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谋谋天下 > 第75章 正说徐茂公

大谋谋天下 第75章 正说徐茂公

作者:天民思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06 12:41:44 来源:小说旗

在民间广为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以及“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两种说法之所以能够在民间根深蒂固,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了《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巨着和大量民间传说的深远影响。毕竟《三国演义》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地塑造了诸葛亮这一近乎完美的智慧型人物形象,在民间广泛传播的过程中,人们对诸葛亮的神化和崇敬之情愈发浓烈;而民间传说又像肥沃的土壤,滋养着这些观念不断生长和传播,最终使得这样的说法成为了民间固定的表述。

然而,在历史的真实面貌中,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并非一味地都是赞美。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其实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并不像他在人们心中那般军事才华横溢。就拿他发起的北伐行动来说吧,这一系列军事行动看似有着宏大的目标,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却给蜀汉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频繁的军事征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长期的征战使得百姓们不堪重负,劳民伤财的情况极为严重,进而极大地削弱了蜀汉这个本就相对弱小的国家的国力。

当年,司马懿对诸葛亮曾有过这样一针见血的评价:“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这番评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期间产生的。其实,在前面的两次北伐中,诸葛亮就因为用人方面出现失误,以及粮草供应无法及时跟上等问题的困扰,不得不黯然撤军。而这一次北伐,诸葛亮可以说是做了极其充分的准备,不仅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周全,而且他本人的精神状态也十分饱满。在得到蜀汉后主刘禅的应允之后,诸葛亮倾全国之力,率领着 10 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祁山,目标是攻打曹魏的安定、天水地区。消息传到魏国,魏明帝曹睿当时就十分担心局势的发展,专门向足智多谋的司马懿询问关于战况的问题。司马懿沉思片刻,便用上述那番话回答了魏明帝。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后续的战事发展竟然果不其然地如司马懿所预言的那般。

再看《三国志》,这部记录三国历史的权威着作出自陈寿之手。鲜为人知的是,陈寿的父亲正是蜀汉负责修史书的重要官员。凭借着这一层特殊的关系,陈寿得以深入了解蜀汉官员的各种动态。后来,司马炎统治时期,安排陈寿编着这段三国历史的阶段。陈寿在对诸葛亮的评价中这样写道:“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简而言之,陈寿认为诸葛亮在治理国家方面展现出的卓越才能,是可以和管仲、萧何相提并论的。可在军事能力这一块,却并非他的强项。

除此之外,关于诸葛亮的个人品德和政治手段,后世之人也存在多种不同的看法。有些人无比敬仰他,认为他忠诚勤勉,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蜀汉政权,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也有一部分人对他的某些决策提出了质疑,觉得在这些决策过程中,他表现得过于谨慎,有时候甚至显得有些优柔寡断,而且所运用的手段也不够高明,错失了不少良机。

就连伟大领袖**,对诸葛亮的评价也颇具代表性。**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后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虽然在对战略形势进行分析时,观点独到,具有前瞻性,但是真正到了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暴露出了一些先天性不足,这些不足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强调,我们看待诸葛亮的战略决策,应当从整体局势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量,在某些关键的方面,诸葛亮的决策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失误。所以,说他“其智近妖”,不过是后人对他的一种过度追捧罢了。

其实仔细剖析,诸葛亮在履行“先帝遗命”展开北伐的过程中,确实有些不顾蜀国的实际国力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六次出祁山,这种穷兵黩武的做法,几乎将自己的家底都折腾得差不多了,完全掏空了蜀国的财富和人力。这无疑为蜀国的最终灭亡埋下了最为致命的隐患。从后续的情况来看,哪怕是邓艾率领区区一万多不到两万的人马,仅仅凭借他巧妙地偷渡阴平小道这一奇兵之计,就直抵蜀国腹地。当邓艾打到绵竹的时候,一举击败诸葛瞻,可是在沿途几乎就没有受到蜀**民像样的抵抗。由此可见,在当时老百姓的心目中,对于蜀汉政权已经是失望至极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搞的那一套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类似先秦时期管仲的“以智治国”模式,最终并没有得到民心。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云:“以智治国国之贼!”回溯历史,为了实现北伐大业,重新恢复汉室的江山社稷,诸葛亮似乎陷入了急功近利的泥沼。为了维持庞大的战争费用,他不惜采取横征暴敛的手段,对百姓的生活状况完全弃之不顾。也不知道这是否就是历史学家陈寿在为诸多名将立传时,却偏偏不愿为诸葛亮立传的原因。

话又说回来,毕竟诸葛亮辅佐的只是刘备,刘备仅仅是三国鼎立局面中蜀汉这一方政权的领导者,诸葛亮也仅仅担任着蜀汉丞相的职位,称其为蜀汉的杰出丞相倒是实至名归,但要称他为天下谋士,似乎还不够资格。故而本书也不记载诸葛亮的事迹。

接下来,要说堪称天下谋士典范的人了,要数大唐军师徐茂公了。

徐茂公这个人啊,在唐初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医学领域也有着很高的造诣,是一位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唐太宗李世民对他赞誉有加,多次公开称赞他:“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意思是他用兵打仗时进行谋划计算,面对敌人变化多端的局势时,能够随机应变、应对自如,这种作战能力连古代的名将“古之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都未必比得上。然而,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他的形象却被完全刻画走了样。

就拿《兴唐传》来说吧,其中把徐茂公刻画成了一个军师模样的智囊型人物,还给他安排了丰富的经历。他先后出任瓦岗寨大魔**师、十八国联盟都军师、西魏**师,以及后来大唐朝的军师,在各个重要阶段都一直担任着军师这一重要职务。徐茂功的职位性质比较特别,他是文职的将官,这和魏征略微有些差别。徐茂功可不是只负责文书之类的行政工作,而是能够直接指挥军马的军师,在战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实际指挥作用。

徐茂功出生在山西路州的龙虎观,他和魏征两人同为道士,最初靠给人算卦为生。后来参与小灵官单雄信策划的绿林义军,在一次极具传奇色彩的贾家楼结拜活动中,徐茂功排名第三,在秦琼之下、程咬金之上。从那以后,程咬金就亲昵地称呼他为“徐三儿,老道”。每当提到军师,人们往往就会联想到诸葛亮那种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形象。然而,徐茂功在评书中的表现,却并不是以诸葛亮作为原型来刻画的。

在评书所描述的内容里,关于徐茂功行军布阵的场景并没有特别深刻的刻画。就拿初贾家楼造反的时候来说吧,徐茂功发布了一个奇特的筷子令,以此指挥绿林军,还巧妙地报假军令,成功诓走了靠山王杨林的八十万大军,在那一刻也算是初显了他过人的才华。但无奈评书的创作者们对于战斗指挥这方面的知识并不是十分精通,所以并不能将徐茂功那些高超的指挥才能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而是把他着重刻画成了一个特别能察言观色、能说会道之人。

徐茂功确实有着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先见之明,能够在瓦岗寨刚兴起的时候,就敏锐地察觉到这里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于是果断选择顺说瓦岗寨,与小霸王翟让合兵一处,共同建立起混世魔王大魔国。在这一系列的行动中,徐茂功的军事智慧和才能也算是有所体现。不过,这些故事情节有时候难免有些落入俗套,缺乏创新。

然而,在故事的发展进程中,徐茂功的功劳可不仅仅局限于此。他的任人唯贤之举,为整个大魔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先是独具慧眼,认定大魔国国王的位置必须由程咬金来出任。之后,为了壮大队伍,他又不惜屡屡施展巧妙的计谋,成功收降了老王邱瑞和裴家父子等人,积极招贤纳士,这些可都是徐茂功的功劳。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书中对于徐茂功的刻画就逐渐偏向于讲成一个满腹诡计(用评书家们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一肚子鬼主意”)的人,人物形象有失偏颇。

除此之外,在小说对于徐茂功的刻画过程中,有些情节确实略显轻浮。徐茂功对待秦琼、魏征和尉迟敬德等大将,那可是怀着深深的敬重之情的,以真心相待,礼贤下士。但对待程咬金却好像是有着利用之嫌,总是觉得程咬金智力水平有限,像是在利用一个傻子一样。其实呀,这也是说书人刻意安排的一些情节,目的就是为了给故事增添更多的诙谐幽默色彩。如此一来,一个本应该充满智慧和谋略的堂堂军师形象,就被刻画得有些民俗化、低俗化了。

可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承认,徐茂公徐茂功(原姓徐,名世积,字懋功,亦作茂公)出身道士,却颇具才略,他的一生都在唐朝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纵横捭阖,无论是在唐朝建立初期,还是在后续的诸多历史事件中,他都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深得唐太宗的倚重。而且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确是不容小觑。

确切地说,徐茂功后来被赐姓李,即李积(594—669)。他本是曹州离狐(现今山东东明一带)人,是唐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医学家。在唐朝的官职体系中,他历经三朝,侍奉过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李治),一直都深受朝廷的充分信任和委以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是支撑李唐江山社稷稳定的重要支柱之一。他的孙子徐敬业在武则天时期恢复徐姓,在扬州起兵造反,妄图恢复李唐正统,然而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这一事件导致整个徐家受到了牵连,武则天一气之下取消了对于徐茂公的封号。幸运的是,后来李显登上皇位之后,念及徐茂公往昔的功绩,又恢复了其封号。

令人尤为惊叹的是,即便徐茂公徐茂功在历史上已经过去了近百年,在上元元年(760)的时候,唐肃宗依然将他与李靖相提并论,一同誉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还说他们二人配享武成王(姜子牙)庙。这足以证明,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和李靖所立下的赫赫战功,也就只有汉朝时期的卫青和霍去病这样的大将才能与之相媲美。

这样一位生前死后都备受尊重和称赞的人物,然而在《隋唐演义》《隋唐英雄传》等通俗文学以及当代的一些影视作品中,却被塑造成了一个“牛鼻子老道”的形象,这种和正史记载大相径庭的刻画,使得这个人物形象与真实的历史相差甚远,让很多读者和观众对徐茂公产生了误解。

所以,笔者创作本书的目的就是,将会秉持着尽量忠实于历史史实的基本原则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入而细致地去查阅各种历史典籍和资料,参考诸多学者的研究观点和成果,从而更加全面和客观地去还原徐茂公其真实的形象,让广大读者可以对这位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有更为深入且正确的认识,好好地正视他对唐太宗以及整个李唐王朝所做出的巨大帮助与深远影响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