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三线情怀 > 第98章 看病1刘玉很着急

三线情怀 第98章 看病1刘玉很着急

作者:于老三333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06 16:24:36 来源:小说旗

山遥诊室郎中在,水远医疗保障先。

战备搬迁三百所,后勤设备万千般。

点滴手术包扎断,化验接生病号连。

四面八方医护选,同心协力报平安。

这首小诗所描述的是三线建设中的医疗与后勤保障工作。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坚实的保障基础,三线建设才得以稳步推进、蓬勃发展。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我们还是继续聚焦周山的故事吧。

周山在那儿蹲了许久,终于听明白了,原来这个卖瓜人不是什么逃犯,而是一位令人敬重的老革命。

他意识到自己不需要再等警察了,还是回学校去吧。

可一站起来,才发觉腿已经麻得失去了知觉,他用力地拍了拍腿,缓缓地挪动脚步离开。

等他回到教室时,还没下课,他只能站在教室外面等待。

下课铃声终于响起,老师走了出来,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说道:“狼走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

高文革站在一旁,脸上挂着讥笑。

周山定睛一看,发现从教室里走出来的老师并不是之前罚他站的那位。

在回家的路上,他满心疑惑地问吴权这是怎么回事。

吴权告诉他,在他溜走之后,又上了一节课。

当晚,文革广场放映电影《战洪图》,李风顺等人都兴高采烈地去观看了。

第二天,周山好奇地询问电影的内容。

李风顺挠挠头说:“啥都没记住,就光记得这几句‘下吧、下吧、下他七七四十九天我才高兴哪’。”

说完这句,李风顺瞧了瞧周山,问道:“你咋没去看呢?”

周山无奈地回答:“老师向我妈告状了,我妈让我在家补作业。”

当学校里反对“师道尊严”的反潮流行动以失败告终时,山沟里的生产与建设却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那时的三线地区,已然成为威宁人无比羡慕的地方。

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街道愈发宽敞整洁,医院、商店等配套设施也在快速建设之中。

每天上下班的时候,自行车如潮水般涌动;清晨、夜晚以及周末,文革广场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都成了城里人对三线地区赞不绝口的谈资。

刘玉每次看着自己亲手参与建设起来的家园,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但在这满意之中,更多的却是焦急。

来到这里快一年了,他每天都在催促加快建设速度。

尽管大家都觉得目前的速度已经相当不错了,可他却认为还能再快一些,因为只有建设进度加快,才能让东华的兄弟姐妹早日搬迁过来。

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东华那片山里的老少爷们。

当年,他响应号召离开城市奔赴三线,就是为了全力支持国防建设。

然而,在建设过程中却遭遇了缺水的难题,试生产之后,更是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都难以保障。

大家四处找水、打井,可结果打出的水质不佳,一旦遇到天旱,职工家属的吃水都成了大问题。

1972年进行调整时,上级领导给出了两个方向:要么关停工厂回城,要么搬到其他三线厂进行合并。

厂领导班子开会研究,多数人都不同意关停,为此,职工群众抱怨了很长时间。

好在后来的合并,让骨干们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近期子女入厂工作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消除了职工们的后顾之忧。

这下,大家不再抱怨了,转而开始催促搬迁的进度。

职工家属总是追问什么时候能够搬过去,问不到刘玉,就去问刘玉的妻子。

昨天打电话的时候,妻子又代替大家询问搬迁时间。

挂了电话,刘玉对大家急切的心情感到无奈,心想饭要一口一口吃,房子也得一点一点建,这么着急又有什么用呢?

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顺手拿起刚发的学习材料,读到“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虽然他内心并不认同这句话,但对北京大学哲学系工农兵学员给出的解释——“贵族是天才,劳动人民是蠢材”,却也忍不住点头表示理解。

为了确保建设速度,他一来到锦东,就把办公室和寝室都搬到了工地的工棚。

他满心期待着能够早日完工,实现搬迁。

目前,西张村工地的医院、商场、学校、锅炉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进展迅速,主体工程已经完工。

家属住宅区部分楼房也已竣工。

工具车间厂房完成验收,弹尾车间厂房的天车安装到位,正在进行吊顶作业。

正是:紧张忙碌近一年,林立高楼在眼前。建设施工夜望山,远方言,玉镜何时照杜鹃。

谢云旺带领一行人来到工地,向刘玉询问工程何时能够完工。

刘玉走到工棚墙边,指着施工进度图,有条不紊地介绍道:“八月能够完工并具备投入使用条件的项目包括医院、商场、学校、锅炉房、综合服务中心,还有部分职工住宅。”

谢云旺接着追问:“住宅完工多少户?”

刘玉迅速回应:“职工住宅能完工224户,共五栋楼。其中干部楼有32户,四栋四个单元的住宅楼共计192户。到了九月,还能再完工五栋普通住宅楼,共计276户……”

谢云旺听完,伸手摸了摸刘玉的被褥,端起暖瓶感受了一下温度,又看了看一旁的饭盒,不禁感慨道:“你把这工棚当成自己家了,真是不容易啊!为了工作,为了咱们的建设,一直坚守在一线,这种精神值得表扬。这样吧,明天下午咱们召开个会议,研究一下分房、搬家的相关事宜,还有几个单位工作的安排,你也抽空回办公楼一趟。”

第二天,刘玉早早来到工地,像往常一样先主持早会,细致地安排好当天的工作,随后在工地巡视了一圈。

中午吃过饭后,他骑着自行车前往办公楼,走进自己的房间。

一进门,他便发现窗户敞开着,桌子和地面都一尘不染,与之前几次回来时房间的模样截然不同。

他心里明白,这肯定是谢云旺安排办公室的人打扫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

原来厂里有制度规定,厂一把手和二把手的房间由办公室人员负责打扫,其他领导的房间则由自己负责,只有在上级领导检查或者举办重大活动时,厂办才会组织人员对全体厂领导的房间进行统一打扫。

昨天谢云旺在从工地返回的路上,就跟刘长明交代:“明天早上安排个人把小刘办公室打扫一遍,可别让人家回来一进屋就看到尘土飞扬的。”

刘长明连忙回应:“行,回去就安排。领导,就这一次吗,还是以后都这样?”

谢云旺说道:“就这一次,以后还是得按照制度来。”

厂革委会扩大会议在四楼会议室准时召开,来自东华那边的负责人徐志海也出席了此次会议。

会议的首要议题是基建工作,刘玉详细地对基建情况进行了汇报。

汇报过程中,他提及了李春雨的建议,即把西张村厂住宅区改名为胜利街住宅区。

谢云旺听完,询问在场众人是否有意见,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该提议便顺利通过了。

接着,徐志海介绍了东华的人员结构,以及搬迁和留守的相应安排。

几位副厂长也依次对各自主管的业务进行了汇报,众人针对这些业务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最后由谢云旺进行总结发言,为本次会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最终,会议形成了全面且具体的决议,并以纪要形式正式下发:

1974年6月7日,锦东机械厂在厂四楼会议室召开了重点工作落实会,出席会议的领导有:谢云旺、宋东方、刘忠臣、徐志海、刘玉、袁国岭及相关单位领导,会议由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谢云旺同志主持,会议经讨论研究形成以下决定:

强化生产引领:面对当前生产形势,革委会要求党员干部遵循“六清、五准、三不漏”,坚持政治与思想领先,向职工讲清形势、要求和措施,推动生产计划落实。

规范入党流程:研究七一入党名单,政工科安排领导和老党员为新党员开展党课教育和思想谈话,确保新党员思想、行动与党组织一致。

推进东华搬迁:依据厂房验收和住宅安置情况,8月安排东华132户先行搬迁,9月再搬168户,留守人员后续逐步搬迁,完成后原场地移交西部三线指挥部。

完善分房方案:后勤部门依据相关章程和原则,制定胜利街及东华弹尾搬迁人员住宅分配方案并下发,保证公平公正。

安置单身人员:后勤部门充分考虑单身职工需求,做好安置工作,提供良好居住环境和生活保障。

组织新员工培训:劳资部门组织新员工在锦东厂区各单位集中培训,助其熟悉岗位、提升技能、融入工作。

优化医疗资源:东华保留三人卫生所,其余人员和设备八月中旬搬至锦东医院,锦东医院按科级单位管理,相关部门引入及培养医护人员。

保障开学与教学:新学校9月前投入使用并按科级单位管理,东华学校依留守学生数量编班,部分教师留任,其余并入锦东学校。

调整后勤工作:后勤科与医院、学校分割人员和物资后迁至综合服务中心,扩建原址冷库,重点转向农场、住宅管理及职工福利,组织大集体及家属办开展服务项目,促其自主运营。

搬迁商店粮店:宋东方负责联系县商业、粮食部门,推进商店、粮店搬迁入驻,满足职工生活物资采购需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