐在主位之上,威严中透露出一丝期许,目光环视着在座的群臣诸将。随着一声令下,这场盛大的宴会正式开始。

在欢声笑语、推杯换盏之间,刘邦再次展现了他的帝王气魄与决断。只见他缓缓起身,环顾四周,大声说道:“今日,朕有一重要决定,要与诸位爱卿共同商议。”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都在好奇刘邦究竟要说什么。“朕今日要封雍齿为什邡侯,赏其食邑二千五百户。”刘邦的声音在殿内回荡,众人听闻,皆是大为惊讶,毕竟雍齿曾背叛过刘邦,这样的封赏超出了许多人的意料。

刘邦话音未落,又接着说道:“朕念往昔忠勇之士,为这大汉江山付出了诸多心血。如今大汉初立,正是定功行赏之时,不可因旧怨而误大事。丞相、御史们,还望你们赶快依朕所命,定功行封,莫要再拖延,让众将士们都能安心。”说罢,刘邦目光坚定地看向丞相和御史,那威严的神色让二人不敢有丝毫懈怠,连忙应诺,即刻着手准备封赏相关事宜。

群臣见状,起初是满心的诧异,但随即逐渐转变为一片喜悦。他们心中原本对刘邦是否能够公正论功行赏或多或少存在着疑虑,而如今看到连曾经的背叛者雍齿都能得到如此厚封,心中悬着的大石顿时放下。众人纷纷议论道:“像雍齿那样的人都能封侯,我们立下这般功劳的人,就更不用忧虑了。”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的一番憧憬与安心。殿内欢声笑语,气氛热烈非凡,仿佛那些曾经的矛盾与纷争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张良的这一举措,无疑巧妙地纠正了刘邦循私行赏的弊端。若不然,群臣间的矛盾与怨愤恐怕会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君臣之间的信任防线也可能不堪一击。而张良以这一高明的权术,轻而易举地缓和了群臣之间以及君臣之间的紧张矛盾,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动乱。这场酒席,宛如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舞蹈,让各方势力重新达到了和谐稳定。

他这种安一仇人而稳定众心的权术,也常常为后世政客们借鉴。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政治舞台都展现出了它的魅力与价值。后世政客们在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局势时,常常从张良的这一举动中汲取智慧,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与地位。它成为了政治权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指引着无数人在这风云变幻的政治海洋中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