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三线情怀 > 第173章 祭奠2送寒衣

三线情怀 第173章 祭奠2送寒衣

作者:于老三333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06 16:24:36 来源:小说旗

北风卷着鹅毛大雪,将天地搅成一片混沌。

厂区角落里的练武场,葛根柱鹤发银须迎风飘动,正带着徒弟们扎马步。

陈国兴哈出的白气在睫毛上凝成霜花,忍不住开口:“师傅,最近厂里好多人在十字路口烧纸送寒衣,您说这能有用吗?”

“这算啥!” 葛根柱沉腰发力,脚下积雪 “咔嚓” 作响,“现在讲究少了,搁以前在山东,从人咽气到七七祭日,烧纸规矩能列满一箩筐!”

他抬手抹了把眉毛上的雪,浑浊的眼睛里泛起追忆的光。

陈国兴搓着冻僵的手接话:“山东是孔孟之乡,葬礼规矩肯定多。我小时候见过村里老山东人办白事,现在倒记不太清了。”

“你们年轻人忘性大!”

葛根柱摆了个云手,呼出的热气在面前氤氲成团,“大户人家在人走前就得备好装老衣,寿衣讲究七领五腰,布料得用绸不用缎 ——‘缎子’谐音‘断子’,不吉利。人一咽气,得赶紧穿寿衣,要是光着身子走,会连累子孙后代。”

郝建国踢开脚边积雪,好奇道:“棺材也有讲究吧?”

“那当然!” 葛根柱屈指弹了弹袖口的雪粒,“有钱人家用柏木、楠木,板材厚得能挡枪;穷苦人家的薄皮棺材,敲着都发空。入殓后得停灵,短则三天,长的能停七七四十九天。停灵时得供长明灯,夜里还要‘送路’,孝子举着引魂幡,一路撒纸钱到村口……”

陈国兴听得入神,忍不住追问:“下葬也有说法?”

“学问大了!” 葛根柱跺了跺发麻的双脚,“要请阴阳先生算时辰、看风水,落葬时讲究‘头枕山、脚蹬川’。往后逢一七、三七、五七,都得摆供烧纸。周年、清明、鬼节,更是雷打不动。”

他突然顿住,声音有些发闷,“我爹去世那年,隔着千山万水给我托梦。等我收到家书,人都走了一个多月,只能朝着山东方向烧纸,那讲究,光黄纸就得用铜钱挨个穿孔……”

郝建国收势站直,呼出白雾在阳光下散开:“现在简单多了,领导念段悼词,大伙鞠个躬,入土为安。”

“可别一概而论!” 陈国兴拍了拍身上的雪,“老百姓的白事是省事,当官的葬礼规矩还是不少。”

“这话在理。” 郝建国抹了把脸上的雪水,语气带着几分感慨,“就说厂里,住房按级别分,看病用药有差别,坐火车卧铺都分三六九等。活着待遇不同,死了安葬规格也天差地别……”

葛根柱缓缓收功,掌心在胸前合十:“命里有时终须有,强求不来。就像李文化,那么好的人说没就没。咱们能做的,就是把眼下日子过踏实。”

他望向远处积雪覆盖的平顶后山,那里新添的坟头在风雪中若隐若现。

这场关于生死的议论,却在厂里掀起不小的波澜。

安合英在宣传栏贴出大字报,将烧纸斥为 “四旧复辟”;徐志海在干部会上不点名批评党员参与迷信活动,语气严厉得让会场落针可闻。

而此时的三线厂,正经历着一场热火朝天的变革。

铸造车间的工人们背着铺盖卷,奔赴兄弟单位学习铸钢管技术;来自四川、包头的技术骨干,顶着风雪加入建设队伍。

1975 年 12 月初,当第一炉合格铸钢管在冲天炉中诞生,震耳欲聋的锣鼓声穿透了漫天风雪。

厂务会上,宋东方举着搪瓷缸,热气模糊了镜片:“邓副总理提出的三项指示,尤其是‘建立敢字当头的领导班子’,郑维岩同志在项目推进上就是表率!”

他的目光扫过人群,落在低头记录的纪广才身上。

纪广才推了推眼镜,翻开笔记本:“这三项指示字字珠玑!安定团结是根本,反修防修是红线,经济建设是保障。咱们三线厂作为军工企业,更得扛起担子!”

刘忠臣猛地站起,工装口袋里的钢笔滑落,“啪嗒” 掉在地上:“质量就是军工的命!炮弹要是炸膛,那是要拿战士的命开玩笑!科技人员不是臭老九,是咱们厂的宝贝疙瘩!”

1975年12月17日康生去世,周一生产例会上刘忠臣提议大家起立默哀,会后刘海福来到刘忠臣办公室聊起了康生去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