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44章 刘邦求治国之策(二)

大谋谋天下 第44章 刘邦求治国之策(二)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张良微微颔首,目光中透露出一种对道家玄门深刻的理解与思索,缓缓说道:“道家自称玄门,的确是把有些东西琢磨得比较深邃。追溯道家的起源,其实本出于巫师。在远古的神秘岁月里,巫师们凭借着对天地自然最为敏锐的感知,与神秘的灵界沟通,探寻着世间万物的奥秘。而后,他们又逐渐演变成了史官,承担起了更为重任的使命。他们仰望浩瀚的天象,从星辰的闪烁、日食的奇观、月相的变化中,洞察着天地的运行规律,借此明了祸福的预兆。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对天象的观察,更是致力于研究天气的变化,如风向的转变、雨露的润泽、雷电的轰鸣,从中寻找那隐藏在自然现象背后的智慧,以便指导大家在生活中趋利避害。他们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论断,都仿佛带着神秘的力量,能够帮助人们避开灾难,迎来福祉,的确显得挺有过人之处。故而,道家自然便有了巫卜之术,这术法乃是他们在岁月长河中积累沉淀下来的,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神秘。”

刘邦听闻此言,眼中闪烁着无比神往的神色,脸上露出一种惊叹与向往的神情,由衷地赞叹道:“原来史官如此厉害啊!我以往心中总觉得,史官不过是一些守着竹简记录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的人罢了,却没想到他们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对天地的洞察和对百姓的指引,都在这看似平淡的记录之中。他们所知晓的,定是宇宙间最为深沉的智慧,只是这些智慧被岁月尘封,未为大众所熟知罢了。”

张良听到刘邦的赞叹,神色变得正色而庄重,目光坚定地望向刘邦,郑重地说道:“史官承前启后,知天下兴衰之道,可不是只会记录一些事件那么简单!他们就像是守护历史长河的智者,每一笔每一划都承载着前人的智慧与教训。故史官务必忠于事实!他们要以最严谨的态度对待历史,不偏不倚,如实记录下每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位英雄人物的功过是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后人从历史中获得真实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否则何来‘前事乃后世之师’之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而史官则是这面镜子的守护者,他们的工作关乎着民族的兴衰与传承。”

刘邦微微叹气,眼中闪过一丝感慨,缓缓说道:“的确如此!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其中的深意,不仅仅在于提醒我们要尊重长辈的经验,更在于告诉我们做事儿要以以前的经验为参照。前人的故事,无论悲欢离合、成败兴衰,都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未知的困难时,找到解决的方法,让我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稳健。”

说着说着,刘邦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脸上露出一丝期待的神情,连忙问道:“对了!子房,你可不可以给我做史官呢?”那声音中带着几分期待与急切,仿佛已经看到自己与张良一起探寻历史的奥秘。

张良听闻刘邦的举动,不禁笑着摆摆手道:“这个我可干不下来!我对历史的研究,实在有些粗浅,很多前人的故事我都只闻其名,未通其详,又何谈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精准记录呢?你若要找史官,得去找前朝那些史官,他们传承有序,博学多才,定能担此重任!”

刘邦听张良如此说,心中的那股探寻玄秘的念头便缓缓地打消了。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繁多,当下还无暇沉浸在这玄之又玄的天命之事中。然而,他就像着了魔一般,仿佛是听故事听上头了,那股对奇妙故事的好奇与沉醉让他的心思还停留在刚才的讲述之中。于是,他转过头,带着期待的神色,向张良说道:“那你接着给我讲讲周文王与姜子牙的事儿吧!”那声音里带着一种急切,仿佛生怕张良就此停住,不再讲述这背后的深意。

于是,张良微微颔首,目光中透着一丝沉稳与深邃,便接着说起《太公兵法》上记录的那些古老而神秘的事情来。

“在那遥远的古代,周文王听闻史编说得是如此严正,一番卦兆所揭示的天命,让他的内心涌起一股庄严之感。他明白,这或许是在冥冥中指引着他去追寻一位非凡的人物。于是,他怀着敬畏之心,清心洁身,于静谧的营帐中斋戒了三天。”

“斋戒完毕的那一日,阳光初照,周文王身着庄重的打猎之服,仪态威严。他乘上了那专为打猎准备的马车,驾车的是两匹矫健的马,在晨光中,马蹄踏地,扬起一片尘土。他们缓缓地朝着渭水北岸驶去,那里是此次打猎的目的地。”

“当他沿着渭水北岸缓缓地走了一段路程后,视野中渐渐浮现出一位的身影。那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静静地坐在茅草之上。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气质,仿佛与这广袤的天地融为一体。周文王心中一惊,又仔细瞧了瞧那老者的鱼竿,却发现那钓钩是直立的,心中不禁生出一丝疑惑。原本,他也不敢指望这位上了岁数的老者就是那卜兆所揭示的如同皋匋那般的人物。但由于一路走来,的确也没见到任何惹眼之人。于是,他就抱着打听消息的心思,缓缓地走上前去,向姜太公询问起话来。

出于对老年人的尊敬,周文王上前先向着姜太公深深地行了一礼。他的动作优雅而庄重,仿佛在尊崇这一位未知神秘的老者。随后,他温和地慰问道:‘老人家,您日子儿过得还好吧?你喜欢钓鱼吗?可钓着鱼来?’那声音中带着几分关切与好奇,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诚挚的目光。”

“姜太公微微抬起头,目光中透着一种洞悉世事的睿智,缓缓地回答道:‘我听说君子乐于实现他的志向,小人却只是乐于做好他自己该做的事。如今我钓鱼与这很有些相似,恐怕不是喜欢钓鱼。所以目前还没钓着鱼!’那话语如同清泉流淌,流淌出一种高深的意蕴,让周文王心中一震。”

“周文王一听姜太公这话说得意蕴高深,仿佛在这简单的话语中蕴含着天地间的大道。他的心中顿时明白,这老者绝非常人也!这不就是自己苦苦要找的人么?他心下大喜,那喜悦之情在眉眼间隐隐浮现,却又不失端庄与稳重。他连忙问道:‘您为什么说钓鱼与人们做事都有些相似呢?’那声音中带着一种急切,仿佛生怕错过这揭示真理的机会。”

“姜太公微微颔首,目光中透着一种洞察天地的深邃。他缓缓地说道:‘钓鱼有三种权术:一、给人以利禄相当于钓鱼的权术。在世间,给予他人利益,就如同钓鱼时用饵吸引鱼儿上钩,得心应手,方能有所得;二、使人效死相当于钓鱼的权术。用真情与信任去感化众人,让他们如同鱼儿对水般忠诚,愿意为心中的信念而献身;三、赐人官爵相当于钓鱼的权术。给予他人地位与荣誉,就像鱼儿上钩后的满足,让他们在职责与荣誉中发挥出更大的力量。钓鱼是要得到收获,它和人们做事一样,情理相当深奥,可以看出许多大的方面的道理来。’”

“周文王听后,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自己又离探求大道更近了一步。他诚恳地向姜太公请教道:‘我希望能听一听其中的道理。还请老丈不吝赐教!’那声音中带着一种崇敬与诚挚,仿佛在聆听天地间的神谕。”

“姜太公缓缓起身,目光远眺渭水,缓缓说道:‘源头水深则水会流动。水流动,鱼方能在其中存活。这是合乎情理的。树根深深扎土,树便能在天地间成长,树成长了,果实就会自然生成。这也是合乎自然之理。君子之间情意相投,宗亲便会和睦。宗亲和睦了,事业便能一帆风顺,取得成功,这也是合乎情理的。言语应对,是真情的文饰。说出至情之言,是最好的事。若我说出至情之言不加隐讳,你会厌恶吗?’ 那话语中透露出一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让周文王再次心生敬畏。”

周文王微微颔首,目光中透露出一种对真理的尊崇与诚恳,缓缓说道:“有仁德的人定能接受正直的劝谏,不会厌恶至情至性的言论。你只管畅所欲言,我怎会有那狭隘之举呢?本王一心求道,愿闻高见,只为能明了这世间的至理,使百姓得福,国家兴盛。”

“姜太公听闻周文王此言,脸上露出一抹欣慰之色。他微微起身,目光远眺,望向那广袤的天地,仿佛在与这无尽的宇宙对话一般。继而缓缓说道:‘钓丝细且钓饵明显,那细小灵动的小鱼便会被其吸引,欢快地前来吞食;当钓丝稍加粗细,并精心调节好钓饵,使其味香浓郁,那些中等个头的鱼就会被这诱人的气息引诱,纷纷前来吞食;而若钓丝粗壮且钓饵丰盛,那体型庞大、力量雄浑的大鱼便会按捺不住贪欲,前来吞食。鱼儿一旦吞食了诱饵,便被那坚韧的钓丝紧紧牵住,再难逃脱。人亦是如此,当君主以利禄诱惑,人就如同鱼吞食饵料一般,会顺从国君;以家为基石,便能攻克一个国家;凭借国家之力,便可将整个天下纳入囊中,使其尽归己手!’”

“啊哈!周文王听闻此言,心中似有灵光闪现,不禁轻叹出声。‘看来这世间漫长而不绝之事,如潮水般起伏,有聚必定有散。那看似沉静而隐匿不显眼之事,却犹如深埋地下的宝藏,其光芒终能在合适之时远射千里。微妙啊,圣人的德化,恰似那轻柔的春雨,在无声中引导着人们,以独到的见解启迪着众人的智慧,让人们心向光明。喜悦啊!圣人的思虑,深邃而广博,是能使人人各得其所,从而建立起那无比坚韧的凝聚力,让百姓团结一心,共赴这太平盛世!’”

“周文王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求知的光芒,他急忙追问道:‘那究竟要怎样去做,才能建立起这样的凝聚力,使这天下之人都心悦诚服,纷纷归附于我呢?’ 此刻,他仿佛已经感受到了这天下大势的浩瀚,意识到只有真正的智慧与德行,才能引领他走向那辉煌的王座,使百姓安居乐业。”

“姜太公接着说道:‘天下非一人之天下,那是为天下人所共有的广袤天地!若能与天下人共享这天下间的利益,无论是山川之地的富饶,还是天下的恩泽荣耀,人人皆能从中受益,那么这天下自会归附于你。若只是独占天下利益,将富贵视为己有,视百姓利益于不顾,那必将失去这天下人心。’”

“姜太公微微停顿,目光中透露出一种对天地运行之道的深刻理解,缓缓继续道:‘天有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滋养着万物生长;地蕴藏着无尽的财富,孕育万物。若能与人民共享这四季的恩赐,这地下的宝藏,此乃仁也;仁所到之处,犹如阳光普照,暖人心扉,天下之人皆会被这仁德所感召,纷纷归附。免人之死,于危难之时救人于水火,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急人之困,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这便是德;德所在之处,如润泽的甘霖,使人心向之,天下自会归附于你。与人同忧同乐,感受他人的悲喜,同好同恶,与百姓心在一处,这便是义;义所在之处,如磁石吸铁,天下之人自会投向你的怀抱。’”

““凡是人,皆厌恶死亡,而向往生存;喜好仁德,而趋向利益。能使百姓得利,保百姓平安,引导向光明与繁荣的,那便是道;道所在之处,如明灯指引,天下之人皆会归附于你。””姜太公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如同洪钟大吕,在周文王耳畔回响,那一字一句,似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深深触动着周文王的心灵。”

“周文王听闻此言,心中仿若有一股清泉流淌,深受启发!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与敬畏,他向姜太公拜了又拜,每一次拱手,都充满了对姜太公的敬重与感谢。而后,他缓缓起身,真诚地说道:‘老人家的话说得真得当!如今既然让我有幸听到了您这如天籁般的教诲,我怎能不接受上天的这一神圣旨意呢?本王定当铭记您的教诲,以仁为本,以义为道,引万民入圣!’””

“于是,周文王恭敬地与姜太公一起共乘一车回去。车缓缓前行,车辚辚,马萧萧,他们的身影逐渐消失在远方。而周文王也从此拜姜太公为师,开启了那波澜壮阔的辉煌篇章,引领着众人走向那充满希望的太平盛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