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74章 后记与外传(二)

大谋谋天下 第74章 后记与外传(二)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诸葛亮,这位智绝当世的大谋略家,也对张良赞叹不已:“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诸葛亮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了张良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非凡的军事才能。尽管张良的形象或许并不威严,但他却拥有着超凡的智谋,能够在千里之外的战场指挥若定,决胜千里。他的智慧与谋略如同明灯,照亮了刘邦前行的道路,使其成为了真正的帝王之师,引领着一方向胜利迈进。

刘邵则以其独到的眼光,对张良的品质和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刘邵认为,张良能够深刻理解天地之道,精通谋略之道,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术家。他与范蠡一样,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谋略,在历史的舞台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裴松之在评论时也明确指出:“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裴松之将张良与陈平进行了对比,认为张良犹如青云之上的高洁之士,其智慧与谋略远非陈平可比拟。但他也承认,张良和陈平都是汉代不可或缺的杰出谋臣,他们共同为汉室的兴盛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诗仙李白,以其豪迈奔放的诗风,抒发了对张良的敬仰之情:“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李白的诗篇充满了激情与豪迈,他将张良为了报国而不惜一切的精神描写得淋漓尽致。尽管张良最终没有成功地刺杀秦始皇,但他那壮举所产生的影响却使得天地都为之震动。他潜匿于下邳,展现出了非凡的智勇,而后又凭借着智慧和勇气,在历史的舞台上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李白站在圯桥上,怀古之情油然而生,对张良的英勇事迹充满了敬畏与赞叹。

王安石也以他那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视角,为张良作诗一首:“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脱身下邳世不知,举世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王安石的诗详细地描绘了张良在汉室兴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看到了张良在楚汉争霸中的从容不迫,以及他为了国家和正义不惜付出一切的高尚品质。同时,他也指出了张良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军事谋略上,还体现在他对人生的洞察和对天地的敬畏,从他接受黄石公的素书,到他巧妙地帮助刘邦应对各种危机,无不展现出了他那超凡的智慧和谋略。

司马光则以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客观的历史眼光,对张良的一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辩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加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司马光认为,生死乃是自然之理,这是无法逃避的。而张良,凭借着他那超凡的智慧和洞察力,能够看透神仙的虚妄。然而,他选择追随赤松子,放弃功名利禄,这无疑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智慧。在那个功名交错的时代,张良能够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摆脱世俗的束缚,将功名看淡,这种境界实在令人钦佩。

这些后人对张良的赞誉与评价,不仅仅是对他个人功绩的肯定,更是对他所代表的智慧、勇气、忠诚和淡泊名利的精神的高度赞扬。张良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宝库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在古老的民间传说中,流传着一段关于汉相张良的神秘佳话。据说,在张良协助刘邦平定天下、建立汉室之后,这位功勋卓着的相国便踏上了寻找师父黄石公的旅程。

张良的师父黄石公居住在那座神秘而令人神往的张师山。这座山,名为张师山,宛如一颗镶嵌在大地之上的明珠,坐落在湘、鄂两省三县(通城、平江、岳阳)交界之所。它静静地俯瞰着广袤的大地,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黄石公隐居此山,使得张师山更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然而,张良并未在此长久停留。在离开张师山后,他继续寻觅,终于在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处风景宜人的地方——黄袍山。黄袍山宛如一位温婉的佳人,静静地屹立在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它的山水之间透着一股宁静与祥和,仿佛是为张良这位超凡脱俗的智者量身打造的归隐之所。

张良被黄袍山的独特风貌所吸引,便在此处隐居下来。为了能够更好地修身养性,同时也希望将自己的所学传承下去,他决定在此修建道观、创办书院。于是,“良山道观”在黄袍山的宁静氛围中拔地而起,它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仿佛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道观内香烟袅袅,充满了神秘而祥和的气息。

在道观不远处,张良又创办了“伐桂书院”。这片书院犹如一颗知识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了读书识字的机会。孩子们在书院中刻苦学习,诵读经典,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伐桂书院”的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至今仍保留着那份独特的历史韵味。那古朴的石碑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书院曾经的辉煌,见证着岁月的流转。

为了纪念这位对他们的土地和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智者,黄袍山的后人怀着崇敬与感激之情,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这座圮桥横跨在潺潺流水的沟壑之上,仿佛连接着古今的历史脉络;而那庄重而肃穆的石墓,静静地坐落在这片土地上,守护着一段不朽的传奇,成为了人们心中敬仰的圣地。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北宋时期,诗人黄庭坚年仅7岁,便随父亲一同游览黄袍山。当他来到张良退隐黄袍山的“良山道观”和“伐桂书院”时,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他望着这古朴的建筑、宁静的山林,仿佛看到了张良的身影在岁月的长河中穿梭。黄庭坚感慨于张良超脱世俗的功名利禄,不为长安名利所累的境界,挥笔赋诗一首:“牧童骑牛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张良的敬仰之情,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生追求的深刻思考。

明清时期,有一位帝王也慕名此山,亲书“圯直德眙”四个大字,以纪念这位汉朝时期智冠群雄的贤相。这一古匾现高挂于通城县黄袍山大埚的黄庭坚故居“鲁直第”的侧堂之上。每当日光照耀在古匾之上,仿佛还能感受到那位帝王的崇敬之情在空气中流淌,让人不禁对张良的智慧和功绩肃然起敬。

据《仙传拾遗》记载,张良曾遇黄石公授书。这本神秘的古籍,仿佛是天地间赋予张良的特殊使命。张良得到了这授书之后,便能应机权变,在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谋略。他就像一位在历史舞台上翩翩起舞的智者,用自己独特的智慧和手段,为汉朝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仅如此,张良还以此修之于身,能炼气绝粒,轻身羽化。他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成为了道家修行的典范。他与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共同探讨道家思想,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后来,他解形于世,葬于龙首原。然而,他的传奇并未就此结束,赤眉军起义之时,有人发其墓,却见黄石枕,化而飞去,不见其尸形衣冠,只留下《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仿佛是张良在向后人传递着一种神秘而高深的力量。

又有相传,张良登仙之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八世孙张道陵亦得道,继续传承着张良所传授的道家智慧。只是,张道陵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据记载,他甚至对《道德经》进行了胡乱解说,写了部《老子想尔注》。如此一来,道教便与真正的道家思想渐行渐远,偏离了最初的发展方向。

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的道教始创于张良的后人们。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感慨万千的事情。他们的传承和发展,承载着中华民族对道家思想的信仰和追求。

在东汉末年,太平教张角、张义领导了黄巾军起义,这场起义犹如一场熊熊燃烧的大火,席卷了整个华夏大地。然而,这场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太平教也随之消亡。但他们的勇气和决心,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后人敬仰和研究的对象。

另一边,张道陵建立五斗米教,这一教派在南方地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南方道教的正一派。而张鲁凭借着教众的支持,在汉中建立起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个政权为当地的人们带来了一丝安宁和希望。后来,张鲁降了曹操,得以保存实力,但这个政权也在后来的历史中不断演化,最终演化为北方道教的诸派别。

这些历史的发展进程,与张良带回的道家玄门典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后人在这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似乎并没有完全领悟道家思想的精髓。尤其是张道陵,他的解读和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道家的本意,使得道教的发展偏离了正道,与真正的道家思想相去甚远。

作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张良,能在西汉之初奠定以道治国的基本国策,这无疑是他最为辉煌的成就之一。在他的倡导下,华夏最主流的传统文化思想——道家思想真正登上了庙堂之高,为西汉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在那段历史时期,“文景之治”的辉煌成就闪耀着光芒,使得华夏大地迎来了一段繁荣昌盛的时期。

在“以道治国”的政策推动下,西汉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商贸活动日益繁荣,大街小巷中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市场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商人们忙碌地交易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甚至出现了钱不够交易所需的情况,朝廷也不得不允许私人铸币用以流通。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如果中国后来两千多年皆能沿袭下来这一国策,或许我们的国家将发展成何等繁华的景象,这是无法想象的。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充满了变数。后来,汉武帝独裁**,他一心追求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绝对化,道家思想中所倡导的自由、和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与他的政治理念相悖。于是,他听取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从那时起,中国便走上了一条温水煮青蛙的路子,封建王朝总是在不断地搞坏又重建,朝代更迭,生死轮回,百姓们也在动荡中苦苦挣扎。

虽然在后来的历史中,也有少数开明的君主意识到了问题所在,适当采取了一些以道治国之术。他们试图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平衡中寻找国家发展的最佳路径。然而,这些努力都由于各种原因未能长久与彻底地实施下去。尽管如此,这些统治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国家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一丝希望。

这种种历史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感叹,历史的遗憾是人为的啊!它就像一道深深的伤痕,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让我们在回顾历史时,不禁为之感慨万千,也对未来充满了思考和期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